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春秋七十载 ——泰国归侨作家《周仕科文艺作品选》序

发布日期:2019-09-05 21:19 来源: 分享到:
微信
X
【字体:  

◆ 吴 越


当一个作家的骨子里浸润着文学的精髓,从他的笔端流泻出来的每一篇章,就总是透出灵魂深处飘逸的骨气。最近,拜读的一部史书般的作品选中,便是呈现这种文学生命的程式。

在我堆积书册的书桌中央端放着一本厚实的文艺作品集,封面设计充满浓浓的乡土芳香,显得精美雅致。封面的上端用水墨写意,一轮月亮跃然纸上,从泼墨顺势观赏,看似左弦月又仿佛下弦月,墨迹浓妆淡抹不一,大有气到意未尽之感。注目察看实为向右旋动的上弦月,再加上画面用笔锋勾勒出一枝傲然绽放的腊梅,花朵红白黑相间,使人仿佛闻到透出几分傲骨气息的清香。选择这种透出笔墨飘逸的国画为封面,可见书的作者审美情趣的淳朴、高雅。这种把国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理念意境,或许是作者本人见长于构图摄影的原故吧,用文学艺术“移情”的表现手法,让书的形式凸现内容思维,达到画似摄影之间猎取故乡时代美景的效果。这是一本印记了文学春秋70载,以赋文为主体,用文学艺术升华摄影的作品集——《周仕科文艺作品选》,彰显了内容的厚重感。看来要读懂其人其文,尚须潜心研读。

瞧瞧窗外自由自在跳跃的小鸟,看看在花瓶底端能悠然自得游动的小金鱼,细细翻阅品读这本精美而沉甸甸的《周仕科文艺作品选》,此情此景,总是被一种磁性般的赋文并影像吸引着,被一种莫名的陈年甘醇酒香熏陶着。日出日落,总算解脱了孤独和寂寞。拜读老作家周仕科的文选,仿佛一只小野牛闯进广袤的水草丰盛的大草原,饥不择食地吞噬着生命的养料;又像学童端坐在书桌前,摇头晃脑背诵经典的“四书五经”,品读《尔雅》和《春秋》《诗经》的风雅颂。这是一本集诗、小说、散文、戏曲及摄影为一体的不可多得的文艺作品集。捧读这样的作品,将享受文学的怡悦和摄影的留痕之美。渐渐地,周仕科的名字在我记忆的海岛插上永不消失的美的标记……

那是20世纪一个看够了“八大样板戏”而进入改革开放的流金岁月,寒冬的嘉积把新民、嘉祥、纪纲、环市几条小街拉得很近。风总是把街上的纸屑和灰尘卷起往走廊里挤。我驻足在嘉积南门的中旅社大门口旁,细细品读着一篇发表在墙报上的散文随笔。文章描述了那缺吃少穿的年代,一群小孩把父母省吃俭用,逢年过节才买的新衣和木屐穿着,列成一排,常常在大街小巷穿游,故意用力踏响,让脚上的木屐咯当咯当发出脆耳的声音,吸人眼球。这举止在寒酸中透出显示新生活的喜悦,也是童稚的心声。作者用淳朴优美的写法再现市民生活的笔调,深深地揪住我对文学向往的心。从那时起,周仕科的名字就印在了我的脑海里,他的文笔打动着我,吸引着我。时过境迁,他成为影响着琼海一代文学青年成长的作家。或许文学交往讲究缘分吧,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当我的作品获得全县八大征文比赛诗歌和报告文学一等奖时,周仕科先生和王锡钧先生欣然登门到我居住的破旧透光的小瓦房里看望我、关注我、鼓励我,使我感到一股暖流穿过心坎,更加感受到文学关怀的温暖。如今,似水流年,岁月让我们尊称老作家周仕科先生为周公,他又要我为他的作品集作序。我深感诚惶诚恐,忐忑不安。看着他的文集,我如获至宝,爱不释手,能为他效劳是我的荣幸。的确,文以人传,人以文传,周老的文集以其厚道的人格和厚实的文风笔调,影响着一代文学青年的成长。

根植中原故土,透出泥土文学的芳香。老作家周仕科先生的文学之路凝结着南洋风韵的情愫,滋润着万泉河水的甜蜜,见证着共和国成长的历史。他生在泰国爱国侨胞家庭。父母从小把他的目光指向地图上肥鸡般的形状。爱国情怀使他随亲回到祖国母亲怀抱,面对满目疮痍的祖国,在老家中原他深爱着家乡的一草一木,靠着双手劳作,养成勤劳本色。他格外热恋这片故土,1959年,周仕科的处女作《秋收速写》在《海南日报》副刊发表。这篇作品渗透着泥土的芬芳,正如他在选集中的《傅雷家书》随笔感言,一竖一横,一勾一撇,让几千年留下的文字的神妙之处传递着中华民族的哲学理念,老子思想、孔门礼教。1966年1月,周先生以业余作者界别被评为“广东省文教系统先进工作者”,出席了代表大会,至今享受省级劳模待遇。1983年他被广东省作协吸收为作家会员,是海南地区第一位出类拔萃的农民作家。

读周仕科老作家的作品,可使人远离城市浮华,独享一方宁静。老作家周仕科的作品根植于泥土里,在他选集的第一、第二篇章“散文诗与诗”及“散文”文中,上世纪60年代初发表的《织编》《晨歌》到《家乡的山》《家乡的河》,用农民纯真的情感唱出生活的欢欣,散文诗《乡村四题》中,老屋、双铧犁、古井、溪岸及《山村的夜晚》,把故乡弯弯曲曲的河流并绕着一座苍碧的山峦,翠绿的村庄,用泥土般淳朴醉人的笔调飘逸出来。读周仕科老作家的作品,犹如他乡遇故知,情深意切,情依依。在散文诗《渔乡四章》及《双庙春秋》散文中,我们可透过作者凝心聚虑的心思,在自身生活的这片养育自己的热土上打滚,浸润着农家风情;在神龛里给老祖宗烧几炷香;在岩石重叠的古井旁品几口清甜的泉水;在青山绿水的溪岸边拨响乡村爱情欢乐的琴弦;在渔家海边的孤魂庙,为渔夫先祖们祈祷。这些创作都是老作家周仕科根植泥土创造性耕耘,远离浮躁,不求功名利禄的结果,是呕心沥血铸就的佳作,读他的作品可独享一方宁静。

读懂周仕科的作品便领略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行善孝敬之道。作品的价值在于资政育人,在于字里行间主题内容的功力,在于阅读时故事的引力和表述时艺术的张力。周仕科先生的作品不论是散文还是小说,一字一句都牵动读者的心弦,一章一节都记载生活的历程。散文《南洋归来兮》《三桅帆之梦》写的是南洋机工可泣可歌的抗日历史,叙的是中原华侨爱家建乡的壮举,体现中原人与故乡血浓于水的情怀。从《山间到处是青山》到《最后一名守望者》《娘子军连长遗产》,既颂扬革命先辈的崇高情怀,又抒发出晚辈内心的孝敬。文章用史料记录他们的事迹,既让后人懂得行善积德的孝道,又让后人效仿、学习颂扬他们为民族解放事业坚贞不屈的精神,唱响时代的主旋律和最强音。散文《绝唱》可谓是唱响敬孝善之道的绝唱作品。作品描写父亲从五音不全到吹得神气,直至吟唱《苏武牧羊》,在吹得震天响的那支老曲子里,从抗美援朝到“文革”运动,老父亲守望家乡那块热土,把农民追求信仰、热爱生活的虔诚之心掏出来,融在美好生活中,彰显了中国老百姓的善良之志向。周仕科的作品在第三、第四篇章中,从小说《分界岭下》到戏剧《换牌》,都在宣扬主人翁在农村改革开放中转变观念追求新生活,从《槟榔嫂进城》到获奖作品《落日》,都记载着海南抗日历史的光辉历程。每部作品都贯彻着作者对农村及农民的深爱和各个时期不同历史变迁的熟知,艺术作品来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形成文学上的独树一帜。

周仕科的文学功底厚实,其作品就像砖窑里烧炼的用上等泥巴烤的砖瓦,发着哑光,敲起来响当当,有功力,实用有效而令人喜欢,能筑起文学的大厦。这就是文学创作崇德、益智、修身、济学的经典美文,是真善美给人道德力量和人文精神的愉悦和享受。

读《周仕科文艺作品选》,将在图文并茂中诠释崭新的历史篇章,而实际生活里许多华侨子弟非常喜爱摄影,用文学高雅的审美情趣升华摄影艺术,留下华丽的画面。品味周仕科的作品,再欣赏他美妙的摄影艺术,将领略琼海发展的生活轨迹和壮丽篇章。老作家周仕科不同凡响的把文学和摄影融在一起,作为琼海作家队伍中“两栖”文艺风标。在新的摄影领域,他利用自身吃透摄影,使用色彩黄金分割线以及构图的实践,将文学特质注入文化审美的元素,把美的瞬间和思想留给世人。《赤子至尊》聚焦散居在世界各地的华侨精英,一幅幅人物形象的音容笑貌及爱国侨领的回乡爱家的访谈记录,像历史的记录片,再现当年侨胞的英姿情怀,表达了对先行者为故乡发展做贡献的敬佩,感激时光流逝给先行者树起生命的丰碑。从展现农村变化发展的《踩着单车去做农活,很时尚》《网箱养鱼》《精耕细作》到宣传渔港渔民风情系列的《从小船换大船往南海》《生机盎然的潭门渔港》等,作者用纪实的表现抓住景象变幻的瞬间,详实地记录乡村渔港风情,既记录乡村集市贸易,又有意识记录《山村童趣》和华侨回乡探亲访友、文化艺人歌唱家访问红色娘子军老战士的珍贵镜头。作者从人物交往的瞬间表情和现实生活场景的不同的特写景情出发,有机地展现历史的魅力和人民群众生活的甜酸苦辣,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

一幅幅承载着历史发展的美好回忆,在泛黄的相片中记录了故乡琼海风雨兼程砥砺前行的光辉历程。相片从当时为新闻到变成现在的摄影资料,再演变成历史记录史料,成为一叠沉甸甸的无价之宝。周仕科的摄影在真实、自然、独特上做文章,时代性强,艺术性高,思想性美,历史价值高。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拉斐尔、达芬奇等一幅幅美术佳作引领了当时的社会风气,莎士比亚的作品成为反映现实主义和人文精神的不朽名作,被誉为“时代灵魂”。或许,德高望重的老作家摄影家周仕科,在生活中现实中汲取了这些世界文化大家的精髓,结合时代的发展,在文学情趣的陶冶中,使每幅摄影作品都升华为反映时代现实风貌,反映生活发展变迁及改革开放不同历史时期的拷贝,成为反映区域摄影文化艺术的先导。《周仕科文艺作品选》的出版发行将夯实琼海的文学史和摄影史,是奉献给广大读者难得的精神食粮,是贡献给琼海乃至海南文库的珍贵史料,是海南文学艺术的精品,因为它强有力地见证了共和国风雨兼程成长发展70载的光辉历程。难能可贵的是,从1976年周先生被吸收为琼海文化馆的艺术辅导员后的近十年时间里,他认真做好艺术创作辅导,从文化馆三十二开本的《万泉河》到市作家协会的十六开本的《万泉河》,周先生结识和扶持了一大批文学爱好者,如王路生、袁铭辰、麦邦盈、叶邦萍、蔡运民、陈兴国、符传真、莫书锐、王琼清等,互相切磋艺术创作,不断地在创作上取得突破,使琼海的文学界和摄影界成为海南文化中颇具影响力的中坚力量。

《周仕科文艺作品选》是一部历史性、思想性与文学性、艺术性完善结合的时代作品,每一篇作品都体现不同的历史时期时代发展的最强音,弘扬了社会正能量。所以也是留给子孙后代的宝贵的历史礼品。

是为序。


(作者系海南省作家协会理事,琼海市作家协会主席)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琼海市人民政府网 主办单位:琼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技术支持:琼海市政务信息管理中心 开发维护: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62832261 政府咨询投诉电话:0898-12345  联系邮箱:qhszfxx@163.com

琼公网安备 4690020200003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90020004 琼ICP备2021000526号 

电脑版|手机版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琼海市人民政府网

主办单位:琼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技术支持:琼海市政务信息管理中心

开发维护: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62832261

联系邮箱:qhszfxx@163.com

政府咨询投诉电话:0898-12345

琼公网安备 4690020200003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90020004

琼ICP备202100052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