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石壁“五四”知青农场

发布日期:2019-10-31 21:04 来源: 分享到:
微信
X
【字体:  

◆ 王锡均


(一)

石壁“五四”农场创办于1964年5月5日,农场以“五四”命名,有发扬“五四”革命传统及其精神、激励青年在山区建功立业之意涵。当年5月5日,第一批赴石壁西部山区南通(距石壁墟50华里)的,是石壁169位回乡青年。此后,从1965年9月起,又先后有海口、嘉积等180多位知识青年到农场安家落户。这些知青大部分为海南中学、琼山中学、嘉积中学的高初中学生,也有外省慕名而来的知青。他们来自广东、广西、湖南、四川、山东、吉林等6个省和省内的海口、琼山、文昌等20个县。

这300多位石壁回乡青年和城市下乡知青,一到南通“五四”农场,就坚持扎根山区,荜路蓝缕,披荆斩棘。他(她)们上山割茅草、砍木桁,盖起茅草棚居住。用石块筑灶,架起铁锅,到山沟中挑山泉水煮饭菜。用从山上砍来的木条编织成凸凹不平的木条床睡过夜。半夜三更就起床,肚中空空就上山(从来不吃早餐),点着煤油灯,拿着手电照明到工地,借着微弱的月色挖胶坑,相当多人都是两三天就挖坏一把锄头。中午饭由炊事员把饭挑到工地,在林荫草地上吃,遇到下大雨,就站雨中用餐,碗中饭菜混着雨水和脸上汗水一道吃。南通离石壁墟50华里,场员的粮食、肉菜和油盐酱醋等日用品,每三天用木船从石壁墟起运,在万泉河中逆流而上,驶60华里运到船埠码头,起卸上岸,已是夜晚来临,场部及各连队派人打着火把、手电照明,翻山越岭,挑回驻地。每年八九月雨季,一连几天暴雨,万泉河暴涨,船驶不了,肉食蔬菜一时接应不上,场员一连好几天,只能剥椰子,用椰子肉蘸红糖,或用酱油拌饭用餐……

当年,全场300余青年,就这么坚持在山上创业,好苦啊!但无人叫一声苦,而且以苦为荣。他(她)们初进场时,都是十八九、二十余岁的青年,最小的嘉积知青韦春燕,只有15岁,还是少年。海口、嘉积和外省的知青,于1965年进场,至1979年回城,在场创业13年。而石壁169名回乡青年,从1964年进场,至2004年镇委镇政府把农场低价向外承包被迫离场回家,在农场的时间足有40年。40年间,他(她)们给农场垦荒5500亩,种下14万株橡胶5万株槟榔。农场橡胶8—10年开割,逐年收获,于1980年,还清了三级所有制(公社占16%,大队占14%,村民占60%)投资。从1981年起按比例分红,从1980年至2004年,年平均创利150万元。他(她)们在山区,用青春的汗水书写了一部恢宏壮丽的创业史,创造了巨大的经济财富,成为石壁人文历史中的丰厚一页。

(二)

石壁“五四”知青场,有着一段光辉耀目的历史,是全省“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一面旗帜。其创业事迹斐声省内外乃至全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石壁“五四”知青场是广东省、海南区及琼海县有名的知青点。中国知青办、广东省知青办都曾先后到“五四”知青场考察和总结知青扎根山区艰苦创业的业绩与经验,而后在全国、全省知青点知青场进行推广与宣传。“五四”知青场知青坚持山区艰苦创业的事迹,曾引起海南军区副司令员马腾的关注,他亲自带领海南琼剧院演员,不辞辛苦翻山越岭到南通“五四”知青场慰问演出,并同知青一起就餐,鼓励知青坚持山区创业,锻炼自己,为社会创造财富。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海南区、广东省分别召开“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代表大会,石壁“五四”知青场分别选出9名、7名代表出席大会,并在会上发言。1966年初,广东省知青办派出专人到“五四”知青场搜集知青扎根山区创业的典型事迹,并拍摄了大量相片,尔后在广州举办的广东省“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先进典型展览馆中,专辟石壁“五四”知青场知青先进事迹展厅。“五四”知青场派出该场知青张容赴广州,在展厅当讲解员,向参观者介绍石壁“五四”知青场知青们创业的艰苦历程及其辉煌业绩。其时,参观者众,对石壁“五四”知青赞美之声如潮。

(三)

然而,当时序进入二十一世纪,石壁“五四”知青场竟然发生了重大的变故。时任石壁镇委、镇政府的主要领导,勾结一社会奸商,先是贱卖了一批橡胶,再而低价把整个农场承包给这个奸商。此变故迫使扎根山区40年的场员离场回家,致使整个农场解体。此事一时震撼全岛。后经石壁数位共产党员奋起揭露抗争,省、市政府及司法机关介入,逮捕判刑两位收受贿赂的贪官,把农场重新夺回到人民手中。尔后,镇政府召开人民代表会议,通过决议,以合理价格向外承包。然而,经此变故,存在了40年、有机构有领导有连队有场员有经济实体的农场,已不复存在。

当年在山区坚持创业的300余位知青场员,对当年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中度过的艰苦创业时光,怀有难以割舍的情怀。椐查,当年有十几对青年男女,从不同市县走进农场,在挖胶坑、种胶苗的劳动中播下爱的种子,随之在农场结婚,又在农场生儿育女。正因为这些老知青老场员对农场感情深厚,几乎每年五月五日农场场庆之日,海口、嘉积的老知青总是相邀包车带儿带女到石壁市,会同石壁老场员一起赴南通“五四”农场旧址聚会庆场庆。然而,到农场一看,一切已物是人非。“五四”场迎接他(她)们的,是“人去楼空,墙壁剥落,苔藓爬满窗棂,屋外灌木茅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再到山上,所见景物却让他(她)们倍感亲切而激动。当年亲手种的胶树已长大成林,占满一个个山头,那高挺粗大的胶树,纵看成行,横看成排,纠纠成阵,郁郁苍苍。一阵山风刮起,这漫山的胶林枝叶一齐摇动,发出“哗哗”的喧响。他(她)们走进胶林,想起当年打着火把上山、借着月色挖胶坑种胶的情景,顿时思潮汹涌,有人竟抱着胶树,泪流满脸。临走,每个人都跪地,手把松软的“五四”沃土,捧放装进塑料袋中,带回住地,尔后把土倒进土钵中,种上花草,天天浇水。他(她)们以这种方式,让“五四”知青场永远珍藏在记忆中,也永远怀念它。

(四)

岁月的河流汤汤奔去。五十多年过去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到“五四”农场的知青,一个个都是白发斑斑的老人了。他(她)们不愿看到这个曾经拥有辉煌创业史、曾经是他(她)们青春存放地的“五四”知青场,随着岁月烟云的远去而在历史上湮灭消失,不留任何痕迹。他(她)们意识到,再过半个世纪,当一个个老知青、老场员、老石壁人相继谢世,“五四”知青场那段非凡的史事就没人所知,也没人可问了。因而,居住在嘉积的老知青邢帆一邀集石壁“五四”场原党支部书记曾宪珍,任过连队队长的蒙美谋等,发起在石壁“五四”知青场旧址建筑纪念碑(亭)等纪念设施的倡议,以建筑物与文字的方式,把“五四”知青场的创建历程、创业历史勒刻下来,留作永久的纪念。笔者认为,此倡议既合情又有理。建碑留史立言,既可记载农场知青创业的光辉历史,留下珍贵的人文历史,又可激励后人,发扬“五四”知青创业精神,为建设美丽乡村作贡献。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琼海市人民政府网 主办单位:琼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技术支持:琼海市政务信息管理中心 开发维护: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62832261 政府咨询投诉电话:0898-12345  联系邮箱:qhszfxx@163.com

琼公网安备 4690020200003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90020004 琼ICP备2021000526号 

电脑版|手机版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琼海市人民政府网

主办单位:琼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技术支持:琼海市政务信息管理中心

开发维护: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62832261

联系邮箱:qhszfxx@163.com

政府咨询投诉电话:0898-12345

琼公网安备 4690020200003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90020004

琼ICP备202100052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