我们的港口

发布日期:2022-05-05 21:20 来源: 分享到:
微信
X
【字体:  

♦ 麦 碧


我的家乡有个港口,叫潭门港,是距离南海较近的港口,也被誉称为“南海之门”。休渔季节,潭门港里列满了大大小小的渔船,有本地的也有外地的,船上的五星红旗猎猎飘扬,甚是壮观。

潭门港有个老渡口,是潭门人出海归来必经的口岸,渔民在这里把海鲜货物提取上岸。老渡口的“老”是因为它的历史悠久,这是潭门渔民一代又一代人的老渡口。老渡口有多老,恐怕没有人知道,老一代的潭门人说,潭门渔民出海有多早老渡口就有多老。以前,潭门港浅窄,渔船开不进港口,渔民只能把渔船停在大潭外,再开着舢板把货物运到老渡口提取上岸。老渡口除了是潭门渔民必经的口岸外,还是对面村庄的唯一进出口。那个村庄叫排港村,和潭门墟隔水相望,虽然紧靠着博鳌,但在行政划分上却隶属于潭门管辖。也许,有这个村庄的时候,就有了老渡口。老渡口就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透着这么多年的风与尘,以它睿智与深沉的目光,见证了一代又一代的潭门历史。

在我的记忆里,小时候潭门港只是一条浅浅的河流,是上游水渠灌溉淡水和海水的进出口,即便涨潮水位也低浅,大渔船只能停泊在水位深的大潭。大潭就是潭门港外面的海湾,是挡在海港门口的一片深不可测的潭水,潭门港则像一扇大门。但门小船大开不进来,渔船像一个有家却不能归的人,只能在家门口徘徊或观望。潮汐时,海水滔滔从大潭往门里灌;退潮时,海港就变成一条浅水滩,露出白色的沙泥,人直接可以趟过去。每当大渔船满载归来,渔民就把海鱼放到舢板上,一条条舢板上堆满白花花银灿灿的灯光鱼,有些灯光鱼还在活蹦乱跳。由于搁浅,舢板开不到海滩边,按捺不住的渔民会直接跳进水里搬运海鱼,等鱼儿抬上岸,经过老渡口抬到岸边一旁的水产市场,然后过秤装运。说是水产市场,其实是一间空旷的水泥平房,是好多根水泥柱子支撑的房子,也没见人来买鱼。鱼儿被渔民放在公平秤上,然后由水产工作人员来操作,一旁有人在拉动秤砣,有人在看秤,还有人拿着本子在记着。所有的鱼都会装在大竹篮中,加上冰块,再拉到马达开得隆隆响即将启动的解放牌东风汽车上,源源不断地向外输送。至于海鱼运输到哪儿,不得而知,只知道一定是运到很远的城里,那时候城市对我们来说都是很远的。工人吆喝着,喊着“一二三”的口号,鱼儿“呼隆”一声就扔到大卡车上,竹篮发出的“嗤嗤”声让人感觉骨头里也会“嗤嗤”作响,那是一种丰收的快感。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水产市场彻底开放,买卖海鱼不再在那间空旷的水泥平房过秤,不再有“隆隆”的机器混杂声,而是在浅水滩边,也就是在老渡口直接交易海鱼买卖。渔民抓的大多数是灯光鱼,灯光鱼是用一种特制的渔网来捕捉的,船上开着很多灯泡,灯泡在夜间发出强烈的光吸引着鱼儿过来。鱼儿聚拢到一定数量后,渔民就赶紧拉开渔网,把它们通通围在网里揪上船,一个都跑不掉,大的有几十斤重,小的如小指头那么小。这种鱼都是半夜捕捞,天亮就回来。一大早,老渡口浅水滩边已经人头攒动,熙熙攘攘,买鱼的村民、贩子,挑着、提着、扛着竹篮和簸箕等装鱼儿的工具,翘首等待;自行车、摩托车也横七竖八地停靠在能停靠的地方——草丛里、树林里、石头边……有些干脆就把自行车停在浅水滩上。渔船一出现,人们便迫不及待地涌向渔船,乱中有序。买鱼的村民只需跟渔民打声招呼就可以随便拿鱼,也没有人挑,见鱼就拿,时间上也来不及多想;贩子就急着让渔民马上过秤,生怕别人抢去鱼儿。渔民的秤往往都是杆秤,秤尾翘得好高,马上要翘到天上的感觉。村民给鱼钱多少,渔民也不会去计较。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潭门港正在扩大建设,我当时还在上小学,每天傍晚,海风徐徐,跟着家人去看挖土机工作是件令人兴奋的事情。那时候人们没见过挖土机,都啧啧称奇:太神奇的机器了!一传十,十传百,人们不远千里来围观,海滩上都是密密麻麻的人头攒动。两台挖土机就是两只巨手,它们不知疲惫、日夜不停地挖呀挖呀,仅仅两个月的时间,港口外就多了一道又高又长的防海堤。那是潭门人多少年的希望,多少代人的夙愿啊!潭门人把防海堤叫“石外头”。

说起石外头,住在排港村的村民吴先生有说不完的话。今年快60岁的他,是一位地道的潭门排港村渔民。20岁那年,他读完高中,生产队就组织村民去修建那条海防堤,他是其中一名壮年劳动力。修建石外头是为了防海浪和沙石填埋海港,以往渔船总是停在海港外面,也叫大潭外,台风来袭渔船非常危险,只有把渔船停靠在海港里才是最安全的。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潭门人就一边修建石外头,一边挖掘海港。修建石外头必须先打地基,打地基的石头大多数是从海里打捞来的大量礁石。由于海南常年有台风,往往打捞修建的礁石一次性就被大台风刮得无影无踪。潭门人只好以愚公移山的方法,积年累月坚持不懈地用双手去修建石外头,尽管风吹浪打,石外头的地基却越打越坚实。

海防堤的成功修建,阻挡了海浪和沙石,海港畅通无阻,保证了渔船可以开进渔港。从此,潭门渔港成为渔船真正的避风港。

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潭门的经济开始迅猛发展。随着工艺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渔业的扩大,潭门港里的渔船越来越多,除了潭门当地的渔船,省内外也有渔船来这里停泊,给潭门带来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如今,老渡口对面的排港村,有新落成的洋楼,也有古朴的旧瓦房,高低交错排列着,其后又是兀地而起、高达几十层的楼房,紧接的是博鳌。跟老渡口近在咫尺的排港村,在潭门大桥没有开通之前,排港村的村民一直需要摆渡。说到摆渡,最初是木船,最多只能乘载七八个人,村民出去一趟,人多时只能排队。遇到刮风下雨,不管有多紧急的事都不能开船。上世纪九十年代,摇桨木船变为机动的玻璃钢船,如今则是可以承载上百人的游艇。

站在老渡口台阶上,总是会看到有渔船在海港里自由穿梭,马达发出的“哒哒哒”声响彻整个海港,由近渐远,留下一道长长的水痕在荡漾,还能看到海水深不见底的混浊以及折射出墨蓝色的光。在老渡口坐船,游艇稳稳当当地停靠在台阶边,直接跨上去就可以了。潭门人说,以前他们坐船去排港村,需要踩踏着一根横跨的木板上船,那木板踩踏上去有点摇晃感,体量重的就摇晃得更厉害,一个趔趄就会摔倒,或是不小心海水就浸泡了鞋子,所以大多数人都把鞋子脱下来拎在手上。寒冷的冬天也是如此。

潭门大桥是2014年初开通的。这座架起了博鳌和潭门之间的桥长达600多米,从此,从博鳌到潭门只需短短十分钟时间,再不用绕一个大圈花费半个小时。潭门大桥底下是潭门港,海水从大潭外向海港奔流,一直到坡头桥。潭门大桥的建成,也实现了“中原—博鳌—潭门—长坡”公交路线的开启运行,不仅方便了潭门和博鳌之间的来往,也方便了排港村民,从此不再为摆渡而发愁。

如今,靠近潭门港的那条富港街上的小洋楼,就像墟上所有房子一样,在2013年街道立面改造工程之后,面貌焕然一新。充满海洋风情装饰的门面,独具一格的招牌,让人眼前一亮。这几年潭门工艺品的兴起,给潭门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富港街很多闲置的店铺纷纷出租或自家做起生意,外地人也闻讯而来,店铺越来越多,铺租也越来越贵。靠近码头的店铺给游客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随便进去就能看到精美的工艺品,坐下即可品尝可口的海鲜。

富港街繁华了,排港村民富了。老渡口的变与不变,一直牵连着潭门人的情感。正像排港村的房子,新与旧,繁华和衰败,一直静静地记录村庄岁月的变迁,也记录着潭门的发展历史。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琼海市人民政府网 主办单位:琼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技术支持:琼海市政务信息管理中心 开发维护: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62832261 政府咨询投诉电话:0898-12345  联系邮箱:qhszfxx@163.com

琼公网安备 4690020200003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90020004 琼ICP备2021000526号 

电脑版|手机版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琼海市人民政府网

主办单位:琼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技术支持:琼海市政务信息管理中心

开发维护: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62832261

联系邮箱:qhszfxx@163.com

政府咨询投诉电话:0898-12345

琼公网安备 4690020200003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90020004

琼ICP备202100052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