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琼海通讯》的故事(8)偶遇结缘展风华

发布日期:2019-06-24 来源: 分享到: 【字体:  

□ 苏圻雄(广州)


人生就是那么奇妙,一次偶然的遇见,竟在岁月流淌中结成长久的情缘,并且不断的舒展风华,仿佛冥冥之中已经作好了安排。

那是2013年7月中旬的一天,我和著名音乐家吕远老师,分别从广州和北京应邀来到海口,在三沙市设立一周年的前夕,《我爱三沙》吕远作品音乐会的舞台上,荣幸接受了三沙市委书记、市长肖杰同志颁发的首批荣誉市民证书。翌日,我的老朋友,海南大学教授、海南省文化历史研究会会长王春煜先生,为了表示祝贺,特意邀请我们俩专程游览琼海潭门。

我是1961年8月从广州应征入伍来到三亚,在海南度过23年的军旅生涯。上个世纪60和70年代,常常因公务需要,坐车走东线公路往返于三亚海口,途中必经琼海,肯定要在嘉积镇小憩吃饭,因为镇上饭店做的白斩鸭味道特别鲜美,价格也适中。遗憾的是那些年一直无缘深度游琼海,所到之处皆浮光掠影,以至于琼海留在我记忆中的人文景观,除了清清的万泉河,就是红色娘子军,再就是美味的嘉积鸭了。

终于盼到机会游览潭门百年古港了,王教授还约了黄光全和沈志成两位老师同行,彼此都是“文化人”,一路上谈笑风生,很快就到达目的地。王教授的几位当地朋友已在那里迎候,其中一位是市新闻中心的《琼海通讯》总编王路生。他身材高挑,热情爽朗,虽然和我第一次见面,却像老朋友重逢话语滔滔不绝。告诉我他念初中就对文学很感兴趣,经常在《海南日报》看到我的诗,写得很美,非常喜欢,还说他和许多同龄人一样,也是听着《西沙,我可爱的家乡》这首歌长大的。

在潭门,我们不仅领略了渔港和古镇的潋滟风光,访问了几位南海渔民,听了他们长年累月走三沙,迎风逐浪,耕海牧渔,维权护礁的动人传奇故事,而且在海边的渔家乐饱尝了海鲜大餐。临别王路生再三约我写诗给《琼海通讯》,并且送了两期报纸给我看,他的热情与诚恳让我深为感动。

返回广州后,我认真阅读了两期《琼海通讯》,觉得是一份很有地方特色的报纸,内容丰富广泛,可读性强,充满正能量,每周两期的副刊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字里行间回响着时代的旋律与强音。我想,这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应当尽力支持,把琼海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千姿百态的风土人情,写成诗歌在这里展示,通过讴歌琼海抒发自己一直激荡心里的南海情怀。于是,我把游览潭门的美好印象和浪漫诗情,写成《潭门传奇》《更路簿》《小镇风情》等一组诗,发给报社,不久都陆续见报了。

2017年初,三沙市委宣传部门通过海南出版社,出版我的诗集《三沙,蓝色的诗情》,作为纪念三沙设市五周年重点文化项目。我电话告诉了王路生总编,他热烈祝贺,随即索求书稿,让我始料不及的是,他在电子邮箱收到诗集文档后,当即在《琼海通讯》的副刊上,整版刊登了诗集的序《蓝色国土的执着歌者》和《后记》,以及《祖国万岁》《三沙北京路》等8首诗。我看到这份报纸时,真是百感交集,既激动又感动,不仅体现《琼海通讯》对三沙和南海的高度关注,表达琼海和三沙唇齿相依的深厚情谊,更是对作者的充分肯定和赞许激励。

《琼海通讯》既重视刊登我的诗作,又关心我的创作源泉。我每次到海南或三沙,王路生和周祖君两位总编只要知道了,都会热情邀请我到琼海走走,安排到各地采风。几年来,博鳌亚洲论坛的宏伟会址,北仍村的秀丽园林,阳江红色娘子军的故园留芳,万泉水乡的古朴清幽,异彩纷呈的美丽乡村,田园小镇,红色文化,缱绻乡愁,繁华新貌,总是源源不断扩展我的视野,点燃我生命的激情,激励我诗心不老,灵感不衰,创作不倦。

衷心感谢琼海这片人杰地灵的热土,衷心感谢《琼海通讯》这个繁花似锦的平台,不断丰盈我的幸福感和成就感,不断成就我余生的快乐和精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琼海市人民政府网 主办单位:琼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技术支持:琼海市政务信息管理中心 开发维护: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62832261 政府咨询投诉电话:0898-12345  联系邮箱:qhszfxx@163.com

琼公网安备 4690020200003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90020004 琼ICP备20210005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