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淑洪
曾祖父名坤霖,字春山,生于光绪甲申(1883)年,卒于戉申(1968)年,享年85周岁。他身材魁梧,慈眉善目,国字脸上总是带着微笑,衣着整洁,朴素大方,言谈举止温文尔雅,颇具绅士风度。
曾祖父是远近闻名的老中医。十里八乡的人都知道,他看病一般在三个地方,每月的1号15号是在阳江墟的某个中药店坐诊,除这两天之外,每天的中下午是在文市墟的某间药店坐诊,不是1号15号的上午是在家里坐诊。医者,救死扶伤也。医者仁心,医者仁慈,医者积善,医者积德。在我的记忆中,曾祖父就是这样一个人。若是到文市坐诊,从家里至文市只有两公里路,一般吃过午饭,他就步行过去,一坐就是几个钟头,傍晚时分才回家。若是到阳江坐诊,因为有8公里路程,又是步行,他早早起床,吃些早点,就要赶路了。因为每月的1号15号是阳江“交流”(农副产品交换)日,来看病的人也比较多,曾祖父一坐就是一整天,中午饭有时候都顾不上吃,看完病又步行回家,已是掌灯时分了。有时候他被请到病人家中看病,回到家已是夜晚八九点钟,常令家人担忧不安。曾祖父身板硬朗,步履稳健,然而出门手中总喜欢拿一根拐杖,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不叫拐杖,这叫“精神棍”。偶有一次我问他,听说你年轻时练过功夫,有两下子?他笑而答曰,我经常早出晚归,身上又常带有十块八块钱,这两下子加上这“精神棍”是用来防身的。
曾祖父不但医德高尚,而且医术精湛,他把脉诊病,严格按照中医望、闻、问、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四诊八纲”办事,心到神到,眼到手到,细致精准,一丝不苟。他的记性特好,到家里来求诊的病人,他一般都是在厅堂上依次对几个病人先把好脉,观其气色,询问其病因,然后回到房间书桌上依次开出处方,逐个交给病人。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给一个病人看病,国家规定的处方费是两毛钱,但就是这两毛钱,也有付不起的穷困人,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曾祖父总是主动免收病人的处方费,并安慰病人说,病治好了就是最大的钱财,不要为这两毛钱内疚。这种善举常使病人感恩不尽,感激涕零。那个年代没什么交通工具,有一次,一位患有腿疾、行走不便的病人骑在自家的牛背上,由其家人陪同到我家来,曾祖父免费为其把脉诊病开完方子,还亲自送病人到村口,扶他上了牛背,病人家属跪在地上连声道谢。邻村有一位六十开外的大伯,患了重症,已昏迷不省人事(农村人俗称“禁口”),应患者家人之求,曾祖父赶过去仔细诊断,开了方子,把煮好的中药用筷子撬开病人之口,灌了下去,第二天,病人竟神奇地好了起来。这真正是妙手回春,曾祖父的声名也因此而更加传扬。
曾祖父不仅治医严谨,治家也十分严格。我小时候,他一有空就教我认读“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尔小生……”这些笔划开蒙的简单字。他希望我长大以后当一名小学教员,教乡间的小朋友们诵读诗书,可惜我学不成才,辜负了他的期望。曾祖父对我们曾孙辈的礼教极严,他自制了一把用椰叶梗捆成的“家法”,客人到家里来,只要我们稍有不尊不恭,客人走后,屁股准会挨上一顿揍。曾祖父在晚年曾经整理了他几十年从医经验积累的所谓秘方,这个手抄本我曾经看过,俗语说无知是“瞎眼不怕虎”,我有时患感冒,竟也依着曾祖父的方子,自己开处方去抓药回来服用呢。我祖父英年早逝,我父亲当教师退休后,曾也以曾祖父的许多资料为教材,自学行医,并且也取得了执业资格,然而他所掌握的医道只是曾祖父的凤毛麟角,与曾祖父相比差之远矣。父亲作古,到了我们这一辈,都与中医不沾边,这祖传中医也就失传了。
版权所有©琼海市人民政府网 主办单位:琼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技术支持:琼海市政务信息管理中心 开发维护: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62832261 政府咨询投诉电话:0898-12345 联系邮箱:qhszfxx@163.com
琼公网安备 4690020200003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90020004 琼ICP备20210005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