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先生其山

发布日期:2018-11-15 来源: 分享到: 【字体:  

陈德君

    

    先生梁其山,文如其名,堪称琼海文坛的一座大山,令后来者难以望其项背。

    先生的文章体裁涉猎极广,结构别出心裁,文字如行云流水,读来让人酣畅淋漓;偶有跌宕,那也是水到渠成。先生在诗歌、散文、随笔、报告文学、时评等诸多领域皆有建树,其文集《小城如歌》曾获海南省优秀精神产品奖。他的作品我几乎都拜读过,窃以为他这座“文山”奇峰有二:

    其一,先生始终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其作品根植于琼海这片热土,深入刻画时代巨变中家乡的风物民情、社会形态、人物命运的变迁,着重表现万泉河畔琼海人民的喜怒哀乐,弘扬真善美,鞭笞假恶丑。在他的笔下,《情思悠悠万泉河》“远山苍茫,近水澄碧”;《石壁观瀑》让我们的心灵得到了放逐;《亮哥》带领村民致富、发展社会事业,办学建校、修桥补路,“终究也没有辱没他共产党员的称号”;《“椰子盐”琐忆》“大干快上割尾巴的年代”和“缺腥少荤的日子”;《远去的教师节》提醒人们:贵在真诚!尊重教师、关心教师未必都是物质的,也不一定只是在节日;《致一位老战士》“您不曾衰老,正如万泉河边那株经霜历劫的古榕,老枝盘曲,须发飘飘,却依然铮铮傲骨,蓬蓬勃勃……”

    其二,先生的作品极少主观抒情或说教议论,往往巧妙地将政治与文学融合在一起,让人物的事迹、思想和品格如溪水般自然流淌,浸润读者的心田从而引发共鸣。对此,先生的好友、散文家黄宏地曾高度评价:“他在文学里面宣传政治,又在政治里揉进文学,政治和文学,在老梁的笔下相互呼应,相辅相成,一气呵成,亲密无间……老梁的作品并不因为关心政治,歌颂时代而损失丝毫。”我想,也许这才是真正的“文以载道,以文化人”。

    如此说来,先生当属琼海文坛的“贾大山”!

    先生温文尔雅,幽默风趣,常说自己“属龙,却无龙之风采龙之神韵,更无腾云驾雾呼风唤雨之能耐。所喜者,知足常乐”。他年长我近三旬,我无法目睹其年轻时的风采,但我十分认同《小城如歌》的序里黄宏地的那段描述:“另一个人就是老梁……只见他衣冠整洁,脸如脂玉,虽带疲惫之色却别有一番风度,昏黄的灯光下犹如玉树临风,不禁差点失声,真是三步之内必有芳草,认定了此人不是等闲之辈。”坦白说,我第一次见到先生时,他已年近耳顺,衣着随意,面容和蔼,笑起来那常年被烟熏的牙齿黄黑相间暴露无遗,早已失去当年玉树临风寸步惹芳草的魅力,但其举手投足之间依然儒雅大方,兼具一副知足常乐的样子。

    先生之于我,是恩师,是亚父。

    我刚到文联工作不久,便听说当地文坛的一桩趣闻:在作协某次换届选举中,由于几位主席候选人的综合实力不相上下,导致投票结果难分伯仲,一时争执不下。后来,会员们一致推选不在候选人之列,但德才兼备能够服众的省作协会员、市报社总编梁其山担任新一届市作协主席,风波才得以平息。当时,我并未见过先生本人,也未曾读过其作品,“梁其山”这个名字在我脑海里只是和张三李四王五等并列的“梁某”而已。不曾想,这“梁某”后来竟又担任文联主席,成了我的顶头上司;更不曾想,这“梁某”日后会成为我的人生导师,我文学路上的“指明灯”。

    先生到任后,对我很是宽容,办文、办会和办事有不妥的地方,他从不当面指责,总是言传身教,让我自己改正。而对于不熟悉的新事物,比如互联网,他总是勤奋好学不耻下问。为了学会上网,他算是拼了:先是自己苦背了半个月的五笔字根,结果发现根本记不住,于是又改学拼音输入法,用食指一个键一个键地敲字,结果搞得肩周炎复发。我看他太辛苦,干脆给他买个手写仪。他用了几天后,就兴奋得像个孩子似的告诉我,他会上网搜索电影了,比那个小他一轮的谁谁谁厉害多了——那家伙至今还不会打字。有时候大半夜他还会发个信息问我,QQ怎么注册或微博怎么发之类的问题,搞得我哭笑不得。

    半年后的一天,先生突然对我说:“小陈,我已日薄西山,以后就当甩手掌柜了,你还年轻要好好干,把担子担起来。”于是,他就真的放手把单位的日常事务悉数交给我打理。而他自己在办公室多数时间都是读书看报,或者写写时评,除了那些需要他亲自出马才能办成的大事急事,其他的一概不闻不问。后来我才明白,其实先生这是有意锻炼我。

    要说先生对什么很在意,要求很严格的话,恐怕就只有文字方面了。我俩都是编辑出身,所以在咬文嚼字上可谓臭味相投,经常一老一少边吞云吐雾边校对文稿。有时候,为了个别词句的推敲,他会把我的文稿退回十次八次,直改到他满意为止。闲暇时,他也会打印自己的一些作品给我看,故意不留作者名,随意问我“这篇东西怎么样?”当听到我由衷地赞美或者怀疑该文出自哪位名家之手时,他会笑着默默点起一根烟。倘若我说这篇东西哪里不行的话,他就会变得很紧张,立马伸手抢过稿子,问“哪里,我看看”,然后依然默默地点起一根烟,边抽边看边改,不再理会我……

    先生退休后,搬回阳江老家照顾九旬老母亲,用他的话说就是,“家里有个宝,以前忙都没时间照看,现在终于闲下来了,该好好‘补补课’喽!”其实我知道,他是个念旧的人,他忘不了“椰子盐”,所以必是个大孝子。

    后来,由于老母亲身体欠安,先生就一直服侍在床前,很少“上市”。偶尔回一次嘉积,他肯定打电话叫我聚餐。每次接到电话,都是那句熟悉的——“喂,阿君吗,老梁的,我今天上市了,有空一起吃饭不?”无论工作多忙,我都会抽空赴约。席间,他不再询问我的工作或者文学创作事宜,而是转为关心我的健康,叮嘱我要学会劳逸结合,丰富业余生活。我渐渐发现,他的酒量越来越差,喝两杯啤酒就不敢再贪杯;可烟却越抽越凶,一根接着一根地抽,一顿饭功夫半包烟就没了。我看着很是心疼,却又不忍心说他,因为我知道他有许多说不出的苦衷,唯有借烟酒消愁……

    再后来,听说先生老母亲仙逝不久,他便忧思成疾,从此闭门谢客了。我们之间偶尔也有电话联系,但每当我询及健康状况,他总是遮遮掩掩,答非所问,有时甚至感觉电话那头的他其实是在强颜欢笑,故意装出谈笑风生的样子。

    公元二零一六年十一月十六日,先生驾鹤西去。我未能见上他老人家最后一面,只是在搁棺时上过三炷香鞠了三个躬,实在愧为人徒。

    逝者如斯夫,转眼又重阳。先生离开我们快两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依然历历在目,他的谆谆教诲依然响在耳畔,他笔下那座如歌的小城依然在悠悠的万泉河边载梦前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琼海市人民政府网 主办单位:琼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技术支持:琼海市政务信息管理中心 开发维护: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62832261 政府咨询投诉电话:0898-12345  联系邮箱:qhszfxx@163.com

琼公网安备 4690020200003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90020004 琼ICP备20210005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