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照清
清泉润博鳌
说起博鳌,自然与鳌有关,据说灵异之物的鳌,是传说中的灵通宝物,是水族中的长寿大龟。龟生活在水里,与水息息相关,那么小镇取名博鳌,定与水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事实确是如此,博鳌自然环境优越,地理位置悬殊,像一只巨鳌,牢牢盘踞在海南省琼海市万泉河入海口,守护这方热土。而万泉河、龙滚河、九曲江三大水系,均在博鳌镇汇聚交融,那错综复杂的水道,那曲折蜿蜒的河湾,形成一片片绿意盎然的湿地,蕴含一汪汪缓缓流动的活水,悠悠然然滋养,孕育这天堂小镇。
初访博鳌,是十多年前的事。当时是跟朋友一起来的,印象最深的,是这里潺潺流水多,弯弯河道多,道路四通八达,村庄柳暗花明。特别是那些桥,长的桥,短的桥,弯的桥,直的桥,飞越两岸的桥,贴河而过的桥……有木桥、钢筋桥、水泥桥,各种各样的桥,仪态万方散落在湿地上。当时觉得这片土地,这片美景,这片水系,似乎是为了映衬博鳌而生的,而博鳌则是一座被水滋润的湿漉漉的城。
到博鳌去,你可以走路,沿着吐青纳翠的河岸,一边慢慢行走,一边品味万泉河沿岸的风光美景。那蜿蜒迤逦的河道,清波荡漾,鱼跃鹭鸣,你可以把自己融入清水构筑的美景中,用心感受水的奇妙。萦绕博鳌的流水,像神话中马良的神笔,轻描淡写地勾勒几笔,就能把万泉河两岸绚丽多彩的风光尽收画卷中。河面的小桥,潺潺流淌的清泉,水上泛舟的船家,两岸井然有序的房屋,阡陌交错的村径等,就像一幅浓墨重彩的水墨国画,一半画面伫立在岸上,一半画面倒影在水中。
到博鳌去,你可以邀二三好友,带上一副好心情,结伴在河上泛舟。搭乘一叶扁舟,在流水潺潺、碧波莹莹、曲折蛇行的河道上,慢悠悠地划行,你会领悟到,水城博鳌因水而仪态万方。在这里,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流水曲觞,游鱼惊梦,飞鸟翔集,帆影点点,渔歌唱晚……一处处美景,一幅幅画卷,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到博鳌去,如你不喜欢热闹,可以选择一个清幽之处,依万泉河畔,傍水而居,然后坐在窗前,静静看窗外风景。当你打开一扇窗,目光所触及到的,处处都是迷人的风景,那泓绿波荡漾的水,像一支饱蘸诗情的笔,临摹大地的神韵,描绘大自然的神奇。冲一杯咖啡,泡一壶茶,倚靠着窗台,一边细细品茗,一边聆听水声,看鱼跃水面,观鹭鸟翻飞。在不知不觉间,一扇打开的窗口,一个临窗眺望的人,不慎落入别人的眼眸,成为别人的风景,融入别人的画卷中。当然罗,别人也可以成为你的风景,在那座流水潺潺的小桥上,一位撑伞的伊人款款而来,正站在桥上看风景。她那婀娜多姿的身影,倒映在水中,被微波涟涟飘送,小桥、流水、伊人、倒影组合成的画面,也跌入你的眼眶中,成为你的风景,进入你的画卷。此时的你,最渴望桥上的伊人能回眸莞尔一笑,让鲜若桃花的笑靥,让一笑百媚生的容颜,深深融入你的心田……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博鳌属于智者。是水孕育了博鳌,博鳌因水而多彩多姿;水是博鳌的灵魂,博鳌与水血脉相连。博鳌因有千条河流滋润,有万股泉水滋养,才有了鲜活的灵性。
邂逅留客渡
若不去博鳌天堂小镇,不去万泉河畔的留客村,不去参观被誉为“海南侨乡第一宅”的蔡家大院,说不定在不经意间,就与近在咫尺的古渡口擦肩而过。邂逅留客渡,冥冥之中,纯属偶然。
那天,在看完中西合璧、青砖彩墙的蔡家宅后,走出蔡家大院。大院正前方,是那碧波荡漾、绿树簇拥、椰风飘逸、鱼虾闲游的万泉河。在绿水悠悠的河岸边,有一座小小的土地庙,庙前有一处用青砖和石条垒砌的台阶,台阶从堤岸向河面延伸,最低处的台阶已全没入水中。有块巨石耸立在岸边,石上赫然刻着“留客渡”三个字。此时我才明白,原来这里是个古渡口。
我想不明白,为什么这个村子会叫留客村,渡口会叫留客渡?用手机在网上百度搜索,没有搜到这方面的相关资料。但简单从字面上理解,留客留客,就是留住客、留住人的意思。留客村地势较为平坦,渡口依傍着黄金水道万泉河,而那涛涛河水奔流的出海口,就在东边不远处,这的确是一个天然的优质港口。
留客渡是哪年建造,存在世上有多久,无人知晓,也无人回答。留客渡尚在修缮中,但从渡口遗留在石阶上斑驳的印痕,我们看到烙印光阴的足迹,正诉说它老态龙钟的历史。在数百年前,这个渡口车水马龙,帆樯如林,富商贾客,南来北往,呈现出一片繁华的景象。然而遇上兵荒马乱的年月,百姓民不聊生,为了生存,许多人不得不背井离乡,下南洋当“番客”。在海南,凡从南洋打拼回来的人,人们都称他们“番客”,他们是早些年下南洋谋生创业、且居住国外的侨胞。
因生活所迫,一群群离开故土的人,云集在窄窄的留客渡。他们拾级而下,登上停靠码头的木船,经万泉河出海口,驶向浩瀚无边的南海,下南洋当“番客”,挣钱回乡养家糊口。年迈的母亲来了,拄着拐杖,步履蹒跚来到渡口,挥手送别远行谋生的儿子;年轻的妻子来了,她们拖儿带女,泪流满面,站立在岸上,默默地为远渡南洋的丈夫送行……留客村留不住人,留客渡也留不住人,这小小的村庄和渡口,承载太多骨肉分离的辛酸,太多背井离乡的故事,太多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
人们在留客渡乘船出海,穿越南海涌下南洋,希望此行能改变命运。有的人一踏上变幻莫测的行程,从此就杳无音讯,生死未卜;有的人在异国他乡落地生根,回归故里变得遥遥无期;有的人命运从此改变,经过一番努力打拼,他们发迹了,并衣锦还乡。蔡家森就是经留客渡口下南洋的“番客”中,出类拔萃的佼佼者。
蔡家森是留客村人,十五岁从留客渡下南洋,先到新加坡谋生,后凭自己聪慧的天性,省吃俭用开了个店,从事海产品进出口贸易,从此生意越做越旺,越做越大,最终富甲一方。富裕了的蔡氏兄弟,携巨资荣耀回乡,于1934年兴建蔡家宅,修建成后又因兵荒马乱,重新离开故土,客居异乡,从此再也没有踏上故土一步。浩瀚无边的南海,又把回乡的路途阻隔了,唯有阻隔不住的,是浓浓的乡愁。
星移斗转,岁月如梭,蔡家宅老了,那斑斑驳驳的墙面,攀爬着岁月的老茧,一副老成持重的样子,在述说岁月的沧桑,讲述老宅的兴衰荣辱。而紧邻的留客渡,昔日车水马龙繁华的景象,早随奔流不息的万泉河,悄然流逝了,但烙印在古渡口的下南洋的故事,怎么说,也说不完。
潭门海故事
潭门在哪里?潭门在海南岛,紧邻海南岛三大河流之一的万泉河出海口处,北枕巍峨雄峻的五指山脉,南临碧波万里的南海,是一个蓄积椰风海韵、景色秀美的渔村小镇。潭门是个盛产海的故事的地方,到潭门去,你最想见的人,是风里来雨里去的老船长;你最想听的事,是搏击浪涛征战南海的故事。
潭门人把出海捕捞、获取海产品的生产方式叫做“做海”。潭门人靠海而居,以做海为生,世世代代犁波耕海种海,扬帆行船千里海疆,纵横驰骋广袤海域,是茫茫南海的拓荒者和征服者。每年到了“赶海节”,一艘艘张灯结彩的渔船箭在弦上,整齐有序地停靠在码头,蓄势待发准备出海,奔赴新的渔场开捕。出海前,渔民遵循老传统,虔诚举办出航祭祀仪式,用全猪或全羊祭海神,乞求海神保佑,让航程顺风顺水,做海满载而归。
万事已俱备,等一声令,一艘艘渔船头尾衔接,浩浩荡荡,鱼贯驶出了风平浪静的港湾,扬起风帆,乘风破浪,一路向南,奔向波涛汹涌的海域,奔向广阔无边的南海。潭门渔民的渔船,能够在辽阔的大海上来去自由,足迹遍布南海四大群岛及大大小小岛礁,却不在茫茫海洋中迷失方向,依靠的是祖先遗留的、且代代相传的罗盘和《更路簿》。
从明代始,潭门人就驾船出港,远航到西沙、南沙等海域去做海了。潭门人天生有股闯劲,有开拓进取、永不言输的拼搏精神。他们在惊涛骇浪中航行,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在航行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并详细记录沿途地标和海况,把南海大大小小岛礁的方位及特征,全部装进一本本手抄的小册子中,成为行船做海必不可少的航海图。能够巧妙把罗盘运用到航海上,凭借宝贵的经验画纸为图,手绘航海路线《更路簿》,这是潭门人绝无仅有的智慧,是集体聪明才智的结晶。
潭门有许多人,十多岁就随父兄出海捕鱼,每次出海要呆三个来月。在科技不发达的年月,渔民们在风口浪尖上讨生活,他们是拿自己的生命跟大海搏弈。乘船出海,有些忌讳的话语是不能随便在船上乱说的,如盐不能叫盐得称粉,水不能叫水得称茶,吃喝热的东西不用口吹,吃鱼不翻鱼身等。渔民做海,最担心的是那不可预测的灾难,忌说盐是出了事死人时,得用盐压着尸体运回岸上;忌说水,是怕水有覆舟之险;吃喝热的东西忌用口吹,是怕吹出一个大台风来;吃鱼不翻鱼身,是怕翻船啊。在驶木船做海的岁月里,渔民的生产设备和抢救工具都十分简陋,一旦有不测事件发生,生死就只能听天由命了。岁月如梭,属于潭门老船长和木船、罗盘、《更路簿》等老物件的航海时代,已经过去了,若想一睹老物件芳容,唯独南海博物馆有。
如今,潭门人依然年年都在西沙、南沙群岛行船游弋,耕海做海。他们把木船换成铁船,把铁船换成钢船,把钢船换成数百吨位大船,安装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配备自动操舵仪及全自动化设备,实现了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4月8日在潭门视察时,寄以“造大船、闯大海、捕大鱼”的深重嘱托。从古至今,面对着争端风云、复杂莫测的南海海域,潭门人初衷不改,一往情深地用行动,用生命,用鲜血,去悍卫南海所有岛礁的领土主权。潭门人勇立潮头,守护祖宗海,不屈不挠,寸海不让,实在是功不可没。他们用事实证明,南海是我们世世代代耕海、做海的渔场,更是我们的祖宗海。
版权所有©琼海市人民政府网 主办单位:琼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技术支持:琼海市政务信息管理中心 开发维护: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62832261 政府咨询投诉电话:0898-12345 联系邮箱:qhszfxx@163.com
琼公网安备 4690020200003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90020004 琼ICP备20210005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