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琼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王 可
自2012年实施建设“菜篮子”工程以来,我市适时调整、制定了一系列扶持、鼓励发展“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政策措施,逐步形成了生产有基地、销售有市场、流通多渠道,政策、措施、服务相配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发展格局,为琼海建设“产业强、城乡美、百姓富、社会和”的海南东部中心城市打下坚实的基础。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三十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宣布党中央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我市主动融入自贸区建设,明确以“三地两区一中心”作为琼海自贸区(港)建设的战略定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针对新形势和新环境的要求,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探索一条建设自贸区(港)发展需要的“菜篮子”工程新路子,为加快建设海南东部中心城市和“三地两区一中心”的自贸区(港)保驾护航。
一、新形势下,搞好“菜篮子”工程建设的迫切性
(一)“菜篮子”是助推自贸区(港)建设的有力支撑。
“小菜篮”折射“大民生”,“菜篮子”工程是增进民生福祉的最直接体现,是老百姓心目中政府执政力的最直接、最生动、最有代表性的口碑评价。增进民生福祉,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的题中之意,让更多市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和实惠,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4·13”重要讲话精神、中央12号文件精神及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体现,又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供稳价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省委、省政府“菜十条”的重要部署,关系到广大群众的现实利益,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有序。
(二)“菜篮子”工程是海南东部中心城市建设的有力保障。
2016年11月10日,市委书记何琼妹同志在第“十三次”党代会作了题为《坚持五大发展理念 加快壮大新兴产业 凝心聚力建设海南东部中心城市》的报告,将建设“产业强、城乡美、百姓富、社会和”的海南东部中心城市作为我市今后的发展方向。“菜篮子”工程既关系到农民增收、又关系着群众利益民生福祉,是东部中心城市建设中“百姓富”和“社会和”两大部分的具体体现,因此建好“菜篮子”工程,持续增进百姓福祉,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能为建设“产业强、城乡美、百姓富、社会和”的海南东部中心城市提供有力保障。
二、目前我市“菜篮子”工程建设现状。
(一)种植生产现状。一是种植面积方面。目前,我市常年蔬菜基地保有面积约3722亩,实种面积约1060亩,主要分布在嘉积镇、塔洋镇等镇。种植品种主要有:菜心、空心菜、地瓜叶、芹菜、上海青、韭菜、青菜、萝卜苗、大葱、水芹、豇豆(长豆角、四季豆)、青瓜、丝瓜、茄子、胡萝卜等。由于土质、气候和管理等因素影响,各品种的产量也有所差异,长豆角亩产2000-3000斤,丝瓜亩产2000-3000斤,空心菜亩产2000-3000斤,菜心亩产1500-2500斤,水芹亩产10000斤左右,青瓜亩产10000斤以上,胡萝卜亩产3000-4000斤,苦瓜亩产4000-5000斤。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目前我市没有规模的大棚蔬菜种植,常年蔬菜基地基础设施有待提高,只有少数基地配套滴灌,种植大户也较少。种植大户主要集中在南堀洋基地,大部分为外来承包户,每户种植5-10亩左右,总面积有200亩,基地基础设施较完善,但是暴雨天气的排涝现象仍然存在。散户主要以传统种植方式为主,基本上靠天吃饭,“3天雨减产5天雨绝收,夏天高温种不出菜”的现象普遍存在,生产条件落后,生产成本高,投入劳动大,收益不明显。
(二)供应流通现状。全市蔬菜批发(货车运输,含自产运销)商户共28户,其中20户为厢式货车,规模与销量较大,平均每天批发3000-8000斤各类新鲜蔬菜,货源为海口南北蔬菜批发市场;其余8户为简易式小货车(长安、五菱等),有自产自销的,有在本市内收购的,有到本市周边文昌、定安等市县收购的,批发数量不大,正常1000-3000斤之间,品种较为单一(如芹菜、苦瓜、茄子等等)。以20家重点批发商,按照平常时期估算,每家日常从海口南北蔬菜批发市场进货(蔬菜调运)约5000斤,每日共计10万斤,批发差价(利润)为0.1-0.2元/斤。其它本地品种估算约2万斤,大概日需12万斤蔬菜即可保证全市人民生活供应需求。
(三)销售终端现状。一是农贸市场方面。目前,我市没有固定场所、大规模的批发市场。蔬菜批发市场主要集中在南门市场外围公路上及周边商铺。全市农贸市场共有33个,经营摊位2969个,蔬菜摊位批发/零售差价(利润)为0.5-1元/斤。其中,嘉积城区7个农贸市场,较大的中心、南门、北门、西门、先锋市场分别位于或紧邻闹市中心,间距适当,布局相对合理。二是平价市场、专营区方面。从2012年起至今,目前我市共建成2家平价市场与3个农副产品平价专营区,其中平价市场总面积达1800多平方米,提供公益性免费摊位100个,日均销量约2万公斤,平价专营区约5000斤。三是市场建设管理方面。目前个别市场内部及周边卫生仍存在脏乱差的情况,由于平价市场涉及的经营摊位较多,不好管理,存在个别摊位销售品种不低于市场价格等问题。
三、我市“菜篮子”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菜篮子”基地建设未达标。
1.蔬菜种植面积少。受经济作物价格持续看好的影响,部分蔬菜基地纷纷改种槟榔、柠檬、番石榴等,蔬菜基地保有及种植面积不断减少。目前,我市蔬菜基地保有面积3722亩,远低于省下达我市的最低保有量任务8000亩,实际种植面积则更少,只有1060亩。
2.农户种植积极性低。本地蔬菜主要生产者是散户,种植规模小,产量低,加上在市场供求和价格信息处于弱势地位,种植投入回报率低,很大程度上打击农民种植蔬菜的积极性,导致蔬菜种植率低,供应少。
3.蔬菜基地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一是大部分常年蔬菜基地既无灌溉系统,也无导水疏浚系统,配套设施落后。二是海南高温、高湿、台风等异常气候频繁,对蔬菜种植影响非常大,且之前财政对于大棚等蔬菜种植设施补贴低(约1万元/亩),大棚设施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导致琼海目前没有常年蔬菜大棚设施。
(二)“菜篮子”流通体系不适应市场需求。
1.外调蔬菜成本高。目前我市场上70%的蔬菜供应靠外调,受天气影响大,蔬菜批发商承担市场风险大,外地蔬菜定价因素中叠加了远距离交通运输、人工成本、额外损耗和高经营风险伴生的超额利润需求,导致抵岛蔬菜价格显著高于大陆市场价格。
2.批发市场不合理。省内蔬菜批发主要在海口南北批发市场,渠道资源高度集中,本地批发商基本不了解省级批发商多少进货成本且由于量小丧失议价权,蔬菜价格容易形成同行定价。且一些批发商平时存在抱团提价,如遇台风或重大节假日等特殊时段货源紧缺时加价更大,个别紧俏品种每斤加价0.5-1元不等。
3.产销对接不通畅。一方面,目前我市只有北门、西门农贸市场划定自产自销区,摊位较少,导致一些自产户没有地方销售。同时,部分市民认为自产蔬菜更新鲜,愿意接受高于市场内摊位价格,自产自销并未起到因缺少中间环节拉低蔬菜价格的作用。另一方面,在供销体系中缺乏农户到超市的面对面对接渠道,农户自产蔬菜未能实现从田间到市场直接销售,增加中间环节成本。
(三)零售终端体系建设薄弱。
1.零售环节加价大。摊位经营成本高,一般1个摊位由2个人工经营,其人工费用、摊位费、水电费等平摊到每斤菜的成本高,加上损耗是零售端环节加价高的主要原因。据了解,每个摊位每日销售量大概200-300斤,1个摊位2个人工成本,按照我市平均工资3000元计算,除去损耗每斤蔬菜至少要加价1元左右。
2.销售终端市场的市场化程度低。一方面,全市农贸市场与消费者无订单配送关系,没有建立网络化服务,缺乏市场化服务业态。另一方面,我市尚未出台在所有农贸市场和密集人口小区设立平价菜摊位和平价菜销售点的管理办法,同时公有制市场主体缺乏,制约零售市场价格限价手段极其有限,零售环节价格随意性大。
(四)财政补贴制度体系有待健全。
“菜篮子”价格受多重因素影响,但靠市场调节力度有限,政府作为一只“有形的手”作用颇大。但截至目前,我市没有建立有效的“菜篮子”项目补贴办法,缺少对常年蔬菜基地建设的财政投入(2018年实际投入320万),针对种植环节农户种植风险和生产激励无财政补贴,对重大节假日、灾害天气等特殊时段应急调运的补贴也较少,财政补贴投入机制亟待建立。
四、新形势下做好“菜篮子”工程建设对策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华诞刚过,我国向全世界展示了新中国的综合国力,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也是脱贫攻坚战的决战年,是我们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贸港的关键落实年,面对新形势带来的新问题,我们要牢牢把“菜篮子”拎在手上,时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把“菜篮子”作为重要民生工程来抓,紧盯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用心、用力、用情做好保供稳价各项工作,才能交出一份合格满意答卷,持续增进百姓福祉,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能为海南东部中心城市和“三地两区一中心”的自贸区(港)夯实基础,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营造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
(一)抓好蔬菜基地建设,提高“菜篮子”自给率。
1.加大力度,提高蔬菜亩产量。依据我市52万人口及蔬菜批发进货量测算,每日需60万斤蔬菜满足全市消费需求,按照蔬菜亩产2500斤,我市蔬菜种植面积(含复种)须达到7200亩以上。农业部门、财政部门要加强协同,研究出台扶持引导农户和专业种植户成立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通过承包或自营模式,整合资源,推进规模化生产,提高种植技术水平,加强抗风、控温型大棚的推广应用,建立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蔬菜基地;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蔬菜检测控制自动化,进一步改善以人工为主的劳作模式,因地制宜,提高蔬菜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节约成本,提升投资投产回报率。
2.大力扶持,提高农户种植积极性。一是加快与政策性农业金融保险机构合作,研究出台具有政府补贴性的农业保险政策,主要将市场需求的叶菜纳入保险范围,运用气象大数据,重点推动暴雨、高温、台风等三类品种,由省、市(县)、农户三级分摊保费。二是建立健全种植补贴办法,依据省“菜篮子”项目补贴办法,抓紧制定落实我市补贴办法,依据种植面积、种植品种等进行补贴,降低菜农种植成本及风险,提高积极性。三是引进耐湿热性品种,试种成功后运用科技手段提升技术培训的针对性和覆盖面,加强示范推广,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蔬菜种植产出率。
3.统筹安排,科学布局生产。“菜篮子”工作,既是上级党委政府考察市县政府执政能力的基础工程,也是需要党委政府形成合力,统筹推进的民心工程。应把“菜篮子”工程纳入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依据我市常住人口测算蔬菜供应量,结合常年蔬菜基地布局和气候状况,合理调节种植面积,引导基地科学选择种植品种,解决蔬菜淡季供需矛盾。
(二)优化流通体系,降低中间成本。
1.打破供应壁垒,降低价格。运用财政、金融手段,积极引导扶持批发商、合作社、种植大户、消费者等成立蔬菜行业协会,给予琼海个体蔬菜批发商融资担保或低息贴息贷款,提供公益性冷库存储设施,组织批发商对接省外蔬菜批发商或基地,直接从内地进货,打破进货渠道局限,既保证蔬菜供应,又节省中间流通成本。
2.依托电商平台,建立品牌菜直通渠道。为满足市民不断提高的健康生活需求,通过租金补贴等方式,鼓励合作社在市内开设有机蔬菜直销店,建立配送中心,利用“互联网+”服务平台,建立网上交易平台APP,设立公平放心的第三方检测机制,实现从田头到餐桌的健康生活模式。
3.引导农超对接,开展订单式种植。积极倡导、推动大型超市、学校、企业及机关单位食堂等与常年蔬菜种植基地对接,通过签订意向性协议书,定向种植销售,促使超市、学校、企业等建立稳定的“菜园子”,减少盲目生产和规避卖菜难的风险,在保证合理种产利润前提下引导价廉多销的生产模式。
(三)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和信息管理。
1.建设公益性市场和便民服务点,增加政府调控力度。目前,我市大部分农贸市场由私人投资建设,政府调控市场手段有限。建议建立以政府入股为主导的公益性批发市场及自产自销区,农贸市场可以根据情况考虑收归公有,增加政府调控蔬菜价格的主动权,降低流通费用,从而降低蔬菜价格。
2.建立信息监控体系,维护价格秩序。推动有关部门建立大数据平台,建立一套从源头到市场,包含产供销方面的市场监控体系,全面反映蔬菜上市数量、流向、价格及消费情况,综合向社会公布信息,引导市场价格合理形成,让市场参与者信息对称,提高生产者议价能力,保护菜农利益。
3.加大价格宣传引导工作,形成有力的舆论氛围。一是要进一步做好嘉积城区各农贸市场明码标价工作,让市场价格公开透明化;二是在我市主要农贸市场设立海口南北蔬菜批发市场当日价格电子信息牌,让市民对批发市场的主要品种蔬菜批发价格了解到位;三是建议建立我市蔬菜价格舆情定期监测和上报机制,据实向省政府反馈低收入人群、常居人口和候鸟人群对蔬菜价格变化的舆情变化情况,从而进一步厘清海南蔬菜定价权在本岛种植面积数量、大陆批发数量和本岛自产与岛外购进之间的关系。
版权所有©琼海市人民政府网 主办单位:琼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技术支持:琼海市政务信息管理中心 开发维护: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62832261 政府咨询投诉电话:0898-12345 联系邮箱:qhszfxx@163.com
琼公网安备 4690020200003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90020004 琼ICP备20210005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