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琼海(20):马瑞作品专辑

发布日期:2018-12-20 00:00 来源: 分享到:
微信
X
【字体:  



   

    

作者简介

    

    马瑞,海南琼海人,系海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海医附院报》主编,现任海南医学院一附院外科党总支书记。著有散文集《瑞气》、《山里巴人》,主编作品集有《龙江情》、《春润文渊》、《海南马家亲》等,有散文入选海南建省二十周年《云起天涯》和二十五周年《蓝色的风》等文学作品集。

    

老家漫记

    

    博文是个大村,老家是博文村辖下的一个自然村。车过博文墟后,继续向南往左,很快看到一块刻有“多宝坡、石姆阁、牛六田”九个字三个村名的路标。它竖在那里,风雨无阻,无声的示人进出。

    我的老家多宝坡村,就卜居在此,以“马姓”为主。先人是何时迁徙到此,已无从知晓。祖上以农为生,农兴则兴,农衰则衰。从父辈那里得知,光绪年间的先祖是观国公,之后是琼生、大华、业河,到了父辈是“振”字派了,到了我这辈已是“志”字辈了。父亲高小毕业,字识不多,但给我起了一个很励志的名字,叫“志标”,意思就是做人要有志气,才能达到目标。不负父亲的期望,我通过读书外出了。

    打小在村里长大、生活着,对这里的景物,这里的人物,这里的风土与人情,自是熟知的,也是颇有情感的。许多年后,不仅是本村,就是邻村上了年纪的伯爹、伯姩看到我,也能很亲切地叫出我的小名来,让我很是温暖。

    老家不见江河溪流,也不见大山峻岭。在那高低不一的坡地上,三个村成品字型纵横铺去,排列开来,挨在一起,集成一块。那些有点年代的砖瓦房,及近来新建的平顶房,或洒落于椰林间,或掩映于翠竹中,构成一幅典型的万泉河畔民居图。

    这些年,常回老家,眼之所见,变化最大的是水、是电、是路。

    那个时候,村民每天都得挑水,且吃的都是田堀水。许多时候,由于天旱缺水,还得跑老远的路,到有水泉的地方去,一勺一勺地取水。现在随手一拧,白花花的水就哗啦啦地来了。那个时候每到夜晚,每家每户点的是煤油灯,还须调到极小极小的,许多时候,上学还得打“火把”。现在路灯已通往各家各户门口,早晚定时亮灭,煮饭已不用生火了,电饭煲已取而代之。那个时候,走的是泥土路,晴尘雨泥的。现在,如彩练般的柏油路,已一直悠到各家庭院大门口了。

    我常常惊叹,先人为“三个村”命名而存有的智慧。三个村庄,连为一体,合成一片。有坡有田有阁,坡有多宝在,田由牛来耕,阁由石来建。看似是由其地形地貌命之,实则蕴藏着深刻的含义。老家宗祠内那首以多宝为对的对子很能证明:“多益善善后光前丕振扶风德泽,宝惟贤贤孙孝子弘扬翰墨书香”。

    都说天有三宝“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老家也有三宝,即“橡胶、胡椒、槟榔”。这三宝,确实为家乡带来取之不尽的财富,有称“绿色银行”的。但这几年,却美好不再。不少人家都懒得去割胶了,因为割得一杯胶水,却换不来一瓶矿泉水。难怪,许多少男少女都想方设法到外地打工去了。他们自嘲地说:“出路出路,出去才有路,困难困难,困在家就难。”这,也许是老家眼下存在的另一情景了。

    到了老家,最让我感动的是那间“牛六田书屋”,书屋的主人是有点身残的吴兴升老人。想到创办这一书屋的是外出干部吴兆润先生,他是村里通过高考出去的人之一,深知读好书好读书书读好的意蕴。前些年该村还出了一名清华女生,能从偏僻的小山村考取清华大学,实属不易的。兴升老人懂得棋琴书画,自小喜欢舞文弄墨,自办起这间书屋之后,他每天第一件事是打开书柜,最后一件事是关好书柜,天天如此,从不间断……

    每次回老家,我都会到书屋翻翻书,静静地听兴升老人拉上一曲“二泉映月”的二胡曲。那曲调,牵肠挂肚,颤悠悠悲戚戚的,教人好不伤感。老人对我说,曲子里有他难以表达的情感和酸楚,我对他的话似懂非懂,但也不知为什么,我真爱听那曲子。

    

尖峰岭天池走笔

    

    沿着似弓的山道,车子终于到了尖峰岭。第一印象,是山的世界林的天地,还有一弯碧蓝的天池。

    这年头,人们普遍都存在浮躁的心理,没啥想啥,干啥厌啥,急功近利。山里人想往城里奔,城里人想往山里走,但真正住下来之后,想法又不一样了。人啊,就是这个样,做选择有如“围城”,城内的想出城外的想进——不满足,穷折腾。

    到尖峰岭有两条道,一条通往主峰,另一条去天池。因为度假休闲,我们选择了天池。天池,一块典型的山中盆地。盆四周,众山环列,势若星拱;盆底,一湖碧蓝碧蓝的緑水。那天池的水,又似一面巨大的放大镜,蓝天白云,青山绿叶,全都倒映其中,天上水间,融为一体,合二为一。

    抵达天池,天色向晚,夕阳的余晖把层林尽染,近山清楚,远山空濛,层次色彩甚是分明。天池边上,棋布着不少临水而建的别墅,星罗着许多钓鱼台,大为木制品,那红绿相间的屋顶,在摇曳的竹林中或掩映,或隐现,好一幅别有风情的山居图。

    同行的小黎脱口而出“一场不可求的艳遇”!

    是的,长期蜗居闹市,日接繁嚣,车来人往,市声鼎沸,一下子走进这“山是静静青、水是静静蓝”的天池仙景,谁人不为其新鲜新意的情景而惊喜?难怪不少游客初来乍到,都会这么大呼小叫。

    是夜,我们下榻在天池边上的桃花园酒店。桃花园,早已是一种远离尘世屏蔽喧嚣的代名词。所居酒店的四周,那翠木,那修竹,那花廊,所有植被,似修非修,亦整非整,一切都显自然态,置身其中亲临其境,心里不由而想:人世间,大凡美好的境界总是不可轻易得到的。

    夜色由浅入深降临渐渐,沿天池边的灯火次第点亮,暮色四合时分,月亮从虚朦的山谷中升起来,月光、灯光将周遭的景色裁剪成影,一一倒映入天池水面,马上便有了与白天完全不同的景致。偶有小鸟翔过水面,听二三声翠鸟轻鸣,“鸟鸣山更幽”的诗情画意便呼之欲出了。

    饭局是在名为“草堂饭庄”的水上餐厅开局,即使五月天高温难耐,但屁股在这山里的水上木制平台闲坐,那种良好的自我感觉早已盖过酷热:一会是“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一会又是“林疏放得遥山出,又被云遮一半天”,交相幻化,灵动意象鲜活就在眼前。木屋仿佛水中舟,三二好友坐一团,举杯邀月,谈笑风生,或借酒消愁,或吟诗寄情,轻声细语也好,豪言壮语也罢,此时此刻,一切都是那样的好。

    由于不胜酒力,迎着醇醇的晚风,醉意归卧,第二天,醒来,是山中的小鸟叫的。看天色,已是旭日东升,艳阳高照。

    许是山睡着了,远山近岭,薄薄的披着一层雾的轻纱,若隐若现,若有若无。天池水似乎也睡着了,那么宁静又那般神奇,时不时听池中蛙声一片。披衣下床,真后悔睡过了头,错过了这么一个不可多得不可多见的山中清早。独自一人,沿着天池边上的栈道慢放脚步走了一圈,树木花草仍带着露水,栈道掩映花木丛中,看天看地,看山看水,池边照影行,天在天池底,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好一个“爽”字了得。但莫道君行早,早有早来人。迎着晓风轻轻的吹,听一曲大自然的鸣奏曲,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那情那景那感觉,非亲身经历是不可想象的,也是笔力难以所逮的。

    从桃花园出来,走进尖峰岭避暑山庄,领略那种世界级的热带雨林,一句话,有如住进顶尖级的雨林宾馆。参天的巨木,遮天蔽日,热带雨林少有的物种这里都可以找到。据悉,还有近百种珍稀禽兽穿梭雨林中……走马尖峰,最大遗憾是没有登上有如“尖刀”的主峰,但所游所感,所见所想,都是历游国内许多著称“雄奇险秀”名山大川所没有的。

    归来之后,难以释怀,是以记之。

    

阿 智

    

    阿智,是我对一位朋友的昵称。平日里,都叫他“智哥”。

    阿智供职于一家央企,人长得脚长手长,精瘦得好似仙风道骨,往人群中一杵,立马就玉树临风鹤立鸡群与众不同。阿智学有所用,大学学的是电子专业,毕业后也从事与此相关的行业,因此工作起来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如疱丁解牛般的游刃有余。在平时的交流谈吐间,他时不时会喷出几句唐诗宋词来,这应得益于其祖父厚深的文学遗风对他的施加之效。他说,祖父给他最大启示的一句话是:家鸡有食汤火烫,野鹤无粮天地宽。阿智自从走出社会以后,越来越明白这一句诗词的深意。

    阿智工作在省城,妻子在下面县城。虽然相隔近百公里,车来车往也就一小时而已,但每个星期也得五朝四晚分居两地,个中冷暖只有寸心知。前些日,省内三家业务内容相同的服务公司决定整合成一家共享资源的新公司,这新公司所在地就在他妻子工作的县城。阿智马上报名,公司也吸收他为新成员,那些天,阿智像打了鸡血较前精神活泼了许多。走在城乡间的小路上,常常不由得吹起口哨,哼起小曲,他深感从此就能解脱长年的分居之忧了。谁料到,本是晴空万里,一夜之间却风云突变,公司对新人员进行分工,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阿智被安排到一个甚为僻远的山城。好比闷棍横面打来,阿智一时不知所措,好在想起“凡临大事须有静气”的老话,仅仅惊异了半天便定一定神,几天之后,又不动声色打道回到原公司。这一举重若轻的过人之举,一下子让全公司那些平时俯视平视他的人都自觉地对他仰视起来。

    阿智性格既非内向也不外向,有话总是想了想停顿片刻才说出来,有人觉得木纳,其实非然也。在喝酒这一问题上,阿智真的很有个性。他平时从不沾酒,不管别人怎么劝说都徒然。但有时又会让你大吃一惊。记得有一次,我跟他喝得天昏地暗,一大杯的酒,他竟然改慢喝为急倒直喉而下,让我目瞪口呆了好一阵子,对他刮目相看了好长一段时间。

    如果用“粗”与“细”这两个字来评判阿智,很难拿捏。他工作极为严谨细致,可谓是精益求精、秋毫明察。难怪近十年从事电信网络优化这一工作,他如鱼得水,风生水起,让领导喜欢,职工拥戴,用户满意。阿智平时与别人说话都是同意别人的时候多。“嗯,嗯”是他最常挂在嘴边的字句,他不会与别人论长短,说是非,较输赢,总是让着你,就着你。在这一问题上,从他与他老婆平时的轻声对话中就可洞见一斑,让你真的不得不佩服有加。但阿智不是任何时候都是嗯嗯的,有一次,他牙疼,一个电话打给我,我半开玩笑地说,阿智,怎么老是这样那样的。电话那头的他义正辞严:“这是开玩笑的时候吗?你要不要帮我找医生,能不能呢?”说得我不由申辩不容置疑,反倒感到他语气中透出的重力与威力。

    阿智重情义,讲友情,凡是朋友有什么三长两短的事需要帮忙,他总是乐意为之,且亲力亲为,随叫随到,让你对他除了感动还是感动……

    为了完成某一工作任务,他总是会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去争取、去努力,凭他的聪明与才智,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都会在所不辞。他有苦不轻说,有泪不轻弹,其韧劲就如荒原上的野草和竹子,紧紧咬住不放松,任你东西南北风,等到来年春风吹起来,等到明天太阳出来时,又是一片向天齐的景象。

    阿智性情温顺,办事谨慎有加。对人对事有时如惊蛇入草般的机警。如果与人言语不合,他不会拍案而起,而是一笑了之拂袖而去。他也不会凡事都言听计从,而是自有其主见和看法,上司交办的事,首先他态度较为诚恳,不会像某些人那样直接拒绝,即使他认为自身的水平有限,也会先接受下来。他知道,拒绝是态度问题,他总是会认真地加班加点案牍劳形去完成领导交办的事情。

    阿智讨厌丝竹乱耳的东西,他喜静好思,对事情发生的来龙去脉总是好好思考一番后才做出决定,不是人云亦云的囫囵吞枣。他不喜欢那种故弄玄虚、好高骛远的东西,而是接地气的脚踏实干,即使有些事办不成或做不好,也不会离题千里相去甚远。

    这就是阿智,我所认识的阿智。

    

海南马姓源流

    

    巍峨马氏,源远流长;泱泱马姓,万世流芳。

    海南岛,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翻开历史,海南马姓与其它姓氏一样,千百年来,他们一批批自中原踏浪而来,散落于海南各地。滢滢江河,润吾先祖,青青阡陌,养妮子嗣。他们或蜗居江河边,或隐伏丛林中,千古繁衍,生生不息,逐渐形成了以马姓传承接代的乡村部落。

    据马氏宗谱及有关史料记载,马氏之姓源于赵国名将赵奢,后被赵惠文封为马服君,其后代以马服为姓,后以“马”为姓,于是有了马姓。海南马姓,同奉马服君赵奢为大始祖。“扶风”为始祖发源地,在陕西省。河北省邯郸的紫山,相传也是马姓的祖源地,至今仍为中华马姓宗亲寻根祭祖的朝拜圣地。海南马姓—脉源自大始祖五世后裔马援。据史书记载,东汉伏波将军是海南马姓的开琼始祖。公元42年,他率汉兵远征南海,来往南海之间,征讨侧兵,安抚珠崖。于是,有了海南马姓。至今,海南有许多庙宇亭阁、宗祠公堂及其门楼牌坊,都是为纪念伏波将军马援的伟大功绩而建的,可见,这与他踏遍海南,为民着想“慷慨裹尸还”千古流传不无关系。在海南东方市(今罗带十所大队)传说有“感恩第一泉”之称的汉马伏波井系马援将军爱马所掘。清朝乾隆二十六年,琼州镇解逊立碑题“汉马伏波井”;1961年,大诗人郭沫若考察海南,观赏此井时,曾赋诗数首颂之。今海南省东方市人民政府把此井列为国家重点文物加以保护。

    海南马姓人民都把马伏波将军视为他们的始祖,并以“扶风”二字寓意族号,许多马姓家庭先祖神龛都贴着“扶风堂”三个字牌匾,以示族号,代代相传。在琼海市龙江镇博文村委会多宝坡村马家广通公祠里的扶风堂,至今还张挂着这么一副对联:“多益善善后光前丕振扶风德泽,宝惟贤贤孙孝子弘扬翰墨书香”。

    海南马姓同根同源,较多的是南宋及明初时期从福建莆田市甘蔗园村迁入。或以农为生,农兴则兴,农衰则衰;或以打渔为生,如目前唯一全村姓马的澄迈县老城镇马村,落籍至今已800多年;或从朝廷任命官职而来,继而为商,如明朝洪武年间惠州知府马志善调任琼州乐会知县,定居乐会翰苑村(今琼海市田苑村),为马氏来琼海定居始祖(至今600多年)。据史料记载,在宋靖康至建炎元年(1126—1127年),国家经济重点向南移,加上当时战事频繁,许多人为了逃避战火,纷纷南逃,尤以广东、福建等闽南一带的客家人和潮州人为甚,许多人也是这个时候移居海南的,海南不少马姓也是这个时候落户海南岛的,这些后裔枝繁叶茂,几乎遍布海南省各市县,以琼海、澄迈居多。

    宗祠,是家族兴衰的标识,族谱,是维系宗族的纽带。

    宗祠,习惯上称为祠堂,是供奉祖先神主,进行祭祀的场所,被视为宗族的象征。在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里,宗祠文化是不可或缺的姓氏宗族文化,它具有帮助人们寻根问祖、缅怀先祖、激励后人的积极作用。从某一角度来看,宗祠的规模、气势及其数量能够折射出这个宗族的兴与衰。追远寻踪思先贤,海南马姓宗祠,几乎遍及海南各市县各村镇,其子孙都会在固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进行祭拜,敦宗睦族,心香一炷,表达对先人们敬仰之情。族谱,一般是定其派,计其世代,序其源流。如琼海马氏派宗世系就以三十字为辈序,其后依序开派。“赞开琼大业,振济世鸿猷,树德熙朝献,家传圣瑞成,诗书定礼义,贤子敬孝忠”三十字构成一首诗,其义甚为深远。

    海南马姓历史上出了不少名人,古有人才,今也辈出。据《乐会县志》记载,马润通,乐会执礼乡人,明弘治年间,年逢灾荒,民大饥,润通出巨资,购粮1200石赈济灾民,皇上予“义民”称号,明朝英宗皇帝钦定为“马国师”,墓前建朝廷赐“文武官员至此下马”圣旨碑文。此墓园位于亚洲论坛所在地的博鳌镇朝阳区域,现被琼海市人民政府设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的冬至日,海南马姓兄弟都会前往祭拜,马国师陵园是目前海南马氏宗亲活动最红火的一个亮点。

    海南马家富有革命传统。在历史长河中,先贤们形成忠义爱国的民族气节,恤民爱民的为官盛德,笃学苦读的学习态度,锲而不舍的敬业精神,心系故土的家乡情节,影响和培育着一代代族人。澄迈县马村,出了个开国少将马白山,海南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海南军区副司令员,1992年逝世后,澄迈县人民政府为纪念抗日战争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马白山同志建立了纪念园,每年清明前后都组织人们前往扫祭,参观学习将军的风范业绩。据载,为海南解放付出生命的马姓烈士近百人。在海南的马姓人员中,人才济济,不乏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企业家,他们奋斗在各行各业,活跃在各个领域,学有所成,学有所长,学有所用的事例在此不一一列举。海南马姓人家,对奖励优学、扶助孤寡老人极为重视和关心。成立于1990年的海南马氏福利奖学基金会(由旅居海外的马业东先生发起)至今已24年,募集善款近百万元,奖励全省各市县考上大学的学子498人(两名考上清华大学),扶助孤寡老人款项近十万元。这一义举在海南各个姓氏中广为传扬,这对光前裕后、薪火相传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也鼓励后代自强不息,勉力奋志,为国家社会尽绵薄之力。走在行善的路上,基金会马不停蹄,疾走的马蹄声响遍整个海南岛。

    海南马家宗亲联谊频繁,互通感情,同声相应,守望相助,共谋发展。宗亲联谊会不仅在海南开展得有声有色,且走向世界。海南马姓已五次组团参加“世界马氏宗亲恳亲大会”,真正做到:伏波精神世人志,世马薪传承根基,激励奋发齐向前,光前裕后世代绵。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琼海市人民政府网 主办单位:琼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技术支持:琼海市政务信息管理中心 开发维护: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62832261 政府咨询投诉电话:0898-12345  联系邮箱:qhszfxx@163.com

琼公网安备 4690020200003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90020004 琼ICP备2021000526号 

电脑版|手机版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琼海市人民政府网

主办单位:琼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技术支持:琼海市政务信息管理中心

开发维护: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62832261

联系邮箱:qhszfxx@163.com

政府咨询投诉电话:0898-12345

琼公网安备 4690020200003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90020004

琼ICP备202100052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