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岭下多传奇

发布日期:2018-12-03 00:00 来源: 分享到:
微信
X
【字体:  

◆ 陈兴国

    

    话说琼海市有个博鳌镇,博鳌镇有个村庄叫古调,古调有一座小山岭叫孔孟岭。博鳌、古调、孔孟岭这三个地方,地灵人杰,特别是孔孟岭那座小山岭,衍生出许多奇人奇事。

    先说博鳌其名。民国年间,乡里有个老学究引经据典。他这样说:我查康熙字典,鳌在传说中是大海里的大龟或大鳖。独占鳌头,比喻占首位或第一名;我翻博鳌志,志载我们祖先善拼搏,争鳌头,博鳌之名由此而来。一位说书先生则说,博鳌因滨博鳌港而得名,其名始于元末明初。听者疑问,说书先生未置可否,赶快双手抱拳作揖道:各位听官,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老学究和说书先生的言论,孰是孰非,无从考证,难以界定。

    物换星移,老学究和说书先生早已作古,而人间正道是沧桑,历史跨过逝者继续前行。

    公元二千零一年,亚洲论坛在博鳌举办,名不见经传的博鳌小镇成为了亚洲论坛永久会址。每年许多国家领导人和业界精英莅临博鳌风云际会,每天博鳌都迎来来自五湖四海数以万计的宾客游览观光,博鳌之名名正言顺地越叫越响了。

    且说古调和孔孟岭这两个地名。

    坊间传说是乾隆皇帝所赐,尽管查无史实,但有几首唐诗都写了“古调”字目,最为人们熟悉的诗句是杜审言的“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就让古调人引以为自豪。

    孔孟岭旷古却是一座默默无闻的小山岭,灌木丛生,芳草萋萋,一岁一枯荣。传说清代乾隆年间,莘莘学子为求取功名路过古调,因必经之道万泉河或暴发洪水或无人摆渡,且关山迢递,只得在岭上拔草折木搭寮栖身苦读,等待时机渡过彼岸奔赴前程。古调先民因孔子那句名言“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对读书人不屈不挠的坚守产生了恻隐之心,合力在岭上用砖头和瓦片筑亭建阁,为来来往往的陌路学子提供驿站留宿。后来,又在阁中树立孔子、孟子灵牌,并塑其像,题其言,让读书人和信徒随时顶礼膜拜,祈求保佑路途平安仕途春风得意。朝拜的香火长年累月不息,阁中更是书声琅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加上明师演绎得神乎其神,这座无名小山岭就顺理成章地名成孔孟岭,岭上之阁也美其名曰文昌帝阁。

    日寇浩劫、“文革”横扫、1973年一场超强台风突袭,孔孟岭上的古迹荡然无存。

    然而,古调人世代善拼搏,争鳌头,不甘沉沦于天灾人祸。

    二十一世纪初,梁文松、王启云、周德民等一批海内外古调籍有识之士振臂一呼,乡贤云集,群策群力,以农村文化建设为基调,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由蜚声建筑设计界的古调籍设计师王运雄先生精心设计、创新构造,在孔孟岭遗址上重建起文昌帝阁、凉亭、戏台。二○○六年五月初四首次举办极具规模的孔孟岭文化节活动,歌舞升平。此后,每隔几年举办一次,用自己的方式继续诠释“孔孟之道”这一古老的命题。

    二○一六年,古调人共同构筑美好梦想,成立“助学基金会”,海内外人士义捐助学善款扶掖学子读书成材,学而优则奖。众人推举村委会原党支部书记冯经权先生任“助学基金会”会长,并且募集捐款在孔孟岭上兴建文轩斋、助学芳名廊。王运雄老先生带领陈杨、陈宗书、王运法、王轨、王会丙等中青年才俊亲临现场,设计了文轩斋和助学芳名廊蓝图。王运雄老先生不但传经授艺,而且集思广益,身体力行。文轩斋和助学芳名廊的建筑风格以及内部设施颇具匠心,展现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

    出生于孔孟岭下南面村的王启安老师,是文化人物。作家蔡葩在著作《有多少优雅可以重现》里记叙:“王启安老师在印度加尔各答一间大学完成了很好的英式教育,也培养了他一种文化上的自信。他是二战期间盟军一名出色的翻译官。”“后来,他当了一名中学教师。以他的教育背景,他的三年盟军翻译官经历,让他来教中学的英语,未免有些大材小用,但生性达观的他却并不在乎。”“椰子园里的‘三王’——中山大学毕业的教导主任王兴德、英语老师王启安、王先柏,集才情与美丽于一身的语文老师谢钿等等,都是那座椰子园引以为傲的人物,也是海南教育史上不该忘却的人物。他们的资历和教学水平,都达到了战时的高水准,日后从这里出去的优秀学生,为椰子园的良好教学做了最好的注脚。”

    《有多少优雅可以重现》中所述的谢钿老师是王启安老师的夫人,也是中山大学的高才生,是名满江南的词人、书法家谢玉岑的后代,饱含书香翰墨。王启安、谢钿伉俪在海南华侨中学执教,园丁育新苗,桃李满天下,一直到耄耋之年才离开讲坛。现年98岁的谢钿老师和丈夫王启安老师在世时合著的回忆录《教书与育人》,不久前出版传世。

    古调人践行孟子学说“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不畏艰难困苦,教子读书明理,培养桢干栋梁材。不可否认的是,古调人豁达开朗,民风淳朴,乐观向上的奋发图强精神,伴随着书香飘溢,学子们书海拾贝,在读书升学中寻找美好未来,寒门也能出贵子。如早年的学子陈赞时、许登华伉俪,大学本科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不但业绩显著,有所建树,而且诗书传家。后来,两个儿子两个儿媳和长孙女也都考上大学,经历高等教育,具有高学历。同堂的至亲后生,读硕士研究生、读大学的有19人,血脉与文化传承,堪称书香门第。“文革”动乱期间,批判孔孟,“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但还是有许多学子没有放弃探索学问。回乡知识青年王启养、王运世矢志不渝,沿着前人脚印前行,晴耕雨读,业精于勤。恢复高考首年,王启养、王运世脱颖而出,分别被华南农学院、海南医学院录取。大学本科毕业后走入社会,他们充分发挥所学专长,各自在农业、医学方面作出了贡献。此后每年高考,古调都有不少学子金榜题名。王海雄1989年参加高考,其理科成绩在海南省名列第一,成为理科“状元”,被中山大学录取就读。

    古往今来,古调弟子多才俊,古调莘莘学子经过奋斗,有人成为专家、学者、企业家、生意场老板,也有人跻身政界。他们散居世界各地,为人类发挥着聪明才智。琼海市政协原副主席李少凡先生有一首诗《望南》吟咏古调:“古韵童音绕课堂,调声和畅念书忙。望流敦学芳馨远,南面教风意味长。”诗中的望流是望南小学的前身。望南小学位于古调村委会的南面村,包括古调村、南面村、牛宿坡村、丹村在内的十四个自然村小组,都是古调村委会属地。史上古调曾经创办四所小学、两间武术馆、两个业余琼剧团、一支业余文艺宣传队、一份油印《古调新歌》小报。

    古调村,这个只有千余人的乡村,因了孔孟岭的文脉流传,文墨书香在博鳌一带独占鳌头,可以说是奇迹。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琼海市人民政府网 主办单位:琼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技术支持:琼海市政务信息管理中心 开发维护: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62832261 政府咨询投诉电话:0898-12345  联系邮箱:qhszfxx@163.com

琼公网安备 4690020200003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90020004 琼ICP备2021000526号 

电脑版|手机版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琼海市人民政府网

主办单位:琼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技术支持:琼海市政务信息管理中心

开发维护: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62832261

联系邮箱:qhszfxx@163.com

政府咨询投诉电话:0898-12345

琼公网安备 4690020200003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90020004

琼ICP备202100052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