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祖君
表哥已经年届花甲,两个女儿已经出嫁,儿子在外县也独立工作自食其力,并且已娶上媳妇,表嫂帮儿子带孙女上幼儿园。表哥家也种些橡胶、槟榔等热带经济作物,能够满足基本生活费用。表哥如果是国家工作人员,可以办理退休赋闲在家了。但是,近两年与他联系时,他会说,不在家,在外地做水泥工,要到下个月底才回家。
表哥是二姑妈的大儿子,个子不大,性格温和,干活不惜力气,深得姑妈的疼爱。他家祖上也就是一普通的农民家庭,但解放初期祖屋还是被没收了,我爷爷送给姑姑的嫁妆——一套油丹木太师椅也被没收充公了。表哥出生时,一家人只得挤在两间矮小的横屋里,随后又有三个妹妹两个弟弟陆续出生,一家人生活得非常艰难。他们村子水利设施好,姑父姑妈多种蕃薯、花生,养肉猪,积极参加生产队劳动,有工分酬劳收入,加上其他亲戚帮助,总算从别人手中把自家的祖屋买了回来,家庭住房条件有些改善。表哥小学还没毕业,“文化大革命”运动就开始了,本来学习成绩基础较好的他,在动乱中完成初中学业便回家务农。后来大队成立建筑队,抽调一批家庭成分像他一样的小青年,在各个生产队建设厕所、仓库、牛舍等小房子和农舍。或是家庭或是社会压力的原因,在大队农村建筑队,他个子小,但重活脏活抢着干,和泥浆、砌乱石、搬石砖、批档、上梁等等,农村建房需要的泥水工与木工,他都干过。在建筑队里,有一帮跟他一样年龄的青年人,都勤勉好学,和睦相处,几年下来,表哥的泥水工技术大为长进,能够接到公社里面盖教学大楼、礼堂、水电站等活儿。他有时间爱到我家里来,我父亲经常鼓励他,了解他工作上的事情。父亲将家里好的刨刀、锯子、斧子送给他,让他学习制作一些精细的门窗或家具。
1981年,他家的祖屋年久老化,不能住人了,表哥亲自主持,将祖屋拆除,他的那帮泥水工青年朋友也赶来,采取互相帮工的形式,新建起一厅两房的砖瓦房,迎娶了表嫂,一家人的生活开始有了改观。几年后的1986年,他的两个弟弟逐渐长大,需要住房,还是表哥出大力,买檀木,找来朋友,按照琼海地区的风俗习惯,在新的宅基地上新建了一间一厅两房的砖瓦房,侧面新建三间横屋,用围墙连接起来。两个弟弟用房问题解决了,姑父姑妈的担子减轻了一大半。
改革开放以后,表哥可一直在忙碌着,上山开荒种植橡胶,在村边开办碾米厂,与先前建筑队的朋友们也是分分合合,乡村里农户盖房需要泥水工,他们就一起组织施工,增加家庭收入,帮助两个弟弟成家立业,支持3个孩子读书。期间,他会带孩子来我家里走走,交谈的内容更多的是前个月或是上半年干了哪些活儿,孩子上了几年级。很少听到他埋怨的声音,只是姑妈回我家曾经说过一句话:“阿哥小时候头脑比较灵活,能够读入书,可惜社会发生了变化,没有读书的机会。”
刚进入新千年,表哥对家庭建设又有了新的打算,在新千年底,拆掉三间横屋,新建三间水泥平顶房子。五年后的2005年,觉得1981年改建的砖瓦房陈旧了,又改建成水泥平顶房,加建围墙,形成一个院子,每一间房子都由他规划设计,亲自动手施工,哼一声,朋友又来帮忙,只管饭菜。当然,朋友建房子,他也是亲自动手砌墙铺地砖。
表嫂进城带孙女后,表哥会邀上泥水工友到中心村的茶店喝茶聊天,或者在附近村子里干些泥水活,当作活动活动筋骨,挣些买肉与茶水钱。两年前的一个下午,海口市桂林洋地区一老板找上门来,说是家里已建一幢框架式小楼,特别想用青砖铺砌外墙,找了许多地方,都没有找到懂砌青砖技术的泥水工,后来,经卖青砖的老板介绍才找上表哥家。表哥与他的那帮泥水工到桂林洋给屋主家砌的青砖墙,整齐的白色线条和灰色的砖面给当地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屋主非常满意。邻近的一家房主又过来,邀请表哥他们用青砖来装修楼房。
去年,表哥他们陆陆续续到定安、陵水、万宁等地参与私家房屋、市政景观、农家乐等建设,就是用青砖与白石灰砌墙、建小屋、花池等等。他们坐在一起常议论用青砖砌的墙体美观耐用耐旧,古拙朴实,就算是十几年的墙,经雨水一冲洗,又像新的一样。但有一件事让表哥担忧起来,他们这个团队越来越小了,年轻人嫌泥水工苦,常常会被日晒雨淋,都不愿意干这个活了,再过几年,周边二十多个自然村都没有人懂得这些泥水活了。表哥可能会继续干他熟悉的泥水工,他的人生就像他砌的那一堵青砖墙,内敛,并不那么耀眼,但朴素、耐看、本色不退。
版权所有©琼海市人民政府网 主办单位:琼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技术支持:琼海市政务信息管理中心 开发维护: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62832261 政府咨询投诉电话:0898-12345 联系邮箱:qhszfxx@163.com
琼公网安备 4690020200003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90020004 琼ICP备20210005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