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琼海⒅:陈德君作品专辑

发布日期:2018-11-15 来源: 分享到: 【字体:  


作者简介

    

    陈德君,笔名青陈,80后,海南海口人,系琼海市作家协会会员。先后从事广告文案、记者、编辑等职,现供职于琼海市某机关。作品散见于《广西文学》、《椰城》、《万泉河》、《琼海通讯》等报刊。

    

《热恋》的白露夜

    

    即使明天早上

    枪口和血淋淋的太阳

    让我交出青春、自由和笔

    我也决不会交出这个夜晚

    我决不会交出你

                                       ——北岛《雨夜》


    那是个秋雨潇潇的白露夜,浑身湿漉漉的我怀着热盼的心抵达溪仔书屋。

    我晚到了半刻钟,屋内已是灯火通明,人头攒动。书友们围着长桌坐成一圈,主持人已开始念开场白,我赶紧找了个空位坐下来。“大家好,欢迎来到博鳌书社读书会现场。今晚,我们有幸邀请到《热恋——那些年我们一起写影评》一书的主编蔡小平先生和执行主编王路生先生为我们做分享。《热恋》是2015年11月由羊城晚报出版社出版的影评集,它收录了上世纪80至90年代琼海影评人撰写的200多篇优秀影评作品,以及一些珍贵的图文史料。这部影评集的出版,是对那个充满激情的时代里的琼海记忆的一次文化梳理与回眸,也是以蔡老师和王老师为代表的一批琼海影评员青春追梦的印记。今天到场的还有一位特别的书友,他是抗战老兵刘毓全老先生,老人家今年93岁,离休后一直喜欢看影视剧,可以说是闻讯赶来。好,下面我们把舞台交给蔡老师和王老师,听听他们分享一下写影评的经历和体会!”主持人简单的开场白,随后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接着蔡、王两位老师依次侃侃而谈,把我们带进“那些年他们一起写影评”的激情燃烧的岁月……

    1

    蔡老师:我很小的时候就迷上看电影,因为人小鬼大,常常逗得放映队的叔叔们开怀大笑,于是便拥有了“特权”:被抱在放映队的牛车上走过一村又一村。小时候,我就很希望长大了能当一名令人羡慕的电影放映员。

    那个年代,物质匮乏,除了看电影,人们几乎没有其他可供选择的娱乐方式,可以说是举国上下都沉浸在对电影的迷恋之中。电影看多了,总会有感想,志趣相投的影迷们自然而然地会聚在一起聊这聊那。有时候就有人把自己的感想和一些看法写下来,然后大家都无偿地劳动,有刻蜡纸的,有印刷的,也有拿去散发的,于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就加进来了。后来电影公司就觉得这种形式对影片宣传很好,就给我们发证,有了这张证,不管你想看哪一场,拿这个证就随便都可以进影院看,不用买票。后来,电影公司越来越重视我们这些影评员,比如,还没轮到在琼海上映的电影,公司就组织我们到海口、定安等别的地方去看,我们看完后就连夜赶回来写影评。我们影评的写作就是从那时候起步的,从豆腐块写起,慢慢才有长篇大论。再后来,影评协会不断壮大,还有不少学生参与进来,我和路生等几个老写手又开始当老师了,学校请我们去教授学生写影评,还专门出了学生影评专版。

    当时,我们的作品都发表在《中国电影报》、《文汇电影时报》、《大众电影》、《南方日报》、《海南日报》等报刊上。就连中国电影协会举办的征文比赛,我们市影评协会会员也拿了很多奖项和荣誉,让主办方的评委和老影评家都感到十分惊讶,根本想不通海南一个小小的县级市的影评协会怎么会搞得这么红火?!于是,电影公司就把我们的优秀影评印刷成报纸,放在电影售票窗口卖,一张好像是一毛钱吧,大家都踊跃购买。现在回想起来,我们一起写影评的那段时光是非常快乐的,没有任何杂质,大家就是因为喜欢电影走到一起。好像一天不看电影就缺了点什么似的。

    (茶歇时间,王老师把珍藏的影评报纸分发给大家欣赏。抗战老兵刘老在翻看报纸后,突然开口批评说,现在不少战争片都是瞎拍的。他说打小鬼子那会哪有什么冲锋枪,现在的抗战片动不动就是一排人拿出冲锋枪扫射日本鬼子。这真算是一段有趣的插曲。)

    主持人:您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部片子,或者哪篇影评呢?

    蔡老师:印象深的多了,我称得上是一个铁杆影迷,有时候看到凌晨一两点,还不过瘾。当时是跑片的,一直放到天亮,有些电影我看了十次都有。我记得当时我的一篇影评在上海的《电影故事》发表了,内容好像是写关于罗马尼亚电影《不朽的人》的。那会文章发表后,样刊和稿费要几个月后才能收到,所以我事先是不知道的。当我恰好去购买这本杂志的时候偶然发现有署自己名的影评在上面,吓了一跳,以为是看错了,我的影评怎么会发表在上海的电影杂志上呢,连看了几遍才确认真是自己的名字自己的文章,真的高兴得不得了。后来就陆陆续续在国内发表了一些影评,每次收到稿费单我都复印留存下来,当时的稿费最多是十块钱。

    王路生:其实最早,《琼海影讯》开办是嘉积电影院,后来合并到电影公司。我记得最早是1980年,当时我在乡下,有一次上市看电影,卖电影票的人就送我一期《琼海影讯》,我很好奇。那时候我根本不知道影评是什么,但是看完电影后总是感慨良多,所以就硬着头皮写,后来写多了,就找到门路了。蔡老师是后来居上的,一下笔就很有深度。我是摸着石头过河的。

    当时《琼海影讯》一个月才出一期,里面只有一个版是关于影评的,但是我们一般一期都有二三十个人投稿,整版是上不了的,所以他们就搞了个蜡刻的小册子叫《嘉积影评》,也是每个月出一期,但是已经找不到珍本了。那时候,我们真的是一种纯粹的热情,大家在闲暇的时候一起看电影,一起写文章。当时嘉积电影院的门口有块黑板,美工会把写得最好的影评抄在黑板上,还属上作者名字,让人看了很有自豪感。可以说,写影评是我们文学的摇篮,我们的文学创作就是从这里起步和成长的。

    当时,嘉积电影院的经理人很不错,每年都召集我们这些影评人开一次会,让大家互相了解交流。那时没有手机等通讯工具,作者之间见面次数有限,大多是通过《琼海影讯》上发表的作品互相观摩、学习。物质匮乏的年代,全部都是凭着热情干。记得有位影评员把自己每次发表的影评剪下来,连同稿费发放时间和金额记录在一个本子上。后来他去应聘记者的时候,面试的总编看了本子后质问他:‘你这人怎么这么喜欢钱,把每次稿费多少钱都记得一清二楚?’(全场笑)其实他这是一种心灵的寄托,并不是为了钱。

    这本书的作者有59人,但是由于年代久远,我们收集不全,应该有100多人才对。这本书是2005年的时候,我们几个老影评人小聚时提出要出版一部影评集,以纪念我们共同的影评岁月。从2005到2015年,十年时间,我们慢慢收集、整理、编撰相关影评资料,终于得以付梓印刷。现在有了这本书,也算是对我们青春的一个纪念,也是我们起步文学的摇篮里的一个印证,也是一种奋斗的结果。现在回首来路,最初在哪里?就在写影评。当年写影评的大部分的人现在都进了公务员系统走上领导岗位,有些人也远嫁香港新加坡,有的像冯衍甫等老一辈的影评员已经驾鹤西去……

    所以,今天在这个秋雨绵绵的夜晚跟大家分享,也是一种温暖,也是一种热恋。

    2

    蔡老师表示,这部影评集之所以取名为《热恋》,主要有三层含义:

    第一,《热恋》意味着我们这帮人一直初心不改地热恋着电影,这是第一层意思。

    第二,《热恋》是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后拍的第一部电影,而且是影响非常大的电影。由陆小雅执导,吕晓禾、李克纯、熊大桦主演。电影讲述的是师大高材生文洁非(李克纯 饰)毕业后,带着美好的憧憬来到大特区海南打拼,意外嫁给农民出身的万元户范继原(吕晓禾 饰)。为什么说影响大呢,因为他俩一个是高级知识分子,一个是只会赚钱的建筑商,由于双方文化修养上的差异 ,两个人根本没有共同语言,文洁非时常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是嫁给了钱呢,还是寻觅到了真爱?他们俩结合到一块,折射了当时海南的现状——“十万人才下海南”,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闯海人,带着梦想和激情,如潮水一般地跨海奔向海南来实现“淘金梦”,这里每天都发生着造梦“奇迹”,有的人一夜暴富,也有人瞬间一贫如洗。所以影片用徐志摩的诗《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作为主题歌,我觉得这是一种隐喻,当时人们热恋海南,究竟是热恋什么?到底热什么,恋什么,留给观众自己去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嘛。

    第三,当时的《文汇电影时报》用一个整版刊发了我们县(当时是琼海县,还未设市)电影评论学会的会员写的关于《热恋》的影评,责任编辑感叹道,他办报这么久,还是首次看到该报整版刊发一个市县的影评,这是前所未有独一无二的。所以我们要用《热恋》作为书名。

    更深层次来说,就是我们这些人聚到一起,不图什么,不图报酬,不辞劳苦,仅仅是因为这个共同的爱好兴趣一直不间断地看电影、写影评,一直弄到没有这个平台大家才散伙。后来是真的没有办法了,我们写了也没办法去哪里发表了,因为有了电视,电影院也开始走下坡路,不再需要我们这些影评员了。但对我们来说那是一段不可磨灭的青春记忆,我们对于电影的热恋早已铭刻在心,永生难忘。

    3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足迹;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年过鲐背的开国将士刘毓全出生在上世纪20年代,那是国难当头、匹夫有责的年代。他参加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广西剿匪等大小战斗27次,三次负伤两处致残,荣立大功、三等功各两次,1955年被授予解放奖章。解放后,他投身于祖国航天事业直至退休。无疑,刘老们的使命是浴血奋战、保家卫国。

    已知天命的蔡老师、王老师,他们的青春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启航,应该说,他们是幸运的。那些年他们一起写影评,那些年他们希冀银屏等同于人生,那些年他们在匮乏的物质世界里烹饪出精神的盛宴。后来的他们,个个磨练出生花的妙笔,或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或投笔从戎壮志凌云,甚至有的洗尽铅华大彻大悟。但无论如何,1983至1993这十年对他们来说都是“黄金十年”,都是激情燃烧的岁月!

    那么,年过而立、80后的我们呢?我们的青春该如何荡起双桨,是否能找到不负韶华热恋一生的志业?令人深思!

    白露夜凉,纸短情长,见字如面。

    谨以此文,献给《热恋》过的前辈们,也献给“热恋”中的我们!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琼海市人民政府网 主办单位:琼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技术支持:琼海市政务信息管理中心 开发维护: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62832261 政府咨询投诉电话:0898-12345  联系邮箱:qhszfxx@163.com

琼公网安备 4690020200003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90020004 琼ICP备20210005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