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人:守住你我共同的记忆

发布日期:2018-06-07 来源: 分享到:
微信
X
【字体:  

□ 曾 晖

    

    6月9日是我国“文化与自然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活动的主题是“多彩非遗  美好生活”,非遗作为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是一个地方传统文化记忆的活态延续。而肩负这一传承重任的“非遗”传承人就像是漫漫岁月长河中的“提灯人”,时刻守护和温暖着我们共同的记忆,绘制多彩的非遗,为美好的生活添彩。目前,我市省级以上“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有6名(一名去世)。在“文化与自然遗产日”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来走进他们、认识他们……


冯辉天、冯增超:父子情意指尖上的传承

    冯辉天,阳江镇岭下村人,《东坡笠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也是琼海第一位入选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单(2005年第一批省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名单)的人,于2013年去世。冯辉天1948年曾参加过解放海南岛战争,1950年海南岛解放后回家结婚生子,跟同村人一样以编织、卖东坡笠为生,一生以编织东坡笠为职业,靠卖编织的东坡笠来养活全家,长期与东坡笠打交道的他总是喜欢一有空就琢磨编织的东坡笠怎么比别人的更精细和精美,并不断改良东坡笠,把平顶帽改良为尖头,也不断改进帽笠粗犷的里层,做到里层与外表统一精细美观,不但美观还防晒又防雨。当时吸引了村里一批手艺人相约来观摩学习,慢慢地制作尖头东坡笠在村里流传开来。“他在去世前的生病期间,只要病情有点好转都要下床编织东坡笠,好像着魔一样,感觉是一种离不开的情感。”他的老伴回忆说。

    冯增超,冯辉天的大儿子。在2014年11月份公布的第三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上榜上有名。冯增超听到自己入选的消息后说的第一句话:“能把父亲的手艺传承下去是我最大的心愿”。冯增超1983年结婚后,正式开始跟从父亲学习手艺,由于从小耳濡目染,在父亲严格的3年指导下,冯增超很快掌握了编织东坡笠的各项技艺。每年地方搞公期(闹集市)、每月阳江镇的交流会,他都会随父亲拿自家的东坡笠去卖,有时销售范围还扩大到嘉积镇的上埇、万宁的龙滚等集市。如今当地的阳江镇政府还给冯增超提供了参加每月集市交流会的摊位。随着东坡笠技艺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冯增超还多次被多个乡镇和省有关部门邀请参加展销和文化交流活动,2017年8月还被邀请跟随海南省相关文化部门到蒙古国参加国际文化交流活动。

    小小东坡笠,却工艺复杂,很费精力和眼力。人们都说:东坡笠好戴但难编织,上等的东坡笠更难编织。如何选竹子、破篾、煮篾、晒篾;准备什么样的藤、葵叶和芭蕉叶;如何编织、上笠油等等这些一共需要50道工序。冯增超继承父亲编织技艺的优良之处,结合自己的特点不断提高自己编织的速度和精细度,完全靠手可以破出300多条长有2尺,厚如薄纸、大如米粒的竹篾。

    “如今机械制作的帽子多,单纯靠卖东坡笠赚不了多少钱,销售也是上半年会需求多些,下半年基本停歇准备来年的编织材料和做别的临散工。但这是父亲留下的手艺,我有这种责任去把它承传下来并把它做好,也希望在传统的基础上能创新出一些产品出来。”朴实的冯增超说。

    

苏承芬:南海就像自家的田园

    苏承芬,潭门镇文教村人,国家级非遗扩展名录《南海航道更路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虽然我老了,但是如果有机会,我还是想去西、南沙群岛再看看”,老船长苏公望着大海动情地说。自小13岁跟随父亲出海后,苏公一直活跃在南海一带捕捞作业。苏公说,我40多年一直在跟大海打交道,南海就像自家的田园,绝大部分时间都在那里耕耘捕捞作业养家,对生养自己的潭门镇反而熟悉度不如西、南沙群岛。

    苏公是一个有心人,对于自己每一次出海的航线情况都会及时总结和记录,现今翻开他以前的工作记录本上,有上世纪80年代多次作为船长带领渔船捕捞作业收获的记录,也有遇到台湾籍同胞交谈甚欢后留下的通讯地址,还有出海时一些容易出现的疾病治疗偏方……据专家研究,苏公手中的《更路簿》不但有记录去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航线,还有记录去东沙群岛、中沙群岛和新加坡等地的航线,可以说几乎踏遍了整个南海。苏公开渔船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我们中国领土的最南区域——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主礁曾母礁丘在北纬3度58分20秒08,而苏公却带领渔民开到了北纬2度。“当时条件有限,要不是机油剩不多了,我们还会再继续往前开的。”苏公带着有点惋惜的口气回忆说。

    如今,一些以前跟苏公出过海的渔民,现在出海回来也喜欢到苏公家门前大树下跟苏公聊聊出海的事,或是找苏公求教更路簿问题。苏公没有带关门弟子,但是有问题来咨询都来者不拒,现在由苏公教导出来的船长、轮机长、大副等人才不少。

    

黄庆河:守住“祭祀兄弟公出海仪式”民俗

    黄庆河,潭门镇草塘村人,非遗项目《祭祀兄弟公出海仪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河公算草塘村里热心的乡贤人士,草塘村的牌坊和一些道路,都是河公牵头组织建的。“兄弟公”庙也是河公精心管理的地方。河公说以前渔民出海遥遥无期,在茫茫的大海上漂泊捕捞作业,内心一定要信什么才能支撑下去,“兄弟公”就是潭门渔民一直信奉下来的保护神,人做什么都要按规矩来做,在规矩的框内一般都相安无事。

    河公说祭祀“108兄弟公”是深入潭门渔民生活里的,以前出海前要做祭祀,叫“做福”,也就是现在的“祭祀兄弟公出海仪式”;远航归来后也做祭祀,叫“洗咸”;而平常逢年过节和出海船到达南沙海域做捕捞作业时的普通性祭拜称为“做兄弟公”。这些祭祀活动,较为重要和声势大的是“祭祀兄弟公出海仪式”。

    后来,因种种原因,传下来只有“做福”和逢年过节的“做兄弟公”。

    河公近几年都参加市政府等单位举办的“南海传统文化节”“赶海节”等活动,向民众展示祭祀兄弟公出海仪式的过程,河公说人应该有些怕的东西,做事才能有所畏惧,不会无法无天。“兄弟公”保佑潭门渔民出海平安,而潭门渔民也因对“兄弟公”敬畏而遵循大自然的规律来出海,并学会与同一条船上的兄弟和睦相处,邻里间经常互相帮助、帮衬,促进了村里良好民风的形成。

    目前河公还是村里传统鲤鱼灯队的组织者,每年都组织村里的小孩学舞鲤鱼灯,2017年还被省相关文化部门邀请带队到海口参加“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活动。他说好的传统还是要传下去的,虽然很多人对以往的东西并不那么在意,但他会继续守住祭兄弟公出海仪式等这些传统。

    

王仕国: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二公”是我们对《椰胡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仕国的亲称,二公是一个热情好客和见过世面的老先生,精益求精是二公一生的追求。二公退休前是乐会县(现琼海市)手工业社的高级修表师,以前很多大户人家和官员都喜欢找二公修表,那是因为二公是一个很较真的人,干什么事情,总想干到极致。

    1996年退休后的二公重捡起父辈留下的手艺,一心扑在椰胡制作技艺的钻研和传承上,并取得不错的成绩。二公制作的椰胡不同于市面上的椰胡,一是用料讲究,如椰子壳形要求桃形或椭圆形,以大和老为最佳,这样的内壳纹理美、密度高,音色才好;二是工艺精细,整个椰胡制作需要分七大部分的三十多道小工序完成;三是音色独特,韵味浓厚。

    二公说会拉椰胡的人才会把椰胡制作得更好,二公退休后不但加深对椰胡制作的研究,还经常练习拉椰胡并和乐友切磋,听取他们反馈的演奏情况。在制作过程中不断加以改善,因为每个椰子壳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开的音孔大小和位置也不一样,出来的声音也有高低之分,二公克服各种困难对胡筒音窗不厌其烦地调试和开音孔,所以制作出的椰胡音孔图形大都不一样,现今他制作的每一把椰胡不单是乐器也是一件艺术品,独一无二。还有更绝的是,对于有些不符合制作椰胡的椰壳,二公老是觉得扔掉可惜,便对直径只有12、13cm的椰壳,在其背部开音窗的地方,割掉一小部分,根据割掉部分的直径,倒加一圈椰壳,再用适合直径和厚度的椰壳接上,而此时的音窗不能像传统手法那样开在椰壳的背部,要开在后来加的椰壳的侧面(即与倒圈椰壳接触线的边上),音孔也是根据材料条件来开,这样调整后的音色和要求的音色所差无几。此种以加长共鸣筒来调整音色的技艺,在国内估计属特例。

    

王书保:社会在发展,传统的坚守也很重要

    王书保,2014年11月份入选国家级非遗扩展名录《南海航道更路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018年5月份入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他从小跟父亲学习航海,13岁跟着父亲闯近海,15岁跟父亲闯南海,由于对航海的热爱,加上自身的好学,28岁当了轮机长,35岁当上船长,在熟练掌握家族的《更路簿》同时,还经常跟别的船长交流学习《更路簿》。在闯海的几十年期间,王书保每年的四分之三的时间都在海上,掌握南海的气候、岛礁、洋流、渔场、天气、航线和捕鱼技艺等,每次都能带领船上的渔民平安丰收归来。

    “《更路簿》还是很有用的”王书保笑着说,“以前有一次同父亲一起开渔船去西沙,出潭门港不远便有一艘装备良好的部队船超过我们驾驶的渔船往西沙方向行驶。第二天我们到达西沙时,超过我们的部队船却在我们后面到达。船上的官兵看到先到的我们很吃惊,询问我有走西沙的近路吗?我说都是按祖辈记录下来的经验走的,他们兴致勃勃地邀请我上船讲讲《更路簿》的事。此后我多次被邀请协助政府搬运南海建设设施和执行相关航海任务。”

    由于现代化航海和捕捞方式的应用和普及,对于《更路簿》等传统航海知识的传承,王书保多少有些忧心忡忡,他曾想针对年轻人开设“传统海洋航海知识”公益课堂,免费传授《更路簿》等航海知识,但现实是年轻人过多依靠现代化设备航海,并没意识到《更路簿》等传统航海知识在没有现代设备的祖辈年代发挥作用的重要性,他们甚至开玩笑地对王书保说:“我们去学,有补助吗?”王书保想不通:“航海是一件考验临场应变和技术的活,未知数很多,依靠的机器设备也会有不灵的时候,如果熟悉现代化行船技术,又熟识传统航海技术,这样的行船不是有双重保险吗?”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播传统海洋文化,王书保在2016年成为海南省农村文化志愿者,无偿传授渔民航海知识,并在潭门的更路簿博览馆当海洋知识义务讲解员,传播更路簿航海文化。同时积极参加一些传承人的培训班和“更路簿”研讨会以及推广活动。2015年和2017年他曾协助市有关文化部门成功带领40名“南海航道更路经”学员重走海上丝绸之路,传承南海传统文化。他们从潭门港乘潭门渔船出发前往三沙市,采取实地传习的方式,在航海、捕捞实践中传授传统航海、传统捕捞、海上生存、水底应急等知识,得到一致好评。

    近几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尽管非遗包含音乐表演、手工艺、文学、传统医药等多种类别,但是其中任何一类别都离不开传承人来驾驭并延续下去,没有他们,非遗活态传承将无法进行,他们就像火种一样重要,我们的精神家园需要他们来守住我们共同的回忆。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琼海市人民政府网 主办单位:琼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技术支持:琼海市政务信息管理中心 开发维护: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62832261 政府咨询投诉电话:0898-12345  联系邮箱:qhszfxx@163.com

琼公网安备 4690020200003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90020004 琼ICP备20210005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