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淑洪
由于出现了铁器农具,接着就出现了牛耕田技术。相传这个技术在西汉时期就出现了。它的出现是农业生产技术的巨大飞跃,也标志着农耕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是社会文明的象征。可惜这耕田技术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一点也没有进步,一直为农民百姓沿用至现代社会。
我学会耕田技术是“文革”中的1968年,那时辍学在家,参加生产队里的集体劳动,常被派工去跟着几位“老农”学耕田,因为勤学,“老农”勤教,这耕田技术我很快就熟练掌握,操作自如了。那时候的口号是:“贫下中农心向党,学习大寨志气昂,大干苦干拼命干,誓叫大地换新装。”话是这么说,可是大锅饭的体制下,出工一条龙,收工一窝蜂,人们出勤不出力,生产效率低下。生产队里实行的是牛停人不停的战术,上午牵着自家养的牛去耕田,下午牵着别家社员养的牛去耕田,这重活如果干得好,加上自己会“讲用”(即谈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体会),能够评上标兵工分10分(一个劳动日),能挣到生产队劳动日值三毛钱左右。
俗话说,要让牛耕田,首先要给牛吃草。牛这牲畜好苦啊,默默无闻,勤耕不止,没有牛耕田,我们哪来的饭吃?因此,农家百姓十分惜爱耕牛,每天晚上都要给它一筐草,把它喂得饱饱的。我们牵着它去耕田,每耕完一块田,也总要让它在田埂上吃上一阵子青草,喝够了水,才牵着它回家休息。在给它挂上犁耙工具时,总要拍拍它的肩膀,示意它,对不住,让你受苦受累了。
原始的耕田技术,就犁田和耙田两项,农民称为“眼里工”,意思是看了就会做。可真正做起来并不容易,犁田的时候,如果掌握铁犁不准,不但犁出来的土胚曲曲弯弯不整齐不好看,中间还会漏掉一块一块,耙田起来可就吃力了。耙田更有讲究,人称做农人的“三父”工,不是常说和稀泥吗,耙田就是干这活儿,功夫到家,耙出来的田又平坦又均匀,插秧时社员们会给你点赞。
人说耕田人是“走神”,整天跟牛说“牛话”,其实是自言自语,“追”,快点,“去回放”(意为赶快干完就收工)。牛拉着犁耙在一块田里干了几个小时,已经是气喘呼呼了。人又何曾不是如此呢?有时候牛偷懒了,怠工了,急性子的我们总会用鞭子在牛屁股上抽两下子,这也真是于心何忍啊。
我学会了耕田技术,算是一种“特长”,也常常派上用场。我在文市中学读高中那阵子,学生要学工学农学军,学校也经常耕田种地。我在文市公社广播站当广播员那些年,公社干部为增加一点定额之外的粮草补贴,也经常耕田种地。每当学校老师或公社领导问及谁来耕田时,我都会自告奋勇,有时是老师或领导点名派工,耕田这活就常归我干。断断续续,这活我也干了十来年,颇有点资格呢。
现在人们种田太轻松了,都是机械作业。不过,真正体会那“粒粒皆辛苦”的内涵,还真是要在那面向黄土背朝天,牵着老牛去耕田的劳作之中,这就是耕田之苦,也就是耕田之乐。时光荏苒,岁月不居,现在想起那苦乐年华的耕田之事,倒也别有一番情趣。
版权所有©琼海市人民政府网 主办单位:琼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技术支持:琼海市政务信息管理中心 开发维护: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62832261 政府咨询投诉电话:0898-12345 联系邮箱:qhszfxx@163.com
琼公网安备 4690020200003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90020004 琼ICP备20210005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