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德才
1956年,我6岁半,在老家农村那边的玉石坡小学上学了。
学校就两幢旧瓦房,高一点的那幢朝西南,中间是老师的办公厅,两边各一间教室。我们一年级21人,人数多一点,教室是西北侧的那间。二年级14人,三年级8人,是复式班合并在东南侧的那一间。学校有两位老师,一位是何校长,一位是苏老师。他们就住在西北侧那幢低矮的两间房子里。那时候没有幼儿园,上小学才第一次拿到属于自己的课本,感觉是那么新鲜、那么快乐。何校长上我们的语文课,低年级的语文他主要是教我们听、读、写。一个字他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写,然后读。接着是跟着他反复写反复读,最后他用海南话告诉我们这个字的意思。一篇课文,就教我们反复念读反复练写,最后让我们理解课文的意思。作业就是抄写和背诵。考试很简单,就是听写、默写、填空和造句。这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就是识字教学,让我们对文字产生浓厚兴趣,从而认识更多的汉字。
苏老师上我们的算术课和音乐课。现在我回想起来,他真算得上教育的艺术家。他一到课堂大家就乐了。他叫我们每人备10支筷子那么长的“鸡葵骨”(野葵杆),先教我们“数十钱”(认识10以内的数字),他在黑板上写1,让我们跟着写、跟着读,然后让我们举起一支“鸡葵骨”,依此类推。我们很快就认识了1—10。他教我们10以内的加法,多少加多少,就是左手拿几根“鸡葵骨”,右手拿几根“鸡葵骨”,合并起来多少,和就是多少。教我们减法,就是左手拿着被减数是多少的“鸡葵骨”,再用右手从左手里拿去减数是多少的“鸡葵骨”,左手里还剩多少,差就是多少。然后就要求我们背“十规”(10以内数的加减口诀),要背得滚瓜烂熟。他曾与我们村里的人说过“肚里没饭想出屎那是不可能的,小学低年级就是识字教学,是熟记、积累,脑子里还没积累什么东西就叫他们想一想,能想出什么吗?熟能生巧,熟了,其义自见。”我们熟记了“十规”口诀,不须拗着手指头做算术题,很快就说出答案。全班同学每次考试几乎都得满分,大家乐呵呵的。
苏老师的音乐课非常有特色。他在黑板上写上1—7,七个阿拉伯数字,问我们海南话怎么读、普通话怎么读,然后教我们乐曲里怎么唱。他把用毛笔在一张大纸上抄好的歌曲挂在黑板上,叫我们按乐曲里的音去读,然后教给我们简单的简谱知识,让我们把握音的长短,让大家都拿着一根“鸡葵骨”按节拍轻敲桌子跟他唱。在我们学校读到三年级的学生,一首简单的歌曲,大多看着简谱就能唱出来了。二年级时,他教我们唱《春天来了》的那堂课,我还记忆犹新,至今还能唱出那首歌来。歌词是:“青蛙妈妈睡醒了,咯咯咯地叫。清溪两岸长青草,长柳随风摇,小鸟轻轻叫。春天到了,春天到了。”他先教我们唱曲,然后叫大家闭上嘴用鼻子哼曲。教完我们朗诵歌词后,他唱一句曲,我们就唱这句曲对应的歌词。很快同学们就会唱了。他说这歌词是诗,诗是有形象的。他手拿彩色粉笔,一边唱一边在黑板上画画。青蛙、小溪、青草、野花、风扬柳条、小鸟……很快,“春天来了”的景象就画出来了,同学们高兴得鼓起掌来。他说诗是讲究押韵有韵脚的。什么叫韵脚?我们不明白,他说韵脚就是一句诗最后一个字的拼音中韵母相同。他以歌词为例教我们,这歌词中各句末尾的字“了”“叫”“草”“摇”“叫”“了”,它们读音的拼音中都有相同的韵母“ao”,所以是押韵的。二年级时,我们已掌握了汉语拼音,所以大家很快都明白了。他说唱歌与跳舞是分不开的,音乐课他常常叫我们站起来,按着歌的节拍踏步、跳跃。节拍踏对了,他就叫我们随便扬手,想怎么扬就怎么扬。嘴上唱着歌脚踏着节拍手扬了起来,他说这就是舞蹈。大多数音乐课下课前的十分钟,他会拿出口琴吹奏起来,同学们就按着节拍唱着、跳着、手舞着,笑弯了腰,乐开了怀。
苏老师音乐、美术、手工艺样样精通。他自编儿童小歌剧《山羊和狼》教我们排练,直梅同学扮演羊妈妈,菊香、杏蓉、运梅等同学扮演小羊,廷兰同学扮演狼。他用厚纸制成老山羊、小山羊和狼的头像帽子,让扮演的同学按角色戴上,形像极了。他用竹篾编成墙壁,贴上纸,画成屋子,摆在台上像真的一样。有一段歌词我至今还记得:“小羊儿乖乖,把门儿开开,妈妈回来了,妈妈来喂奶。”凭着这个节目,我们小学参加乡里的文艺比赛获了一等奖。在我的印象中,我们当时初上学时,虽然学校的教学设备简陋,老师生活条件差,但老师十分尽责,他们千方百计让学生获得成功,获得自信。
我们读初小时,所有的作业都在课内完成,没有课外作业。放学了,背起书包(其实书包中就两本课本、两本作业本、一支铅笔。不像现在小学生的书包,装着各式各样的练习册,背在背上像座小山),同一个村子的小孩们聚在一起,你追我赶蹦蹦跳跳回家去,不要家长接送。日晒雨淋,孩子吃点苦家长是从不介意的。晚上,村子里的孩子们就聚在一块做游戏,然后集体唱我们在学校里学过的歌、跳学过的舞,接着“念书官”(背诵课文),把熟读的课文背诵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村里人听。人声鼎沸,小孩乐,大人们也乐。累了就伏在奶奶的膝盖上,让她给挠痒痒,听她讲“山熊外婆”的故事,经常是熟睡在她的怀里自己还浑然不知呢。第二天上学首先是向老师背书,上课时先听写,然后又上新课,挺容易挺轻松的没什么压力。星期六、星期天和寒暑假都没有作业的,我们就“念书官”,整本书背得滚瓜烂熟,整本书都能默写出来。我们在假期中,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帮妈妈烧火做饭、喂鸡、喂猪、做家务。日间到后头岭去放牛,在山上捉迷藏、摘野果、掏鸟窝、熏黄蜂。到后头埇去戽堀、跟阿叔们下小溪去游泳、用畚箕捞“双鳗鱼”……趣事多多,天地宽广。我们在寒暑假中,不需上什么补习班、提高班、奥特班,童年智慧的大脑便在力所能及的劳动中,在自主的学习中,在丰富多彩的少儿活动中,在快乐的玩耍中开发了。
版权所有©琼海市人民政府网 主办单位:琼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技术支持:琼海市政务信息管理中心 开发维护: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62832261 政府咨询投诉电话:0898-12345 联系邮箱:qhszfxx@163.com
琼公网安备 4690020200003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90020004 琼ICP备20210005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