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屐旧事

发布日期:2018-05-21 来源: 分享到:
微信
X
【字体:  

◆ 王锡武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近日与读小学三年级的孙女一起读宋朝叶绍翁的《游园不值》诗,孙女问我“屐”是什么?我告诉她那是木头鞋,底上有齿。孙女还是显出不解的神色。现在社会变迁,时代进步,相信不会有人穿木屐这种木头鞋了,木屐已退出了人们生活的舞台。过去还未上学的小孩子都认识和理解的事物,现在小学生甚至中学生都对此感到茫然了。新事物不断涌现,旧事物逐渐退出生活舞台,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古代,因为生产力低下,人们常穿的鞋子是木屐。像《游园不值》这首诗的作者叶绍翁就穿着它去游花园。宋代大文学家苏轼贬谪海南儋州之时也穿过木屐,后人以此创作了一幅《东坡笠屐图》,形神兼美。木屐是旧时人们常用的生活用品,它离开我们也只有半个世纪左右的时间。我小时候也穿木屐。全家人穿的木屐都是我父亲自制的。上世纪五十年代,每到下雨天,不能到地里劳作,父亲往往会在家里的客厅放置一个木墩头,砍削木屐。父亲凭一把中型斧头刀,把一截小腿般粗的苦楝树枝或海桐树枝剖开,削平,在两块木头片上面各画一个木屐平面图,就开始砍削。先砍削木头片四周,再砍削底部,砍出两个屐齿。然后钉上胶皮片做为木屐鼻,一双木头鞋就完成了。父亲双手轻快灵巧,所制出的木屐美观大方,当时全家人都爱穿。

    我曾听族里的伯婆讲,我家邻舍王朔荣伯公,新中国成立前因为生活所迫,下南洋到马来西亚去谋生。他吃苦耐劳,打工赚了一笔钱后,就与人合股开办了一间木屐工厂。所制出的木屐喷上油膝,用漂亮的塑料带做木屐鼻,材质优良,轻而耐磨,样式美观新颖。据说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畅销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尼等地,曾赚过一大笔钱。后来由于塑料鞋普遍使用,木屐工厂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倒闭。其后,他又投资别的产业,生活也过得舒适。他赚钱后,积极支持家乡的教育事业,主动捐款建设学校,希望家乡能多出人才,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他原打算回乡安度晚年,不料却因病客死异国他乡。

    在我们家乡龙江,有关木屐的故事多着呢。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村王盛昌哥,他曾在夜间到村供销社铺子“做公道”,吃公道时顺手从货架上拿一只木屐垫着坐,喝酒吃公道后,醉醺醺的回家,倒在床上便睡着了。第二天早上,盛昌嫂扫屋子,见床前一双木屐,一只是男式的,一只是女式的,心里疑云顿生,满腔醋意,整个上午骂猪、骂狗、骂鸡,指桑骂槐,情绪很不正常。盛昌哥不知何因,后来发现所穿木屐有一只是女式的,这才明白妻子发火的缘由。经过耐心解释,请同吃公道的人作证,又到供销社铺子换回自己的那只木屐,妻子心头的疑云方消散,夫妻重归和谐,琴瑟和鸣。村里的王玉轩叔据此创作一篇小品,名叫《木屐风波》,教人凡事要注重调查研究,切莫疑神疑鬼,搅起一场不必要的风波,影响家庭和睦。其事至今尚传为美谈。

    我还听人讲,龙江市圮(集市旁)梁大恭,他女儿嫁滨滩村。1956年的一天,他穿木屐往石壁墟拜会高小时的同窗学友。回来的路上,木屐鼻断了,他舍不得扔掉,过滨滩小学时向该校老师讨一张旧报纸包着带回家,待修理好再穿。行至女儿家附近,顺路去看望女儿和外孙。女儿的家婆见亲家翁夹着一包东西来,就说:“孙儿外公,你来就好了,何必买‘迎路’(食品礼物)呢!”梁大恭一听,觉得十分尴尬。但他又灵机一动,郑重地说:“不是迎路,是石壁那边读大学毕业的好友,送给咱的几本好书。待我看完以后,再拿来外孙看。这比迎路不知要贵重多少倍呢!”女儿的家婆听了,十分高兴地说:“那个便更好啦嘞!”梁大恭的机智、女儿家婆望孙成才之心切跃然可见。一年后,为了兑现诺言,同时也是为了鼓励外孙读书,梁大恭步行至嘉积镇花钱买了几本书送去给外孙阅读。

    木屐声声,屐痕处处,这些词语因为富有诗意而流传至今。木屐虽然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有关木屐的故事和诗文还留在人间。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琼海市人民政府网 主办单位:琼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技术支持:琼海市政务信息管理中心 开发维护: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62832261 政府咨询投诉电话:0898-12345  联系邮箱:qhszfxx@163.com

琼公网安备 4690020200003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90020004 琼ICP备20210005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