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宋程
竹壶,是竹筒制作成的容器。对于老农垦人来说,是再普通和最熟悉不过的名词了。说起它,我就得从我的大伯说起。大伯是我父亲的大哥,哥俩是上世纪50年代一起到农场参加工作的农民工,后来便成了农垦人。
记得大伯与我们同住在一个队里,彼此朝夕相处,相濡以沫,要我一下子从记忆的往事中勾划出大伯一生中最形象逼真的东西来,那还真的有点难呢。对大伯的印象,我想只有那个与他一生形影不离的竹筒水壶最能恰切地概括他——虽然大伯已仙逝而去,岁月将尘封他那一代人的故事,但不能忘却的却是竹壶留给我们的无限情思与亲切回忆,更是大伯和广大农垦人开垦戍边艰苦奋斗发展橡胶事业的真实写照。
建场之初,农垦人为了发展橡胶,拓荒不止,吃在山上,干在山上,在山上安营扎寨。那时的生活条件相当艰苦,物资十分匮乏,连盛用饮水的水壶都没有,卫生条件很差,在工地上很多工人渴了喝山沟沟的水,闹肚子病的人不少。住茅草棚,睡竹床,没有蚊账,蚊子叮咬疟疾病时有发生,在这缺医少药艰苦恶劣的环境下,工人们仍然坚持每天垦荒。为了饮水卫生安全,大伯不知是受到什么灵感启发,灵机一动,就近砍来碗口般粗的山竹,锯成两到三节不等,把中间的隔节层凿开,制成竹壶。从此,队里的工人们就模仿着用这样的竹壶装开水来喝,人人都拥有一个。每当开工时,工人们排着长蛇形的队伍开上工地,他们肩扛锄头,手持砍岜刀,特别是那灌满开水的竹壶,用一根绳子系在锄柄上,远远望去,那晃来荡去的竹壶,颤颤悠悠的煞是壮观好看。
自有了那第一个竹壶,工人们就都能喝上干净卫生的开水了。大伯也因为这个突发奇想的制作,名字一下子被叫响起来。一传十,十传百,传到场部被场长知道后,东北口音的黄场长接见了大伯,并在他的肩上捶了一拳,然后握着他的手说:“干得好!”场长决定要把竹壶当成生活物资发到每一位场工手上,就郑重地把制作竹壶的任务当着队长的面交给他。大伯就带领几位工人上山砍竹制作竹壶,此后,全场垦荒队的每个工人都有了大伯他们制作的竹壶。打那时起,大伯就和竹壶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农垦改为兵团体制后,才有了军用水壶,竹壶就成了那段峥嵘岁月的历史记忆。
我父亲曾经回忆说,大伯制作竹壶,很讲究竹的原料,越年久的老竹,就越能体现竹壶的质地与价值,制作出来的竹壶就愈经久耐用;使用时间越长,竹壶就愈发锃亮而显得古色古香,光滑耐看。又好又大的竹子不是到处都有的,很多时候必须翻越崇山峻岭,跨险涉涧,在莽莽的密林深处,或到偏僻的黎苗族山寨去砍伐,可见大伯他们制作竹壶的工作何等艰辛。
在那艰苦的岁月里,竹壶的作用功不可没。有一年,大伯他们披星戴月到会山镇琼安胶园去捡橡胶籽育苗。捡橡胶籽是一项纪律性责任性很强的露天野宿作业。那时适逢我国遭受自然灾害,粮食歉收,工人们每天只有二两米,在远离乡镇的大山沟橡胶林里,守株待兔般等待树上的橡胶籽掉下来,然后颗粒不漏的拾起来带回苗圃地。那时的一粒橡胶种子能抵一两黄金的价值,因为橡胶是国防战略物资奇缺如宝。当时拾橡胶籽任务艰巨,生活条件艰苦,他们砍来山竹,将一天的粮米填入竹筒里,用火烤熟成饭。有时饿了,还挖山薯充饥。他们就是这样坚持不懈的为发展祖国的橡胶事业孜孜不倦奋斗着。
大伯一生酷爱竹壶,他有一个相当精致的竹壶,上面雕刻着椰子树,椰子树的下面有一簇兰花,兰花的上方有只蝴蝶在飞舞。这是他最得意的杰作,至今还保留在我家最显眼的书架上。听说大伯的身影走到哪里,竹壶总是伴随他在哪里出现,不论是到山外赶集市,或是参加农产品交流会;也不论是夜里看场电影,抑或是到场部参加先代会,他都携着那个爱不释手的竹壶。在那时,附近乡镇的老百姓只要瞥见穿着工作服而手里又提着竹壶的人,都说是打山里出来的农场人。竹壶就成了农场人的代名词。
那时的农场里,提着竹壶的不乏其人,可竹壶里装茶水,唯我大伯最钟情。他喜欢喝茶,竹壶泡茶是他一大嗜好。提起竹壶泡茶,他会侃侃不休,没完没了。他经常从山里摘来叫不出名字的大叶茶,泡上一竹壶,闲庭遛步时喝,劳动时渴了,举起竹壶,仰起脖子,咕咕噜噜地喝上一口,既解渴又清心去火,那怡然得意的样子,真让人难忘。竹壶是大伯的命根子,我们全家人都晓得,连远房亲戚都不例外。谁要是不善待竹壶,污辱贬低竹壶,大伯一定会不高兴。有一次大伯搬家时,我用小蜡笔在大伯的竹壶上乱涂一通,竹壶变得面目全非,大伯见了,气得瞪圆斗鸡似的眼珠子,竖起胡须冲我大吼:“孬龟孙子!”我从没有见过大伯发这么大的脾气,吓得我直往母亲裤腿后躲。经历那次后,我再也不敢“善待”竹壶了。
今天,提着竹壶的人已聊聊无几,似乎已经不见踪影了。竹壶随着时光的飞逝已风光不再。时隔了这么多年,当我的思绪从遥远遐想中蓦然回到现实中时,我才在父亲的叙述中知道大伯为什么一直独身而未娶妻室,还知道大伯由于工作的忙乎,而耽搁与谈了两年恋爱的女朋友的一次次会面,后来被女朋友无情的抛弃,更知道大伯在竹壶上倾心刻下的图案隐含的情愫与丝丝的思念。竹壶是农垦人发展农垦事业的缩影,是一部艰苦奋斗从无到有的一部发展史书。如今,每当我抚摸着那竹壶,我都坚信我大伯那一辈的农场人,只要提起竹壶的往事,一定会想到制作竹壶的他来。
版权所有©琼海市人民政府网 主办单位:琼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技术支持:琼海市政务信息管理中心 开发维护: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62832261 政府咨询投诉电话:0898-12345 联系邮箱:qhszfxx@163.com
琼公网安备 4690020200003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90020004 琼ICP备20210005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