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壮 董武
今年初冬的一天,笔者与朋友一道走进彬村山华侨经济区“印尼村”(五队),走遍“印尼村”的每个角落,走访了相关人员。印尼村创建于1960年,位于彬村山华侨经济区北面,拥有土地面积2000亩,110户人家,人口大约400人,其中归侨、侨眷占90%以上。
说起“印尼村”的村名是有一定来历的,为什么叫印尼村?当地的人们一直认为,首先是该村集中安置了160多名印尼归侨,半个世纪以来,他们始终保持着印尼当地的生活习惯,用印尼话进行日常交流,烹制印尼饭菜、唱印尼歌等;其次是印尼雅加达中华中学原校长、全国侨联前名誉主席张国基先生于1990年为该村挥毫“海南岛印尼村”墨宝;另外是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海南电视台和云南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曾经分别在此录制以反映印尼华侨文化为题材的电视节目。“印尼村”的声名就这样传开了。
由于这里印尼归国华侨较多,多年形成了鲜明富有特色的东南亚风情文化,包括归侨的语言、身着的服装、生活习俗,尤其是民俗歌舞、美味饭菜和风味糕点等都很好地保留着印尼当地的特色。“印尼村”风情文化更是印尼风情文化中最富有魅力的部分。
——印尼歌舞。印尼人能歌善舞,每逢过年过节或者是礼拜天、婚庆、海外亲人回来探亲时,大家欢聚一堂,亲朋好友聚集在一道喝着自己泡制的咖啡,品尝精心烤制的糕点,兴高采烈地唱起印尼民歌,此时此刻,老人家都会情不自禁地穿起印尼民族服装“沙笼”,随着节拍翩翩起舞,轻快地跳起印尼舞。
——晒木棉褥子。在印尼归侨居住的地方,总有许多高大的木棉树,木棉树是印尼归侨的最爱,树种也是印尼归侨自己带回来的。当木棉花开,果实熟了,归侨们便取出果实中的棉絮,经过太阳烘晒后,制成褥子、枕头和抱枕放置在床上。木棉褥子冬暖夏凉,躺在上面,感觉非常舒服。天气好时的中午,老归侨们总喜欢在自己的家门口太阳底下晒木棉褥子,不时用藤条做成的拍子轻轻拍着褥子,拍去沾染的尘灰。
——顶瓦罐。就是用脑袋来代替肩膀用,这是印尼巴厘岛归侨的一种绝活。刚刚归国时,老归侨们总是头上缠绕一圈头巾,顶着一个瓦罐到井边取水,数十斤重的水罐顶在头上,不用手扶,走起路来,身不歪斜,腰不会弯,行走自如,让人看后瞠目结舌。回国以后,由于受到劳动习惯的影响,这种顶瓦罐的绝活已经不多见了。印尼菜色香味浓,非常爽口,有“沙爹”(烤肉串)、咖喱鸡、咖喱牛肉、烤鱼、炒芭蕉蕊等等,各种菜肴花样繁多,还有金灿灿的黄姜饭等,让人胃口大开,回味无穷。印尼归侨有午后喝咖啡的习惯。对制作各种印尼糕点乐此不疲。平时家里制作的糕点不断,逢年过节,制作的品种就有十多种。有象征日子越过越红火的九层糕,有香脆爽口、郁香四溢的太阳糕,有像贝壳状的螺壳糕、造型可爱的松蛋糕,还有蛋香、椰香浓郁的各种动物、植物模型饼干,让人垂涎欲滴。
“印尼村”是彬村山华侨经济区的生态文明村。如今婆娑的树木掩映着村庄,水泥硬板化道路环绕着整个村。花红草绿,树木成荫,别具一格,还有归侨们种植的许许多多具有东南亚特色的树木和香料等,来到此地就仿佛置身于一个热带植物园。入夜,柔和的灯光,祥和而宁静之美令人陶醉。印尼村的产业是以橡胶、胡椒和热带水果为主,随着华侨农场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职工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近几年,在市委、市政府和经济区及管委会的高度重视下,充分利用各种优势与政策,通过艰苦努力,村里的基础设施得以不断完善。2018年琼海市政府投入600万元进行建设和改造,使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目前,印尼村不仅已经打造成为琼海市美丽乡村的一个缩影,同时也成为海南省最具有东南亚风情的华侨新村的一个亮点。
版权所有©琼海市人民政府网 主办单位:琼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技术支持:琼海市政务信息管理中心 开发维护: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62832261 政府咨询投诉电话:0898-12345 联系邮箱:qhszfxx@163.com
琼公网安备 4690020200003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90020004 琼ICP备20210005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