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裕秋
海南有个崛起的博鳌,博鳌有个古老的锡江码头。博鳌的知名度随着亚洲论坛的举办越来越名声大振,而留客村的锡江码头却鲜为人知,甚至泯没在人们的视野中。现实对历史表示的尊重和历史对现实显示的珍贵,使我们在探索海南华侨史的过程中发现博鳌锡江码头这段史迹堪称为博鳌传奇,是值得挖掘和研究的博鳌华侨史的重要资料。
博鳌镇留客村的蔡家大院和卢家宅都是印尼锡江华侨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建造起来的豪华住宅,蔡家大院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卢家宅是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两家的后人接受采访时都说留客村有一个锡江码头。
但不知实情的人沿着河边行走,或者划船寻找,都无法发现锡江码头,而附近其他码头都一目了然,都有码头大门和一些附加建筑,标志物写明码头名字,清晰可辨。但留客村的锡江码头不露面目,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锡江码头”以印尼苏拉威西省城锡江命名,此中的奥秘耐人寻味。我们在蔡家和卢家的后人指引下,从留客学校旧址向万泉河畔走去,沿着村道,穿过一块小田地,拐进有几户人家的地段,便到了河边下河的台阶小路。路面约三米多宽,斜下去的走道两旁长着茂密的灌木,隐约可见的壁砖台阶已经变形,连接河面的水泥平台凹凸不平,还散横着几条石柱,岸边长满水浮莲,一只小渔船停靠在那里。只见万泉河道被乐城岛分割为两面,望见的河面不显得宽大,回头一看,才发现台阶路边有两块并排的石碑。
石碑已被土埋没多半截,在拼尽全力顶住背后土堆的压力,又尽量露出各自刻有的“锡江”“码头”的篆字标题,以让人发现和记住它们。原来这里就是留客村的“锡江码头”。站在这里,环顾四周,不由得产生萧条、幽深、古韵的感觉。时过境迁,耳闻目睹,不由得要探究历史上的“锡江码头”。
两块石碑已古迹斑斑,粗看似乎是墓碑,靠近石碑,篆体的“锡江码头”几个大字赫然跃眼,但下面的字大部分已被土埋,是尚未出土的文物。我们挖掘深埋地下的“锡江码头”石碑,并对石碑进行初步清理。由于石碑埋得比较深,我们担心用这种原始方法挖掘会对石碑造成破损,于是在大概明白碑文意思后适可而止,其他工作留待以后的专业人员来做。根据碑上的文字记载,我们基本清楚了碑文的内容:
留客学校奉乐会县政府民国二十一年(注:1932年)五月三日1128号指令,将校界内水面横渡收入设立与本校批租补助常年经费,设舟渡,利行涉。多年来因河道南移,泊船码头被潦水冲塌,崎岖难行,复呈奉民国二十五年(注:1936年)八月四日第1905号指令留客学校委员会建设码头,其经费由锡江筹备委员会乐捐建校余款项下拨支。修建锡江码头,以示纪念。
委员:卢鸿树、蔡家森、蔡运起、卢鸿山、陈宗林、朱振林、余明辉 、覃国明 (还有一行名字被埋没,只看到姓氏有王、覃、余、朱、陈、蔡、卢的其他委员)。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十一月五日立
留客学校董事长卢鸿龄
根据碑文我们得知:建设留客学校、锡江码头的经费是印尼锡江的博鳌华侨乐捐出来的,华侨兴教办学,设渡利涉,利乡利民的善行义举,得到社会的赞扬,政府指令修建锡江码头,是为了以示纪念。
经考证得知,百年前的留客村人从留客村码头坐帆船到博鳌港出海闯南洋,卢家宅和蔡家大院等先贤下南洋飘落到印尼锡江,他们白手起家,辛勤创业,终于发家致富。那时沦为荷兰殖民地的印尼缺乏劳工,荷兰当局向中国东部沿海招募劳工并利用华侨引领家乡人闯南洋。当时的中国民不聊生,已经在印尼站稳脚跟的海南先贤先辈便成为家乡下南洋人的投靠对象,这些先贤先辈慈善为怀,对背井离乡的乡亲尽力进行救济扶助。
印尼锡江的琼州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的,琼州社成为锡江海南人的大家庭,而创立琼州社的6位筹备委员中有3位是琼海人,其中两位是留客村的卢修焕、卢修泽兄弟,另一位是中原书田村的卢德铭先生。留客学校董事长卢鸿龄是卢修焕先生的儿子,又名卢鸿树,他听从父亲的安排,从锡江回留客村开办学校,报效故乡,可惜英年早逝。
岁月如梭,80多年过去了,留客学校已经不复存在,锡江码头也已萧条荒芜,卢鸿树、蔡家森等15名锡江筹备委员会委员都早已作古。河水滔滔,奔流出海。历史上华侨的业绩逐渐被时光消磨冲淡,海南史书也缺乏留客锡江码头的记载。幸亏“锡江码头”的纪念碑在,挖掘重竖石碑的希望就在,华侨爱国爱乡的精神就在,弘扬优秀文化的传统也就在。总有一日,锡江码头会从沉睡中惊醒,寻找昔日的踪迹,咏唱留客传奇。
版权所有©琼海市人民政府网 主办单位:琼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技术支持:琼海市政务信息管理中心 开发维护: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62832261 政府咨询投诉电话:0898-12345 联系邮箱:qhszfxx@163.com
琼公网安备 4690020200003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90020004 琼ICP备20210005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