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德才(琼海)
妻子的堂姐比妻子大十多岁。八十好几了,花白的鬓发、瘦瘦的身板,不健壮倒也健康。她是个很有福分的人。一儿三女,个个天资聪颖,学有所成,读完大学之后,都选上了自己喜欢的职业。如今男婚女嫁,内孙外孙上大学的上大学,上中学的上中学,个个都是品学兼优的好孩子。我每月必定与妻一块去探望她一、两次,她总是很高兴的。她是个很勤劳的人,她家邻近有一块别人空着的宅基地,她便在上面种瓜菜,种番薯。日间在那里栽苗、除草、浇水、搭架,乐此不疲。每次我们去,她不是拔菜就是摘豆、摘瓜、摘茄子,有时没什么菜了,她就摘一筐番薯叶,硬让我们带回去。
前年,那宅基地的主人在基地上建了房子,堂姐就无奈地“失业”了。平日,儿子儿媳妇上班去了,孙子上学去了,宽阔的楼房里就剩下了一个白发老人。地板媳妇早就拖得干干净净用不着她动手,买菜、做饭,媳妇下班来脚轻手快,用不到半个钟头立马做好,她好像也帮不上什么忙。看手机、玩电脑、看电视那好像是年轻人的专利,耄耋老人大多也没什么兴趣。
人总是叹息着一生忙忙碌碌,可是真的让你完全闲下来,你就会觉得苦了。堂姐这是深有体会的。堂姐是农村赤脚医生,老了才随儿子上城来的。儿子订有医学杂志,于是她拿来看,订有《海南日报》她拿来看。有一天报纸中夹着一份《琼海通讯》,她看了看,写的全是身边的有些甚至是自己熟知的事,所写的故乡人物,有些是自己认识的,有些作者也是自己认识的。她越看越高兴。有一天,她看到那篇《山沟沟里的教魂》,写的是她十分熟悉的曹老师,再看看作者,是我的名字,连忙打电话过来,问是不是我写的,我说是的,她高兴得哈哈笑了起来。原来《琼海通讯》离我们是这样近呀!她一边笑一边说。
从此,《琼海通讯》成了她生活中的至爱。她把《琼海通讯》小心叠起来,每月8张用订书机订成小册子,平日是读了又读。每次我们去探望她,她总是拿出她“珍藏”的《琼海通讯》,戴上老花镜,很认真地跟我一块看,说着近期发表的一些文章。她的记性好。吴淑洪写的评论文章、庞启江写的娘子军故事、王辉安写的诗、黄胜学写的报道、我写的故乡人物。这些她认识的故乡的作者所写的故乡的事,她是读了一遍又一遍,甚至熟记于心。王国才、麦邦盈的小说,陈业基的海南话说趣……,她跟我谈论起来,喜形于色神采飞扬。我真的服了她了,其实我对《琼海通讯》内容的了解远远不如她呢。熟能生巧,她看多遍了,也能评论了,哪篇写得好,哪篇写的不够,应补上什么什么内容,哪种文章读者会喜欢,哪种文章可能不那么受读者欢迎,她都说得头头是道令人信服。看了琼海的新闻,她为琼海的变化感到由衷的高兴。看了王裕超、袁铭辰的摄影,感慨不断。她读报时感情那么投入,我都被她感动了。堂姐成了《琼海通讯》的忠实读者,《琼海通讯》给她带来了新的乐趣,她的生活又充满了阳光。
版权所有©琼海市人民政府网 主办单位:琼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技术支持:琼海市政务信息管理中心 开发维护: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62832261 政府咨询投诉电话:0898-12345 联系邮箱:qhszfxx@163.com
琼公网安备 4690020200003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90020004 琼ICP备20210005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