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稻花

发布日期:2019-12-16 23:08 来源: 分享到:
微信
X
【字体:  

◆ 蒙乐生


“跟稻花”是新中国成立前流行于万泉河畔的一种淳朴的民间互帮互助模式。它以亲邻为对象,以自愿为基础,以互帮为目的,以稻米为实物,对因喜庆或殡葬等红白大事遇到困难的乡亲近邻出手相助。一般由德高望重的乡绅做“花头”,组织十几户人家“跟稻花”。

新中国成立前,农村贫困,贫苦农民要办一件家庭大事很不容易。比如,盖新房或翻修老屋,虽然多年准备,倾尽储蓄,仍然力不能敷。虽然亲邻相帮,急难相助,人力不愁,但出力流汗,不计报酬,人情世故,不管怎么说也得管吃管饱,可是稻米无法满足食用。父老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于是你一升,我一斗,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确是能解燃眉之急。但是,短时所需稻米较多,除了邻里相帮,缺口仍大。况且,谁家多少,日后要还,年长日久,难以记住。于是,按一定户数一定数量入股的“跟稻花”模式便应时而生。

这是一种原始“股份”,假定有15户参加,每户每次交米二斗,负担不重,但聚少成多,众擎易举,而受益者(包括自家一份)则能一次得到30斗。至于谁家先要,谁家什么时候要,按照急难优先的原则,大家商议决定;意见不统一时,由“花头”牵头协调解决。

为什么叫“跟稻花”呢?几千年农业社会从刀耕火种到牛耕力作,从天灾人祸到安居乐业,其间维系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固然不少,但如果用一个物种概括则非稻谷莫属。水稻抽穗扬花,象征丰收在望,“跟稻花”就像水稻开花一样充满希望。

水稻是农业文明的产物。水稻种植使游牧人群从流散迁徙转为定居,并由此逐渐聚成传统村落。古人贵谷,把“谷”视为“万民之命,国之重宝”,孔子曾讥讽“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隐士,颜仁郁《农家》也鄙视“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的闲人。为此,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程伊川提出“谷种”说,他认为“心譬如谷种,生之性便是仁也。”他还说“心犹种焉,其生之德,是为仁也。”伊川在《河南程氏粹言•卷第一》中提出:“犹如种子具有生之性一样,心具有仁之性,仁就是心之性,因而心就是仁。”

看来,“跟稻花”的倡导者、践行者本身就是一粒“谷种”,是儒家文化的倡导者、践行者。他把“仁”的种子播种在万泉河畔的千村万落,播在千千万万村民的心田里,使之生根发芽、抽穗扬花,结出金黄色的“稻谷”,不仅解决生活饥困,而且满足精神需求。

理学家朱熹也以“生生”之意言仁,用“根”和“萌芽”说明“仁”和“恻隐”的关系。《朱子语类•卷六》云:“仁是根,恻隐是萌芽”;他还说“仁义礼智,是未发底道理,恻隐、羞恶、辞逊、是非,是已发底端倪。如桃仁、杏仁是仁,到得萌芽,却是恻隐。”孟子赞美说:“五谷者,种之美者也。”笔者认为,“跟稻花”播下“谷种”,播种协助,播种和谐,播种希望,播种仁义,是一种传统美德。因为互相帮助的风气形成,邻里之间亲密无间,助人为乐蔚然成风,传统农村文化生态也就成了孔子说的“里仁为美”。

“跟稻花”是老祖宗留下的、原生性的熟人社会的传统乡村的文化生态。岁月流逝,原先的组织者、参与者已垂垂老矣,基本已淡出社会舞台,年轻人也大多进入陌生城市。熟人社会被解构了,传统农村已荡然无存,稻花香也随风飘散,飘散在万泉河的流水之中。

社会进步,城镇拓展,土地征用,乡村自然生态随之黯然失色。虽然,典当、借贷等新模式乘时而起并不断发挥作用,但是“跟稻花”模式暖人心怀,那浓浓乡愁已深深镂刻在万泉河儿女的心中,那传统乡土社会的历史财富、互帮互助精神与文化生态将永不磨灭。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琼海市人民政府网 主办单位:琼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技术支持:琼海市政务信息管理中心 开发维护: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62832261 政府咨询投诉电话:0898-12345  联系邮箱:qhszfxx@163.com

琼公网安备 4690020200003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90020004 琼ICP备2021000526号 

电脑版|手机版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琼海市人民政府网

主办单位:琼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技术支持:琼海市政务信息管理中心

开发维护: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62832261

联系邮箱:qhszfxx@163.com

政府咨询投诉电话:0898-12345

琼公网安备 4690020200003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90020004

琼ICP备202100052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