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潮起海之南 惊涛拍岸连万泉

发布日期:2018-12-10 00:00 来源: 分享到:
微信
X
【字体:  

——改革开放40年起步阶段的琼海记忆


□ 陈锦爱

    

    中国的改革开放,走过了40年的光辉历程。改革开放以来,琼海的社会面貌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巨大变化。回顾琼海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大潮中走过的不平凡历程,其起步阶段敢为人先、英勇搏击的雄姿尤其令人心往神驰,豪情满怀。

    改革首先从教育和文化战线突破

    1977年10月,琼海县委召开教育战线先进集体、积极分子代表大会。400多名各级干部和师生代表参加了大会。这次会议提出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提高文化课的教学质量,使琼海县教育战线拨乱反正迈出关键的第一步。从10月开始,全国恢复高考制度。10月30日,琼海县成立高等中专学校招生委员会,由县委常委吴志坚为主任。这一年,琼海县有7258人参加高考,其中应届生2798人,往届生4460人。经过考试,203人考上大中专院校。1977年和1978年,琼海县考试成绩最好的潘善甫、王春芙、黄居钵、王国渊、符传国、梁振东6位历届生都被中山大学录取。高考制度的恢复,是改革开放的第一缕春风,成为激励广大学生努力学习,迅速扭转社会风气的有效措施,受到了学生、家长、社会舆论的普遍欢迎。1980年8月,县委召开全县教育工作会议,强调要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努力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年,琼海县学前儿童入学率达98.5%,完成了普及小学教育的历史任务,成为广东省第一批、海南区第一个普及小学教育的县份。中学教育也快速发展。1980年琼海高考成绩在海南区各市县中名列第3位,嘉积中学考生黎明考上清华大学。1984年,嘉积中学考生刘启军获得海南区高考“理科状元”称号,被清华大学录取。高考制度的恢复和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其他措施的实行,深刻地改变了教育战线的整体面貌。

    文化部门也是琼海县较早开展拨乱反正的部门。1977年6月,县委提出认真搞好文艺革命,贯彻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推陈出新”的方针,发挥各种文艺形式的作用,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嘉积电影院、县社电影队开始放映被禁映的电影,电影院(场)人山人海,盛况空前。县琼剧团演出的《朝阳沟》《李双双》《秦香莲》等现代戏和古装戏大受欢迎。当久违的琼剧传统唱腔和琼剧音乐在戏场里重新响起时,观众如痴似醉,产生了强烈共鸣。1977年10月,该团演出大型古装琼剧《逼上梁山》,在钟厚昌、王华玉等名演员重新登台亮相时,剧场里响起了雷鸣般经久不息的掌声。1980年,琼海县琼剧团参加海南区百花奖会演演出《逼上梁山》,获得唯一的演出一等奖。在此前后,琼海县王春雄的美术作品,谢有仁、吴开雄的书法作品、周仕科的摄影作品在海南区和广东省举行的艺术竞赛活动中相继获奖。琼海县的文艺园地初现繁荣兴旺景象。


农村改革的兴起


    1979年2月2日至9日,琼海县召开三级干部和贫下中农代表会议,参加会议的各级干部和代表共571人。会议的主题是传达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中央关于农村工作的有关文件,讨论怎样实现全党工作重点转移、把琼海的农业搞上去的问题。这次会议是传达贯彻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会议,这次会议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琼海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县委在思想、政治、经济、组织等领域的拨乱反正由此全面展开,改革开放在琼海由此正式揭开了帷幕。会后,琼海掀起了学习贯彻三中全会精神的热潮。

    琼海县委通过认真学习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指示,引导农民搞好农业调整,抽调干部下乡帮助生产队建立和健全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1979年6月,塔洋公社先亮大队合水生产队自发实行联户承包责任制。该生产队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率先将“三包一奖”即包工、包产、包成本,超产奖励的生产责任制改为包干到户,即全队耕地按人口平均划分到户,耕牛、农具折价分配到户。承包经营所得,除按规定纳税和上交集体部分外,其余全归包干户。到1979年下半年,上埇、万泉、烟塘、大路等18个公社的133个生产队都实行包干到户的生产责任制,到1980年上半年增加到328个生产队。至1980年12月31日,在全县2649个生产队中,实行联产到组、联产到劳的占47.2%;实行小段包干、定额计酬的占31.5%;包产到户的占20%。1981年7月,琼海县委发出《关于包干到户若干问题的处理意见》,认为包干到户这种形式,对调动农民积极性,发展粮食生产,解决群众温饱问题确实起着显著的积极作用,决定大力推广。到年底,全县有50%以上的生产队实行了包产到户责任制。1982年,全县有95%以上的生产队实行了包产到户责任制。

    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有效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热情和劳动积极性,琼海农村出现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新气象。社会安定,人心舒畅,农、林、牧、副、渔各业全面发展,粮食生产获得丰收,社员人均收入增加。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和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琼海县涌现出一批经营规模大的重点户、经营项目集中的专业户和多户联合经营的联合体(合称“两户一体”)。县委通过调查研究,统一了认识,认为“两户一体”是农村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农民尽快富起来的重要途径,必须大力扶持其发展。县委多次召开会议,并通过各种方式大造支持“两户一体”发展的舆论。县委树立先进典型,教育和引导干部群众大搞“两户一体”。乐会公社三更大队孙家成一家通过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1980年全年收入11500元。三更大队孙有仁一家,承包种甘蔗65亩,收获甘蔗240吨,加上其他收入,1981年全年收入1.8万元。孙家成和孙有仁两户人家成为全县最早出现的万元户。县委书记陈玉益、县长杨庆禧和县委副书记袁其祥分别上门看望了孙家成和孙有仁两户人家,鼓励他们放心大胆去干,争取富上加富。县委调查总结了22个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两户一体”先进典型材料广为宣传,召开致富现场会,组织参观学习,使“两户一体”迅速发展。至1982年,全县的“两户一体”发展到13340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20%;联合体发展到1595个、7144户。


 对外开放的起步


    琼海的对外开放,是从发动和引导广大华侨回乡投资建设兴办实业起步的。琼海县是海南著名的侨乡。琼海籍华侨分布在世界5大洲28个国家,总人口40余万人。根据华侨众多的特点,琼海县委提出“借助华侨争速度”的经济发展方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展侨务工作,认真落实党的侨务政策。一是落实侨房政策。从1980年起全县共退还侨房2087户,面积26.4万平方米,赔偿金额355.2万元。二是退还华侨产业。在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中,全县有36家华侨橡胶园被处理。1982年起县委开始进行退还华侨产业工作,先后退赔橡胶折价款本息227万元。三是平反冤假错案。1979年至1986年,全县共复查平反侨务案件155宗211人。

    县委认真落实侨务政策,保护华侨利益,照顾华侨生活,热心为侨眷服务,激发了广大华侨、归侨、侨眷的爱国热情。他们积极为琼海的建设事业贡献力量。温泉区万石乡旅港人士卢业坤家土改时被错划为地主成分,他家在嘉积镇的房屋被政府没收。1984年,县政府把这幢房屋归还原主。卢业坤非常感动,应聘出任县政府经济发展顾问,并投资24亿日元与政府合资办涤纶厂。新加坡华侨符必煌投资人民币100万元,和县经委合办永丰利大酒店。香港同胞黎辉炳和县中旅社合办西园餐厅。新加坡华侨林鸿谟在家乡兴办以太针织厂。港澳同胞兴办了皮革厂、印染厂、饮料厂、服装厂、自来水厂等一批工商企业。至1990年,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在琼海兴办的农工贸经济实体53个,投入资金518万美元和人民币3000万元。

    侨乡优势的充分发挥,大大加快了琼海经济建设的步伐。


改革逐步向城市推进


    农村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业生产迅猛发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起步。企业改革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琼海县国营工业、商业等行业,认真学习和借鉴农村改革的经验,普遍推行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切实贯彻执行按劳取酬和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改革经营管理,提高了经济效益。城市工商企业初期的改革,被称为“老包进城”。

    在工业体制改革方面。进行工厂企业整顿,中心是落实经营承包责任制,彻底解决普遍存在的吃“大锅饭”弊端。全县8家国营工厂,采取2种形式进行承包。一是全民所有,集体经营,国家收税,自负盈亏;二是实行个人承包,租赁经营。第一种形式是见利分成,第二种形式是包干上交。县农业机械厂、修理厂、玻璃厂、食品厂采取第一种形式承包;其余的大多采取第二种形式承包。农业机械厂采取层层承包到班组车间。该厂的基本作法是:工资浮动,以基本工资为基数,包工值任务。完成工值任务就发基本工资,超额完成工值任务按超额部分见利分成,不完成工值任务者,按比例扣落基本工资。这样做,把完成工值任务和职工利益结合起来,大大调动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

    在财贸体制改革方面。一是搞好供销社体制改革。县委组织工作组在福田和龙江两个基层供销社办试点,取得经验后在供销系统全面铺开。改革分为4个环节进行:清理股金,扩大股份,将官办商业改为合作经济;民主选举产生理事会和监事会,实行民主管理;完善经营联包责任制,实行自由组合、投标承包、门市核算、见利分成或包干上交,自负盈亏,打破“大锅饭”和“铁饭碗”;开展同农村“两户一体”联合经营,沟通流通渠道,搞活经济。二是搞好商业系统体制改革。全县商业系统8个公司、5个国营农场商店、1个车队,都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三是搞好粮食系统体制改革。粮食系统22个公社粮所加工厂,全部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琼海改革开放起步阶段的实践,不但为后来全面深入开展改革开放打破了坚冰,闯出了新路,指明了航向,积累了经验,而且还孕育了“团结奉献、拼搏争先”的琼海精神。这一阶段的改革成果得到了海南区党委和广东省委的充分肯定。1985年,海南区党委决定以琼海县为试点,进行以农村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县级综合体制改革,并先后派出区党委工作组到琼海县负责协调和指导综合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琼海综合体制改革得到广东省委的充分肯定,《南方日报》当时连续推介琼海的成功经验,为全广东省各市县的综合体制改革提供了新鲜的经验。

    改革潮起海之南,惊涛拍岸连万泉。琼海改革开放的大潮由此掀起了更加汹涌澎湃的狂澜,取得了更大的成就和更丰富的经验,成为海南区以至广东省改革开放独领风骚的排头兵。

    (本文作者为中共琼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琼海市人民政府网 主办单位:琼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技术支持:琼海市政务信息管理中心 开发维护: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62832261 政府咨询投诉电话:0898-12345  联系邮箱:qhszfxx@163.com

琼公网安备 4690020200003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90020004 琼ICP备2021000526号 

电脑版|手机版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琼海市人民政府网

主办单位:琼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技术支持:琼海市政务信息管理中心

开发维护: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62832261

联系邮箱:qhszfxx@163.com

政府咨询投诉电话:0898-12345

琼公网安备 4690020200003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90020004

琼ICP备202100052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