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增敏与四部《红色娘子军》文艺经典作品的创作

发布日期:2020-07-06 来源: 分享到:
微信
X
【字体:  

□ 陈锦爱


冯增敏是红色娘子军的代表性、标志性人物。在革命战争年代,她是红军第二独立师女子军特务连连长。她带领女子军英勇杀敌,为琼崖革命立下了不朽功勋,轰轰烈烈地奏响了中国革命和妇女解放运动中最为光彩的一段乐章。在和平建设年代,她是乐会县、琼海县妇联会主任。作为红色娘子军集体的代表,她曾经受到毛主席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并荣获赠予枪支。她全力支持四部《红色娘子军》文艺经典作品即报告文学、琼剧、电影故事片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创作,为红色娘子军修史立传和宣传红色娘子军历史做出了开拓性的特殊贡献。

冯增敏支持刘文韶采写报告文学《红色娘子军》

195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决定在全军开展建军30周年征文活动。海南军区政治部领导让宣传干部刘文韶负责这项工作。刘文韶从各个方面到处寻找搜集琼崖纵队的史料。他从一本油印小册子中发现有这样一句话的记载:“在中国工农红军琼崖独立师师部属下有一个女兵连,全连有一百二十人。”他认为这是一个特别重大的题材,值得挖掘和宣传。海南军区副司令员马白山、海南区党委书记肖焕辉听取他汇报后都非常支持写女兵连,并告诉他这个女兵连的事情发生在乐会县(今琼海市)。于是,由此发生了刘文韶三次到乐会县寻访冯增敏的故事。

刘文韶第一次到乐会县寻访当年的女兵连,县委办公室主任严政对他说,县妇联会主任冯增敏就是一位老红军,可先找她谈一谈。刘文韶第一次见到了冯增敏给他留下的印象是:“高个子,大眼睛,年纪大约40来岁,留着短发,皮肤黝黑,一副风尘仆仆的样子。”经过交谈,刘文韶得知冯增敏就是当年女兵连的连长。就这样,刘文韶在乐会县开始了对冯增敏长达一个多月的采访。

冯增敏的记忆力很好,也很健谈。面对刘文韶的采访,那些往事像泉涌般迸发出来。她讲得滔滔不绝,非常兴奋地讲了女兵连怎样成立,怎样学习,怎样生活,怎样战斗,直到由于革命低潮的到来,女兵连不得不分散隐蔽。在成立女兵连时,她怎样去报名,参加的条件是什么;女兵连的第一次战斗,保卫特委、保卫苏维埃的战斗,攻打敌人炮楼的战斗,以及和主力部队失掉联络后,女兵在森林里艰苦跋涉的情景等,她都讲得很具体。当讲到女兵连英勇战斗时,她手舞足蹈,慷慨激昂;当讲到女兵连姐妹壮烈牺牲时,她沉痛地流下了热泪。为了说清楚重要的情节、细节,人物的语言、行动,以及人名、地名、物名,冯增敏只好边说边写出来,或画一个图来说明。由于冯增敏担任的职务比较多,在农业合作化高潮中工作很忙,采访很难集中大块的时间,只能根据她的工作灵活安排,挤出时间来谈,多半是在晚上。刘文韶根据她讲过的情况,把需要深入了解的问题向她提出来,请她慢慢回忆,加以准备后再谈。经过几个星期的采访,刘文韶基本上把女兵连从成立、发展到解散的历程和其中的主要事件弄清楚了。为了体会历史现场感觉,为文章中的场景描写作准备,刘文韶还让冯增敏带他到她的老家去看一看。冯增敏的老家在和均乡美党村,家里有一座很破旧的房子,房间的陈设非常简单,因为她家里已经没有什么人了。冯增敏还带刘文韶去找女兵连的其他人。花了十几天时间,总共找到十来个人,有王时香、庞学莲、陈菊、蔡亲民、冯锦英等。

刘文韶结束采访回到海南军区后,将女子军连的题目向广州军区汇报,被广州军区列为重点征文题目。接着,刘文韶开始了对女兵连的第二轮采访。他采访了军区的老首长庄田和陈青山,专程拜见了冯白驹将军,得到了首长们的支持和鼓励。之后,刘文韶第二次来到乐会县找冯增敏,向她进一步核实有关情况。冯增敏带刘文韶找了当年女兵连活动地区的干部和群众,实地了解情况。因为他们白天都要参加农业社劳动,所以都是在晚上才能找得到,有时单独找一个人说,有时请几个人一起谈。他们讲了很多关于女兵连打仗的情况,特别是攻打敌人炮楼和活捉团总陈贵苑的事迹,胜利后群众去慰劳,赞扬女兵跟男的一样能打仗。这次采访之后,刘文韶找乐会县委第一书记符昌文了解冯增敏的现实表现,符昌文充分肯定了冯增敏的政治表现、工作表现和生活表现。

两次采访,前后历时大半年,刘文韶对女兵连的情况基本上都掌握了,材料丰富了,就结束采访回军区开始写作。在写作过程中,刘文韶深深地被冯增敏和女兵们的事迹所感染和教育,充满了写作的冲动。他集中时间和精力,埋头写作,文章很快就写好了。送给海南军区和区党委有关领导审阅,他们都认为写得很好。刘文韶第三次来到乐会县找冯增敏,将文章送上,请她过目。冯增敏没有提出什么意见,只是对刘文韶说,想不到你把女兵连的事迹写得这么好,我们女兵连牺牲的和在世的同志都非常感谢你。刘文韶还将文章送给乐会县委第一书记符昌文审阅,符昌文称赞写得好。符昌文和冯增敏都在文稿上签名盖章,表示乐会县委和冯增敏本人对文稿中史料的真实性完全负责。

1957年8月,正值建军30周年。刘文韶采写的报告文学《红色娘子军》在《解放军文艺》8月号发表。在这篇报告文学中,刘文韶为了结构的集中和叙述的方便,为了读起来感到亲切,便以连长冯增敏这个有代表性的人物的经历为中心,将娘子军的活动串连起来,并且采用了冯增敏自叙的形式。这篇报告文学首开宣传红色娘子军的先河,“第一次公开披露和宣传了娘子军连的事迹,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随后表现红色娘子军的电影、芭蕾舞、戏剧大都是取材和源出于此。”①

冯增敏支持广东琼剧院编演琼剧《红色娘子军》

1957年初冬的一天,海南军区副司令员马白山将军召见了在海南军区政治部工作的吴之和朱逸辉。马白山对他们说:“为了向新中国成立10周年献礼,海南区党委成立了《红色娘子军》剧目创作领导小组,由肖焕辉书记亲自抓,庄田司令员和我也参加。”经过一番筹备,海南区成立了由吴之、朱逸辉、杨嘉、李秉义、王平5人组成的创作组。创作组成立后,首先到乐会县采访乐会县妇联会主任冯增敏等十多名娘子军指战员,聆听冯增敏等讲述参加红军前后的经历及战斗故事。创作组还把冯增敏接到广东琼剧院进行三天回忆采访。剧本编写过程曾四易其稿,每次稿创作组都征求冯增敏的意见。1959年初,剧本定稿后交给广东琼剧院一团排练。在排练和彩排时,一团多次接冯增敏到现场观看,随时听取意见进行修改。一团到嘉积演出琼剧《红色娘子军》时,特地安排冯增敏与编剧李秉义坐在一起观看,以便进行切磋交流。演出后,一团在嘉积召开琼剧《红色娘子军》座谈会,邀请冯增敏参加。从开始编剧到正式演出,冯增敏不但为琼剧《红色娘子军》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生活素材,还在政治上、艺术上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冯增敏充分肯定了这出戏,认为主要故事情节符合红色娘子军当时的历史真实。她说,娘子军的故事发生在1931至1932年间,女子军的主要任务是打仗。你们的演出呈现出当时的特点,体现了娘子军英勇的斗争精神。演朱红的演员王英蓉演得很出色,精神很坚强,对妇女的鼓舞很大。演连长也很像当时我的情况,坚决要求参军,说话开口就是打仗。你们演红军在山上独自生活的情景很像我的经历,我以前也曾经迷失在山林里,靠吃野菜过日子。你们演娘子军开始冲锋时的情景很逼真,红旗领先,号兵领先,连长和指挥员在中间指挥作战。

针对这出戏某些失真之处,冯增敏提供了许多真实的历史细节。她说:当时考虑到方便军事行动,身材太丰满的姑娘都不吸收入伍,身材过于丰满的女兵演员在化妆时要采取补救措施,否则要换人;你们演开始军事行动时有点乱,当时凡是有军事行动都要紧急集合,部队集中出发前要点名;朱红在抢敌人枪支时也要同时抢夺子弹,子弹与枪支一样珍贵;朱红抢夺到手后要立即离开,不要待太久,防止敌情有变;当时连长和指导员都穿马裤,加一条皮带;娘子军的臂章,连长和指导员按照职级写,战士则写“女子军”三个字;在剧中,要把红军爱枪的感情充分表现出来等等。

1959年4月13日晚,琼剧《红色娘子军》在海口戏院举行首次公演,大受观众欢迎。6月9日,在广东省戏剧汇演中,琼剧《红色娘子军》被评为优秀剧目。琼剧《红色娘子军》在全国第一次把红色娘子军的故事搬上戏曲舞台,给戏曲舞台送上了一缕充满时代气息的春风。冯增敏的全力支持为琼剧《红色娘子军》这部经典作品增添了光彩。

冯增敏支持天马电影制片厂摄制电影故事片《红色娘子军》

1959年,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开始摄制彩色电影故事片《红色娘子军》。该片由梁信编剧,谢晋导演,祝希娟领衔主演,时任琼海县妇联会主任的冯增敏被聘为顾问。她全力以赴支持这部电影故事片的摄制,给梁信、谢晋、祝希娟留下了十分美好的记忆。

1957年8月,刘文韶采写的报告文学《红色娘子军》发表后,在广州军区战士话剧团搞创作的梁信阅读后精神上受到很大的震撼,创作激情一下子被点燃了。他决定以娘子军特务连的革命战斗历程为素材,写一部电影剧本,以使其英雄事迹激励更多的人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1958年夏初,梁信专程到乐会县采访红色娘子军的事迹,找到了冯增敏。当时“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展得热火朝天,冯增敏每天都忙得脚不沾地,但还是见缝插针地抽出时间接待梁信。她多次对梁信讲述往昔岁月里的传奇故事。冯增敏还当向导兼翻译,带梁信采访当地农村十几个尚健在的娘子军老战士。她们那时候已经都是四五十岁的中年妇女了。梁信在乐会县一呆就是一个多月,冯增敏也断断续续地陪了他一个多月。收集到足够的娘子军第一手材料,梁信经过精心酝酿构思之后,奋战四个昼夜,一气呵成写出电影文学剧本。在剧本中,从大的故事框架到小的故事细节,梁信采用了不少冯增敏提供的原始素材。如吴琼花参军的细节,梁信照搬了冯增敏的亲身经历。梁信在剧本中写道:连长对琼花说,你要说明白为什么要参军。琼花恼怒了:“还问为什么?!”她用发抖的手“ 咔——”的一下,扯开衣服,露出一排排血肉模糊的鞭伤,“就为了这个,造反报仇!”1959年夏,《红色娘子军》电影摄制组到乐会县体验生活,梁信随组前来,他介绍导演谢晋、主演祝希娟与冯增敏相识。从第一次到乐会县采访,到电影摄制完成,梁信与冯增敏相处了半年多。在“文革”中冯增敏含冤之时,曾经给梁信写信求助。梁信当时处境也很困难,爱莫能助,无法施以援手,这成了梁信晚年心头抹不去的痛楚,但他永远惦记着冯增敏。2007年,《琼海通讯》副总编辑王路生等到广州探望梁信;2001年,红色娘子军后代亲友团到广州探望梁信。每次看到来自琼海的客人,梁信都问:“冯增敏的后代来了吗?”并详细询问冯增敏后人的近况。②

谢晋接到《红色娘子军》电影文学剧本后,当夜一口气看完,深感这个戏的情节富于传奇色彩,人物很不一般,剧情引人入胜,场景很有意境,特别是吴琼花这个性格倔强的女性,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说服天马电影制片厂领导投入拍摄,并主动请战出任导演。1958年冬天,谢晋只身来到海南,为《红色娘子军》选景。虽然红色娘子军的故事发生在琼海,但是当年影片的摄制地点却遍布琼海和琼中、陵水、通什等地。作为向导,冯增敏陪着谢晋走遍了海南东部和中部的山山水水。1959年夏天,谢晋带领主创人员再次来到海南,进行为期一个月的生活体验,主要任务是深入生活和选择外景。冯增敏带领谢晋和主创人员,足迹遍及过去娘子军活动所到之处,包括曾经浴血奋战的山区,原始森林、偏僻苗寨等地。电影正式开拍后,谢晋特别提名聘请冯增敏担任影片顾问。冯增敏随摄制组几个月,对摄制组讲了许多娘子军战斗和生活的往事,带领演员重返当年号称“琼崖小莫斯科”的阳江地区,指导演员在“红色操场”进行军事训练。《红色娘子军》摄制完成后,摄制组特别邀请冯增敏到上海看样片听取意见;上映后,谢晋曾经邀请冯增敏到上海相聚叙旧,可惜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行,这也成了谢晋与冯增敏之间彼此敬重又彼此梦断的无奈记忆。2005年,谢晋带领《红色娘子军》摄制组重返琼海,在红色娘子军纪念园,面对冯增敏遗像,谢晋几次鞠躬行礼,几次哽咽落泪。③

谢晋为《红色娘子军》物色主要演员吴琼花人选时,祝希娟还是上海戏剧学院三年级的学生。她被选中的原因是谢晋发现她天生有一双“火辣辣的会喷射怒火的”大眼睛,非常吻合剧本设定的吴琼花敢于反抗的倔强的人物性格。1959年夏天,祝希娟随摄制组来到海南,与冯增敏朝夕相处了几个月。当冯增敏追述娘子军历史和她的每一个战士时,祝希娟在一旁默默地仔细观察,揣摩冯增敏的性格特征,记住她每一个习惯动作。冯增敏手把手地教她怎样穿军装、扛枪、行军、操练。通过反复研读剧本,祝希娟吃透了吴琼花这个人物起伏有致的性格特征:有时倔强勇敢,有时怀着巨大的悲痛,有时热情奔放。冯增敏在这三个方面都给她提供了素材和灵感。祝希娟回忆说,冯增敏每次和我们讲述娘子军战斗故事时总是泪流满面。有一次她和我们讲述娘子军一个班怎样和敌人进行肉搏战,战斗到弹尽粮绝时和敌人展开肉搏,最后全班都牺牲了。晚上冯增敏到战地上找她们时,看到有的死了还卡着敌人的脖子,有的用牙咬敌人的耳朵……我们听她讲时全都哭了,冯增敏更是哭得厉害。祝希娟还回忆说,有一次冯增敏带我们去参观娘子军营房旧址时,她指着那被敌人烧毁的营房残墙断壁上隐约可见的“中国工农红军万岁”说,这就是我们当年写下的,就再也说不出话来。我转脸看她时,已经是泪水盈眶,情绪非常激动。祝希娟说,冯增敏的性格还有另一个侧面,那就是随和、风趣,热情奔放。她会游泳,游泳时活泼得像条鱼,她还和我打水仗;在路上,走着走着,她就随手摘些野果吃,还津津有味地对我说,这些野果好吃极了,叫我也吃……。祝希娟说,我从冯增敏身上所感受到的这一切,使我有了强烈地要去再现这样生活、创造这样的人物形象的欲望和冲动。

1961年,电影《红色娘子军》首映,在全国引起极大轰动,在首届“百花奖”中一并夺得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谢晋)、最佳女演员(祝希娟)、最佳男配角(陈强)四项大奖。

冯增敏支持中央芭蕾舞团编演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1963年,周总理在北京舞蹈学校观看演出时要求创作一些革命题材剧目。中宣部、文化部邀请舞蹈界的有关同志讨论革命题材舞剧的选题。当时因为电影《红色娘子军》特别受欢迎,中央芭蕾舞团编导李承祥(后曾任中央芭蕾舞团团长)提出改编电影《红色娘子军》。经过讨论,大家很快就确定了这个选题,并成立了由编导、作曲、舞美及主要演员组成的创作小组。1964年2月,创作小组赴海南深入生活,在海南待了三四个月之久。冯增敏是创作小组体验生活和采访娘子军革命事迹的主要对象。她非常支持创作小组的工作。她这时正在塔洋公社搞点上的“四清”运动,在百忙中经常抽出时间参加创作小组的活动,给创作小组提供了很大帮助。

创作小组成员、芭蕾舞第一代“琼花”扮演者白淑湘回忆这次海南之行时说:“我们首先见到了冯增敏,她是当年娘子军连的连长。她给我们详细介绍了娘子军在琼海那个地方的情况,我们在《红色娘子军》第二场中,那些女战士操练的舞段,就是受她的启发增加的,最早的剧本里没有这个内容。” ④

当时扮演“琼花”B角的创作小组成员钟润良回忆说:“让我最受教育的是,我们在海南岛访问了当年红色娘子军的连长冯增敏及几位革命老前辈。她们听说要编演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都很兴奋,百忙之中,为我们讲述了三十年代轰轰烈烈的残酷斗争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冯增敏还亲自冒雨带领我们去参观曾经的革命斗争圣地阳江。”⑤

1964年9月26日,芭蕾舞《红色娘子军》首演,特别成功。10月8日,毛主席在人民大会堂观看并作了肯定,指出“方向是对的,革命是成功的,艺术上也是好的”。芭蕾舞从首演至今已有50多年,演出了4000多场,历久弥新,成为世界芭蕾舞艺术的一部经典作品。

四部《红色娘子军》文艺经典作品的创作,使红色娘子军成为海南、琼海走向全国、走向国际的一张亮丽的红色名片,冯增敏为红色娘子军流芳百世誉满天下立下了大功。


① 海南省史志工作办公室:《致中共琼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并陆志远书记的函》,2004年1月7日。

②王路生:《羊城拜会梁信先生》,原载《琼海通讯》2007年10月23日。

③杨宁:《谢晋与红色娘子军的不解情缘》原载《琼海通讯》2014年4月22日。

④白淑湘:《我在舞剧〈红色娘子军〉中的亲身经历》,原载《纪念〈红色娘子军〉首演五十周年文集》。

⑤钟润良:《集体助力,共筑经典》,原载《纪念〈红色娘子军〉首演五十周年文集》。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琼海市人民政府网 主办单位:琼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技术支持:琼海市政务信息管理中心 开发维护: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62832261 政府咨询投诉电话:0898-12345  联系邮箱:qhszfxx@163.com

琼公网安备 4690020200003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90020004 琼ICP备20210005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