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道冠
体验港珠澳大桥
我们赴香港参加国际舜裔大会的初始组团阶段,港珠澳大桥没有开通,安排的是从澳门坐船去香港,大桥于去年10月24日上午9时正式通车后,立即调整计划,从澳门坐巴士经港珠澳大桥到香港。
港珠澳大桥于2009年12月15日动工建设。大桥东起香港国际机场附近的香港口岸人工岛,向西横跨伶仃洋海域后连接珠海和澳门人工岛,止于珠海洪湾。港珠澳大桥桥隧全长55千米,其中主桥29.6千米、香港口岸至珠澳口岸41.6千米;桥面为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速度100千米/小时;工程项目总投资额1269亿元。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中国交通史上技术最复杂,建设要求及标准最高的工程之一,被称为世界第七大奇迹。据说,驾车从澳门到香港仅需45分钟。
据有关资料反映,每日通行高峰主要集中在上午10时至12时和下午17时至19时。我们为了防止在通行高峰期过桥,将原定的到香港午餐的计划改为在澳门午餐,下午1点,从澳门金皇冠中国大酒店出发。正如所料,我们进入澳门口岸大厅时,游客不多,过关非常顺畅。出了两三个足球场大的口岸大楼(左半部是珠海口岸),门口已经有几部香港的穿梭巴士在等候。我们整个团47个人坐上一辆大巴,车子很快开上了平坦的三车道(半幅)桥面。坐在大巴中间的位置,不是观察大桥的最佳位置,可是团体行动,由不得自己。只见到两侧栏杆飞快向后,低头透过前面的挡风玻璃,久不久看到一个高高的斜拉索桥桩直入云天,左半幅对面来的几乎是大巴,偶尔看见一两部小轿车,似乎没有见过货车。大桥并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有左右弯曲,据说这样有抗风浪作用。在车子朝右侧弯曲的时候,透过左侧车窗玻璃可以看到大桥在平静的海面上伸向远方,消失在海面薄薄的雾气之中,像一条望不到头的巨龙封锁住海面。行走在这史无前例的世界第一长跨海大桥上,让人感觉怦然心动,从心底体会到我们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建设者们的伟大。我的座位在车子右侧,可以看到右侧海面上波澜不惊,少量的船只在海面上航行。在车子跑了一段时间后,有几只白色的东西在远处的海面上翻动,有人说那是白海豚,引起车上一阵骚动,可惜我们没有望远镜,看不清楚它的真面目,大家有点惋惜。车子到了西人工岛,没有停留,只是感觉到人工岛很大,据说它有好几种功能。从西人工岛进入海底隧道,并不感觉与其他隧道有什么两样,但是一想到这隧道是在大海的地下几十米深的地方,敬佩之心油然而生。不到十分钟的时间已经出到东人工岛,车子照样在靠近香港的桥面上匀速继续前行,大约四十多分钟,到达终点——香港口岸。
在香港口岸大厅外接我们的导游是个中年女性,人长得不怎么样,但是口语表达很好,她说港珠澳大桥开通一个月,平均每日约6.4万人次,最高约10.3万人次,今天中午有一个团过口岸等了两个钟。现在每天大约100个团经港珠澳大桥进入香港,更有甚者,有20%的游客在口岸外面倒回去珠海或澳门,表明他们的主要目的是体验大桥,并不一定希望进入香港。
大三巴牌坊
大三巴牌坊,其正式名称为圣保禄大教堂遗址,一般称为大三巴或牌坊。“三巴”这个名字是来自于“圣保禄”的葡萄牙文(São Paulo),而“大”是指最大的教堂,故“大三巴”是指“最大的教堂”,是澳门1580年竣工的天主之母教堂正面前壁的遗址。大三巴牌坊是澳门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同时也为“澳门八景”之一。2005年,中国政府成功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大三巴牌坊成为澳门历史城区的一部份。
下午四点,天气晴好,我们来到大三巴背后的停车场时,看到游人如织,顺着上坡的步级从大三巴的后面来到一堵高墙下,导游说这就是大三巴牌坊了。从背后看,大三巴的墙体从地下到一层高用水泥和石块加固了,也许是担心五层高的单独一堵墙会被风刮倒吧。从前面看,大三巴牌坊高27公尺、阔23.5公尺、石壁厚2.7公尺,前壁用麻石砌成。牌坊上下五层,自上而下,第一层是最上层,为一个三角形山花,上有铜鸽象徵圣神,左右有日月星辰。顶部有一十字架。第二层的正中为小耶稣,围以钉死其之刑具,往外由4枝混合式壁柱组成,柱间以天使浅浮雕点缀,柱两边有弧形山墙。第三层的中央为圣母蒙召升天,天使奏乐欢庆,周围饰以牡丹和菊花,象徵来自中国和日本的基督徒技师。此一层中央共有6枝混合式壁柱,两侧以方尖柱代替壁柱。各柱间均以浅浮雕装饰,左边是智慧之树及一只七翼龙,其上有一圣母,侧有中文“圣母踏龙头”字样,而右边对称位置上则是生命之泉及一只西式帆船,上有海星圣母。在柱组外边是一顶呈弧状之扶壁,右边是一骷髅及中文字 “念死者无为罪”;左边则是一魔鬼浮雕,中文则是“鬼是诱人为恶”,此层最外侧两块墙身是两条带有圆顶之方尖柱,左面墙身再现鸽子,下有一开启的门;而右面为被箭所穿之王冠,下方门闭锁,意即信仰而非权势才是天国之道。而墙侧则设有中国舞狮造型的开大口之狮子,作滴水之用。第四层由10支科林斯柱式及3个窗口组成,窗楣上均有7朵玫瑰花浮雕装饰,中间窗口侧两柱间以棕榈树装饰,侧窗洞两边柱间对称设有壁龕,供奉4位铜制耶稣会圣人,这些铜像是澳门早年制炮工厂的出品。牌坊第五层是最底层,有3个入口并有10枝爱奥尼柱式支撑及装饰墙面,正门两侧各3枝,而侧门一边各2枝;正门上写有拉丁语“MATER DEI”(意思为天主之母)。侧门门楣上有耶稣会会徽“IHS”的浮雕图案。据史料记载,圣堂创建於1580年,在1595年和1601年先后两次失火焚毁。第三次修建由意大利籍耶稣会会士斯皮诺拉神父设计,并於1602年奠基,1635年建成,历时33年,是当时远东最大的天主教石建教堂。1835年1月,教堂起火,最后剩下教堂的前壁。由于教堂前壁形似中国的传统牌坊,故本地人便称之为“大三巴牌坊”。
二十几米的大三巴,本来也就几层楼那么高,但是它是大火烧后仅留的一堵墙,直立在此,高高的、尖尖的,给人有直入云端的感觉。加上大三巴处于小山包的顶上,其前面是深二、三十米的山坳,对比之下更显得它的高高在上,再加上澳门的陆地面积仅32平方公里,除了赌场以外就没有多少吸引人的古建筑,所以这堵大火烧后的教堂前壁墙,竟然成了万众瞩目的风景,真是它的幸福。
珠海渔女
2018年8月22日下午三点多才出珠海机场,又在景山公园白白浪费了一个钟的时间,到达珠海渔女塑像对面的停车场时已经是下午五点左右了。
当我们胆战心惊地穿过车流如梭的斑马线,奔到刻有四个苍劲有力的魏碑体大字“珠海渔女”的碑墙时,大批游客拥挤在靠近珠海渔女塑像的栏杆边,争先恐后地拍照,我们只好远远地在人群之外观看渔女的美姿。只见风平浪静的海边,一个三层楼高的渔女塑像立在海水中的独立礁石上,她身着渔女服装,盘起头发,神情愉悦,双手捧着一个硕大的珍珠,面向北方,好像是要将珍珠献给所有爱她的人和她爱的人。
珠海渔女是我们要看的第二个点,位于情侣中路海边风景秀丽的香炉湾畔的珠海渔女雕像,是珠海城市的象征。她矗立在离岸边百几十米的浅水中的礁石上,通高9.9米。渔女姿态优雅,神情喜悦,手擎明珠,向人类奉献珍宝,向世界昭示光明。渔女形象蓝本源自于珠海一个美丽的爱情传说。民间传说她是一位心地善良心灵手巧的南海龙王的女儿,被香炉湾美丽的风光迷住了,决意下到凡间。她扮成渔女,织网打鱼,捞蚌采珠,和一位憨厚老实的渔民青年海鹏谱写了一段用鲜血凝结成夫妻的爱情故事。据说他们成亲那天,渔女和姑娘们在海边拾到一枚硕大无比的海蚌,挖出一颗举世无双的宝珠,于是,渔女高擎着宝珠,献给救她一命、德高望重的九洲长老。这美丽的传说,寄托了珠海人民深沈的感情和美好的愿望。
珠海渔女的塑像建于1982年,那时珠海和全国都是处于改革开放的起始阶段,在受极左思想禁锢了多年的中国,敢于用爱情传说为蓝本,决策、设计、塑造珠海渔女的人,本身就是奇迹,难怪珠海渔女现在成了这座城市的象征,成了珠海十景之首。我们看到天色已暗,赶紧找各个有利位置拍照留念。同来的几十位团友都可惜拍集体照时游人太多,距离太远,拍到的渔女像太小了。好在我带来的是有长焦镜头的单反机,拍到的渔女像还是非常满意。“来到珠海的人,不到海湾里一睹珠海渔女的芳容,留下到此一游的纪念,一定会后悔的”,有位新疆维族打扮的美女说。
我曾经先后三次来珠海,每次来都要到珠海渔女塑像这里浏览一番,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第一次来珠海,是参加广东农垦干部管理学院培训班来珠海参观学习,那时珠海渔女塑像建起来不久,当时的珠海很多建筑落后,但到处是建筑工地,显露出它改革开放的强劲势头。那时候,在珠海渔女塑像前的游客穿着还很老旧,大多是过去传统的款式。由于没有手机和照相机,为了纪念,大家都得花钱让照相摊的人帮忙拍一张留影。时隔十几年,参加农业部的农场书记学习班,再次来到珠海,已经是2000年了,珠海渔女周边视线内已经是很多款式新颖的建筑,围观“珠海渔女”的很多中国游人,看到不少打扮另类、袒胸露背的外国女人使用各种照相机、录像机拍摄景象时,都流露出羡慕的眼光。现在第三次来到珠海渔女跟前,已经是一个退休老汉,看到摩肩接踵的一个个中国游客,人手一个能摄能录的智能手机,大家之间互相帮忙,除了拍下自己跟珠海渔女的合影,还录下了动态的、有声音的影像视屏跟亲朋好友分享,感触颇深。三十多年过去了,珠海渔女的形象没有变化,她周边的珠海、广东乃至全中国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了,太棒了!
版权所有©琼海市人民政府网 主办单位:琼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技术支持:琼海市政务信息管理中心 开发维护: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62832261 政府咨询投诉电话:0898-12345 联系邮箱:qhszfxx@163.com
琼公网安备 4690020200003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90020004 琼ICP备20210005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