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与铁皮话筒

发布日期:2018-07-19 来源: 分享到: 【字体:  

◆ 王 壮

    

    我是一个非常喜欢怀旧的人,前几天偶尔发现了一只铁皮话筒,顿时,脑海里就浮起了对铁皮话筒的回忆。

    铁皮话筒虽小,长只不过六十公分左右,但制造成本低,制作容易,携带方便,扩音效果好,早年在基层,没有更好的东西做为宣传工具,铁皮话筒就被广泛使用了。

    那个时候,这种用白铁皮制作的话筒随处可见,农场场部、办公室、生产队场所,还有担任主要干部的,均配备有话筒。使用铁皮话筒是为了向广大群众做好宣传,真正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在我的记忆中,铁皮话筒多用于开会、学习、专题讲座等场合。尤其是父亲与铁皮话筒的故事,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记,至今难以忘怀。

    父亲没有上过几年学,文化程度只有高小水平,从小就跟地主养牛,换口饭吃,打发日子。正是由于贫苦出身,父亲思想素质比较高。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父亲开始参加农场工作,起初开荒种植橡胶,后来当过橡胶中小苗林管工人、农场仓库看守员和保管人员。由于父亲工作表现非常突出,经常得到领导的表扬,工作成绩得到大家的公认,先后获过“先进生产者”和“劳动模范”称号,农场给他颁发了不少的荣誉证书、记录本和钢笔。父亲思想进步,积极上进,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虽然论文化水平,父亲比不过人家,可是他口舌伶俐、能说会道。他经常去参加学习、开会,看到人家都是用铁皮话筒发言、传递消息、交流思想,他想自己是农场的先进职工,并且是一名党员,为党和农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义务宣传工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理所应当。打那以后,父亲整天想着要当一位义务宣传员。

    父亲把想当义务宣传员的想法向农场行政办公室领导提出申请,很快得到了领导的许可,并且为父亲配备了一只铁皮话筒。打那以后,父亲就爱上了铁皮话筒,与铁皮话筒结下了良缘。为了保护铁皮话筒,父亲除了经常用毛巾擦拭话筒,将其抹得光亮外,还特地叫人制作了一个布袋,把铁皮话筒套放在里面,专门放置到家里的一个箱子里面,等到需要使用时才把它拿出来。在农场的公共场所,父亲就利用铁皮话筒向职工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路线,宣传农场的好人好事、新人新事、文明和睦家庭等等。在宣传中,他总是事先熟悉宣传稿件,认真阅读有关宣传资料,然后把稿子通读好几遍,尽量读到滚瓜烂熟,避免错误,在脱稿演讲时,碰到不认识的文字就请教别人。

    为了更好地搞好宣传工作,父亲还自掏腰包,买了一个长高均四十公分左右、宽二十多公分的“忠”字挎包。挎包的“包帽”上绣着一个大大的红色的“忠”字,包的下端印有红色的“为人民服务”“毛泽东”字样。挎包买回来之后,父亲将一些宣传资料、宣传稿、稿纸和一支圆珠笔,整整齐齐的往里面放,扣好挎包,这就是他的“宣传设备”了。从此后,父亲一旦出去进行宣传,必定背上这“两件宝”——铁皮话筒和“忠字包”。

    农场机关食堂的门口,父亲是这里的常客。每天午饭开饭前半个小时,父亲总会提前来到这里,站在食堂门口旁边,右手持着铁皮话筒,左手拿着宣传稿件,为大家进行义务宣传。宣传了五次以后,就脱稿演讲。很多人在食堂里面一边吃饭,一边聆听父亲的宣传声音。大家都为父亲的这种举止所佩服和感动。

    记得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一个礼拜天,我年纪还小,正读小学五年级,但是我记得很清楚,在原来东红农场红岭管理区开荒定植橡胶工地上,我跟随四十多岁的父亲,乘着解放牌汽车来到了这里,准备开荒、平整土地种植橡胶。父亲拿着锄头、四齿耙、砍刀、拖耙等工具,身上还带着那只铁皮话筒和“忠字包”,一起与同志们一道,奋战在生产第一线。烈日当头,父亲从始至终不怕苦、不怕累,汗流浃背他却全然不顾。自己的任务完成了,他就帮其他人平整土地、挖洞,干活的休息时间里,他便拿起铁皮话筒,为开荒工地做宣传,向大家宣传发展祖国橡胶事业的重要意义,宣传橡胶种植知识,表扬工地上的开荒积极分子、好人好事,普遍受到了大家的好评。

    父亲离开人世已经有十几年了,但是,父亲一生孜孜不倦的工作作风,一直是我的人生标榜。每次想起他与铁皮话筒的一些事,心里都久久不能平静,难以忘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琼海市人民政府网 主办单位:琼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技术支持:琼海市政务信息管理中心 开发维护: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62832261 政府咨询投诉电话:0898-12345  联系邮箱:qhszfxx@163.com

琼公网安备 4690020200003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90020004 琼ICP备20210005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