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琼海(28):符兹威作品专辑

发布日期:2019-06-03 来源: 分享到: 【字体:  

401.jpg

作者简介

符兹威,1947年生,海南省文昌市籍,大学学历,高级政工师。琼海市作家协会会员。

在海南农垦东平农场历任教师、教育科长、农场党政主要负责人等职,43年的工作历程都在海南农垦度过。

从小爱好文学,一些诗歌、散文、小小说等习作散见于报刊。微信名及笔名为“冬坪”,意为眷恋“东平”这块自己成长的热土。


第一次参与拍电影

那是30多年前的事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广州市新港中路的广东第二师范学院读书。校门斜对面200多米处就是珠江电影制片厂。原先只是通过看电影,知道有个珠江电影制片厂,其出品的《南海潮》《大浪淘沙》《海外赤子》《七十二家房客》等影片独具一树,脍炙人口,给人印象深刻。

课余饭后,我们经常步入珠影,门卫知道我们是二师的学生,都不会加以阻拦。大门两旁是宣传海报栏,常张贴珠影拍摄的电影海报。珠影是1956年创建的制片厂,初次见识珠影厂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恢弘、壮观,除办公楼等是二、三层楼外,其它大多数是平房。但厂区环境优雅,绿树成荫,静谧通幽。

近水楼台先得月。每当珠影的新影片发行放映,我们都会到广州的电影院观看,一睹为快;学院学生会更是利用得天独厚的优势,经常邀请珠影的演员来学院作报告、畅谈影片人物形象创作的体会、传授朗诵知识等等。扮演“日本鬼子”的专业户方化来讲了《平原游击队》中饰演反派人物松井的故事;史进来讲了《海外赤子》中老华侨黄德深的人物塑造;还趁上海制片厂著名演员严顺开到珠影开会的机会,请严顺开来讲他成长过程中,每到十字路口都有贵人指引的经历和出演鲁迅作品《阿Q正传》,获第六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的趣事。

漫步珠影厂、观看珠影的新影片、聆听珠影演员的讲述,使我们对珠影情有独钟,引以为荣。1983年年底的一天,班主任突然告知,珠影要请我们学生去拍电影,当群众演员。这对我们来说是破天荒的事,谁也不会想到会去参与珠影的拍摄,我们一下子就愣住了,转而跳跃、欢呼、情不自禁。

临去拍电影的晚上,班里的文体委员就领来演员的服装——上世纪30年代民国时期的学生装。男的是立领、五扣、白色、长袖、无兜的上衣,白色长裤;女的是短袖、浅蓝色、半身旗袍包襟衣,黑色裙子。究竟我们要演什么角色,谁都不知道。很多同学兴奋的搂着演出服装入梦,不少人当晚度过了个不眠之夜。

第二天我们早早就起床了。岁暮冬寒,我们吃完早餐,先穿上珠影厂发的演出服,然后穿上自己的御寒衣服,个个都显得臃肿可笑。8点多钟,珠影厂就派大巴车将我们中文系两个班的同学拉到拍摄地点。

9点多钟,我们就到了拍摄地点:广州市文明路鲁迅纪念馆——钟楼。那是1927年由中央广东区委推荐、中山大学聘请,鲁迅从厦门到广州任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兼教务主任居住过的地方。钟楼原是中山大学校本部办公楼,正门为拱形圆柱廊,整栋楼为砖木结构,其外貌似“山”字型。因楼四面上方装置了时钟,故名“钟楼”。这里还曾是1924年1月孙中山在钟楼礼堂主持召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旧址。1958年4月广东省委决定把钟楼作为鲁迅纪念馆,修葺恢复了国民党“一大”礼堂、鲁迅故居和中山大学会议室。我们的拍摄地点就是在国民党“一大”礼堂里。

进入礼堂一看,珠影参加拍摄电影的人员早已到来。只见各类人员都忙碌着作开拍前的准备。演员在化妆,有的自己化妆,有的由化妆师化妆,个个都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着妆完后,由化妆师用反光锡板对着灯光看浓淡效果,如不妥,又反复修妆;摄影师则在铺设轨道,将摄影机安装在支架上,在轨道上来回推拉,调试摄影机的高低、滑动的灵敏度;灯光师在不同的位置布设灯具,在灯具前镜上张贴各种颜色的薄膜;场记人员在安放布景、摆放道具……整个拍摄现场有条不紊,整然有序,热气腾腾。

陆续到来的是广州中医学院等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是女学生,整个大厅里的群众演员有200人左右。

群众演员到来后,按要求脱下自己的御寒衣服,由导演助理检查穿着,安排坐立位置,对排在前面的群众演员还做简单的化妆。

来到拍摄现场,才知道我们参加拍摄的电影名叫《蛤蟆博士》。著名导演林岚告诉我们要参与拍摄的是:这部电影的主角、著名的生物学家金昱曦博士,从法国回到日寇铁蹄践踏的中国大地,在广州中山大学执教,难以容忍反动政府利用伪科学进行反动宣传,而与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府御用文人辩论的场面。

导演接着介绍影片主角金昱曦博士的扮演者金万千。只见金万千中等个头,身穿灰色的长衫,国字型的脸上显得自信、稳重、刚毅。根据导演的要求,珠影的演员和群众演员一起进行演练,每一个镜头都练了几次,直到导演满意为止。

要正式拍摄了,场记员双手持有涂黑白相间的条纹、一端可以开合的拍板,板上写有片名、场次、镜次等字样。场记在举起拍板的同时,将拍板上的木条“啪”的一合,发出清脆的响声,摄影师将敲击声和场记镜头同时拍摄下来,作为影片后期编辑人员的声像定位,以便剪辑。

随着导演的“摄影、灯光、音效……准备——开始”的令下,影片的镜头就开拍了。金昱曦博士站在大厅的演讲台上,几位穿西装的学者——反动御用文人坐在他的一侧,金昱曦博士大义凛然、声调宏亮,批驳反动御用文人的谬论。在金博士发言中和结尾,我们这些群众演员根据剧情的要求不时站起来,情绪激昂、热血沸腾地鼓掌或挥舞手臂大喊口号,表示对金博士的支持。

整个正式拍摄从上午11点多钟开始,拍摄的镜头如导演不满意都反复重来。拍摄的场面只有几个镜头,总共有1分多钟,拍摄的过程足足用了2个多钟头,也就是到中午1点半才结束。拍摄完毕,我们才从扮演的学生角色中缓过来,我看看你,你看看我,才感觉夏戏冬演,单薄的夏装难以抵御摄氏八、九度的寒流,尤其是那些女生,短衣薄裙,脸颊被冻得红扑扑,蹦蹦跳跳忙搓手。

拍摄结束,肚子也“闹革命”了。我们和珠影的演员一样的待遇,每人获得了一份午餐——一包有蛋糕、饼干类的干粮和一盒菊花茶饮料。

参与电影拍摄,才感悟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真谛。

半年以后,影片的后期制作完成,还未正式公映前的一个晚上,珠影厂就带着影片到我们学院大球场放映,对学生出演影片表示“犒劳”。全校的学生都观看了这部名为《蛤蟆博士》的彩色遮幅影片,因为学院各班系的学生都参与不同场合群众演员的拍摄。随着影片的放映,我们才完整了解影片的情节。

在影片的放映过程中,出现了金昱曦博士与反动御用文人辩论、国内学生在街头游行支持抗日等画面……观众席上观众情绪激动、声浪此起彼落,出演影片的学生在看到各自当群众演员时的场面再现时,都压抑不住激动的情绪。

岁月如歌,人生如梦。我脑海里无数的第一次已经模糊,唯这在芳华年代第一次参加拍电影的经历,记忆犹新,永生难忘。


魂牵梦萦圆夙愿

秋季是收获的季节。在东平农场,4名知青回农场访旧,一时成了东平人的热门话题。

回农场访旧的4名知青是原广州外语学校的学生钟美荪、胡川妮、廖庆利和李爱民。1968年秋,随着知青上山下乡潮,她们到了海南岛国营东平农场,分配在前进队。4个黄毛丫头从学生娃,随着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的成立,成了兵团二师三团的女战士。她们居住的是简陋的茅草房,干的是繁重的开荒和割胶活,吃的是萝卜干、酱油拌饭……灰心、彷徨、动摇的念头曾经都有,但更多的是在和老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中,深受老工人的“再教育”,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从困难中熬过来了,炼就了一颗红心,青春之花绽放在胶园、田野,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仅仅一年多,她们就先后调离前进队,到其它单位工作。

又高又瘦的钟美荪调到了团部第一中学当英语教师。一中是在东平农场初级农业中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完全中学,原没有开设英语课。钟美荪到校当教师后,从初中到高中的英语课都由她一人教学。当时学生英语基础差,厌学情绪严重,“学了ABC,还是锄头加畚箕”,学生的一句口头禅足见当英语教师的艰难。但在钟美荪的循循调教下,学生们居然爱上了英语课,钟美荪以她的魅力成了当时的“最美教师”。后来农场10多所中小学都开设英语课,教师都是钟美荪老师的学生,成了当时海南农垦教育界的美谈。一中校址在远离团部6公里的畜牧队,办学条件相当差,师生都住在茅草房中。好不容易团部在畜牧队的万泉河边盖起了5幢有教室、宿舍、食堂的砖瓦结构的新校舍,谁能料到1973年9月13日的14号超强台风,几小时间把全部校舍夷为平地。钟美荪在当晚的抗风战斗中和校领导、教师、学生患难与共,与台风搏斗,在房子摇晃、瓦砾飞舞之时,果断地组织全校学生撤离宿舍,躲过了一劫,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全校近300名学生无一伤亡,学校被兵团评为“抗风救灾先进集体”。不久钟美荪被推荐考上了北京外国语学院,离开了农场和她的学生。

矮个子胡川妮和廖庆利都调到团部宣传队当队员。胡川妮是团宣传队长,1972年7月报考广东人民艺术学院,作为“可以教育好的子女”被工艺美术系装潢专业录取,是当时兵团唯一被美术专业录取的学生。原来,胡川妮是久负盛名的抗战时期延安鲁艺教师、木刻工作团团长,后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广州美术学院院长胡一川的女儿。凭着平时受父亲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她从小爱好美术,有坚实的绘画基础和在农场的良好表现而被学院录取。

廖庆利曾到一中代理英语课一段时间,再到团部小学任教,表现不俗,被推荐报读广东政法学校而离开农场。

东平农场与遐迩闻名的红色娘子军的故乡琼海市阳江镇是毗邻。为了弘扬红色娘子军的光荣传统,团部从各连队抽调优秀女青年在红色娘子军诞生地附近组建了红色连,李爱民就是其中的一名女战士。不久,广州外语学校为了培养紧缺的外语人才,招回原在该校读书的学生回校学习二年,李爱民被选中离开农场回广州外语学校读书。

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这4位知青,在农场是好职工、好战士,到了学校是好学生,毕业后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也都表现得十分优异。

大学毕业后,钟美荪留在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任教。后来钟美荪到美国塔夫兹大学就读,获硕士学位,还到英国牛津大学进修,曾任中国驻美国大使馆一等秘书。最终钟美荪还是回母校北京外国语大学任副校长、教授及任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直至退休。

胡川妮在广东人民艺术学院毕业后,先在广东外贸包装公司、广东省广告公司任高级设计师和创意总监,后调广州美术学院设计装潢艺术系任主任、教授、广告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广告协会首席顾问等,退休后还被学院返聘回校任教。

廖庆利在广东政法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广东省公安厅工作,后到公安厅在香港开办的某公司任经理,退休后移居澳大利亚。

李爱民在广州外国语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广州52中学任教师,在中学高级英语教师的岗位上退休。

这4位曾经的校友、场友在离开农场后,虽建立了4人的“前进”微信群经常联系,因繁忙的工作关系,并不常见面。但都有一个魂牵梦萦的夙愿,就是相邀回第二故乡东平农场,寻访播撒美好青春的土地。40多年间,相约了多回,但人都难以凑齐,望穿秋水,不能成行。退休了,有的还被返聘工作,各居异国他乡,要相邀而归也并不容易。暮云春树之情,使她们狠下决心,2016年国庆节前夕的一个多月,她们就酝酿回农场之行,打听回农场的交通、民俗、场友的情况,订了回海南的机票。

钟美荪从美国回来了,廖庆利从澳大利亚回来了,她们相会广州,一齐飞回海南。一下飞机她们就冒雨直奔东平农场前进队。

“知青回来啦!”前进队人声鼎沸。曾经与知青相处过的老工人都倾巢而出,相见恨晚。知青、场友在雨中一双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一句句久违的问候暖人心扉,一群群开怀拥抱,热泪盈眶。知青认出了班长、厨工、三同户,互相喊着亲切、熟悉的名字;老工人一下子就认出了各位知青,说钟美荪长胖了,胡川妮、廖庆利长大、长高了。“泪飞顿作倾盆雨”——那血浓于水的感情、动人的场面,难以用语言描述。

一场没有事先准备的座谈会随即开始,知青们逐个简要的介绍自己离开农场后的经历并回顾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当年和老工人亲如一家的情谊。20多名老工人和知青们围坐一团,有聊不完的话题,讲不完的故事,缠缠绵绵,意犹未尽,久久不能释怀。尽管老工人一再说都有退休金、生活比以前宽裕,但胡川妮还是代表知青给每一位老工人发红包利市,聊表思念之情、报答当年关照之恩。

相见亦难别亦难。知青离开前进队,老工人送了一程又一程。

4位知青回农场的消息不胫而走。在民族中学的小会议室里,闻讯赶来的学生与知青老师欢聚一堂,挤得满满的。兵团时期学校的班称排,一中一排的学生张运强带来40多年前高中毕业时和钟美荪老师合影的毕业照,钟美荪竟认出了大部分参与合影的师生;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残疾人自强模范、中学高级教师的二排学生邓桂琴,给钟美荪老师赠送了自己撰写、出版的书籍;现为民族中学英语教师的吴美凤拿出其读大学时有钟美荪老师参与编写的课本《英语写作手册》,引以为荣。

知青访旧的话题令东平人的微信群荡起一圈圈涟漪、一朵朵浪花,动人的照片和视频、优美的音乐相册一时布满手机屏幕,传递着群友激动、羡慕、留恋的情思。知青们把《情深意切回东平》的视频传到广州外语学校校友群,广州外语学校的同学、曾经在东平插队的知青魏穗平写道:“看你们回访东平的许多趣事,感慨万分……每个细节都令人感动,回味无穷,你们的视频我收藏了,太珍贵了!”


异域风雨五星情

难忘21世纪第一个国庆节,我是在异域他乡度过的。

早上七点多钟,我们旅游团成员一行从旅馆赶到码头,等待乘游船到意大利威尼斯水城。

天空布满乌云,给秋末的威尼斯带来丝丝寒意。

码头人头攒动,游客进进出出,熙熙攘攘,世界各地各人种的语言、肤色、服饰都在这里淋漓尽致地展现。河中装扮靓丽的大船小艇来回穿梭,一派繁忙但又井然有序。稍等片刻,我们就登上能乘坐20多人的游艇。

游艇进入威尼斯大水道。这水道,是贯通威尼斯全城最长也是最宽的水道,有4公里长,宽处有70米,窄处有30米左右。

坐在游艇里,我们一边观赏河道两岸的风光,一边听导游介绍威尼斯这个独具特色的水城。

威尼斯水城由纵横交错、宽窄各异的水道隔开众多的小岛组成。整个威尼斯城都浸泡在海水中,几乎看不到陆地。这里有数不清的船、艇、舟,还有300多座桥。这里运河就是大马路,水巷就是小街道。客船是公交车,汽艇就是出租车,那弯弯的两头翘起的小舟“贡多拉”,就是摩托车或自行车。

天公不作美,未等我们游完大水道,就下起了滂沱大雨,几十米外的景物都变得模糊了。

我们冒雨登上圣马可广场。没有带来雨具的游客,就奔地摊或店铺,花了比国内贵4至5倍的价钱购买雨具,以应急用。

雨越下越大,那圣马可广场上的上水涨有四、五十厘米,广场建筑下层的廊道里挤满了人,连那成群成群的广场鸽也飞到廊道里与人争占地盘。

大雨使我们无奈取消了乘坐小舟“贡多拉”游览千曲万折、纵横交错的小巷的景观及了解威尼斯的民风民俗的计划。但我们还是冒雨沿着圣马可广场的廊道走了一圈,并走过叹息桥。

圣马可广场是意大利建筑的一件瑰宝,广场四周矗立着艺术价值很高的建筑佳作,多为风格独特的哥特式建筑。有马可教堂,那是新选的总督郑重宣誓就职的地方,也是总督迎送指挥战船和部队的将领奔赴战场并为他们祈祷的地方;有总督宫,那是总督和政府办公处;有连拱廊和100米高的圣马可钟楼等。

叹息桥是横跨总督府和监狱之间狭窄的府第溪道上空的小桥,是威尼斯最著名的古迹之一。它的名字并不在于它的建筑,而是因为19世纪的作家们常常在他们的作品中引述到这座桥并给它起了个别名,在整个世纪中,它一直是一条令人抑郁的通道。囚犯们从监狱提到法庭审讯时总要被迫走过它,审讯回来后再回窄小黑暗的牢房时还要穿过它。犯人们过桥时往往发出叹息,故而得名。

时过中午,我们才离开威尼斯。

在风雨中,我们向奥地利进发。

透过车窗,看到秋季的田园,块块整齐划一,农作物大已收获,偶尔有未收获的玉米挂在秸秆上;牧草地,农户人家早已收割牧草,用白色薄膜包裹一团团整齐地摆放在地头,作为牲畜越冬的食粮;那收割后的牧草地,又长出新草,葱翠碧绿,牛儿在悠然自得地觅食。农舍多是一家或几家在一个地方,多为橙色瓦顶、两层建筑的小别墅,别墅的外墙多为木板镶嵌,黄色、棕色、灰色都有。家家户户的窗台都摆设花坛,姹紫嫣红,秋花绚灿。绿野、别墅、秋花,在风雨中构成一幅动态的泼墨风景画。

下午,车子将进如奥地利地界,这里多为山地或丘陵地段,群山起伏,高速公路在山涧、峡谷中穿过,最具有特色的是隧道、桥梁繁多,有时半个小时就要穿越十多座隧道和桥梁。

由于整天下雨,河水暴涨,多变的地形、优美的山谷、飞泻的瀑布、神奇的石块,构成另一种风格的风景画,蔚为壮观。车厢里,在一曲曲悠扬舒缓的音乐声中,我们深深地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

傍晚,雨稍小了点,我们在路边的一个小酒店用餐。

酒店是西式两层别墅建筑,可容七、八十人用餐。酒店的大门上方挂着店牌,上排用英文书写、下排用中文书写,店名为“五星酒店”,在红色的“五星”、“酒店”字样中间嵌着五颗金光闪闪的五角星,显得格外醒目。

酒店座无虚席,除了华人,还有其他外国人。接待我们的除有服务生外,还有一对年老的夫妇,对我们非常热情和客气。一打听,知道这对老夫妇是湖北人,是我们国内的退休职工。酒店是其女儿开的。女婿是我国驻外机构的人员,女儿跟随丈夫到异域,在这里经营餐饮业,老夫妇退休后就到这里帮忙。

问及酒店为何起名“五星酒店”时,老夫妇自豪地告诉我们,为了国内的游客及在异域的华人一到店就想起祖国,有回到家的亲切感,也让外国人更好地熟识中国,他们就精心地起了这个店名。

餐前,我们同团的游客吴经理,将自带的微型摄像机安装在视线宽阔的地方进行自拍。又见吴经理掏钱购买青岛啤酒摆放在大家面前,大家都感到莫名其妙。此后,吴经理郑重地从旅行包里捧出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展挂在墙上,激动地对大家说:

“同志们、朋友们!今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让我们在异国他乡举杯庆祝国庆,祝祖国繁荣昌盛!”

他带头并指挥大家唱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席间,一些外国游客似乎也明白了什么,竖起大拇指,加入了我们庆国庆的行列。

此时,适逢酒店的大电视屏幕中播放悉尼奥运会新闻,有中国运动员拿金牌领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在雄壮的国歌声中缓缓升起的画面。瞬间整个酒店厅堂灯光更明亮,人声鼎沸,吴经理的摄像机把这一切都拍摄了下来,成了永久的纪念。

餐后,问及国旗的来历,吴经理说他在威尼斯时,看到旗杆上挂着外国的国旗,想到当天是我国国庆,虽在异国他乡也应好好庆贺一番,遂即在威尼斯冒雨奔走于店铺之间,几经周折,终于花15000里拉买了这面国旗,为别开生面的庆国庆做了准备。

雨过天晴,当我们走出酒店,星光灿烂,但觉得最亮的还是那门上五颗金色的星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琼海市人民政府网 主办单位:琼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技术支持:琼海市政务信息管理中心 开发维护: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62832261 政府咨询投诉电话:0898-12345  联系邮箱:qhszfxx@163.com

琼公网安备 4690020200003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90020004 琼ICP备20210005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