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霍姆林斯基心语

发布日期:2020-08-24 来源: 分享到:
微信
X
【字体:  

□ 蔡小平


我喜欢苏霍姆林斯基,因为当他的学生充满了幸福和快乐;我敬仰苏霍姆林斯基,因为他一生主张和实践培养大写的人;我热爱苏霍姆林斯基,因为他的教育思想蕴含深刻的教育学真谛,依然是今天我们教育学的良方。每当看见孩子背着沉重的书包,带着满脸的倦容在“两点一线”机械来回的时候,每当看见孩子由于睡眠不足而精神恍惚的时候,每当看见孩子面对一点小小的家务产生出来的厌恶情绪和束手无策的时候,莫名的心酸和恐惧便涌上心头。这时,我便走进苏霍姆林斯基的世界,读他的著作,听他的诊断,与他对话。

一个人若没有信仰,就是一个懦夫,一个毫无价值的人。(《给儿子的信》)

信仰是什么?信仰是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并用以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和前进的动力。信仰是一个人的主心骨和精神灵魂。一个人若没有信仰,就如同行尸走肉。一个民族如果充满行尸走肉,还能生存下去吗?更不要说发达幸福了。习总书记说得好:“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信仰不会与生俱来,只有日积月累的教育,才能逐步积淀形成。所以,在孩子的起跑线上,绝不能没有信仰之光的指引。

我们的教育学经常忘记,学生学习期间的大半时间首先还是个孩子。(《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孩子有孩子的天性。如果学校把读书当成唯一,便会扼杀孩子的天性,结果培养出来的只能是没有思想,不知痛痒的工具。开发每个人的天赋和才能,使他享受到为社会、为人民的幸福进行饶有趣味的、智力的创造性被充分发挥了的劳动的幸福,这才是学校真正的任务。

培养真正有教养的人,使在校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公民,这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我们要教育他们成为有思想的劳动者,教育他们成为知识的索取者,而不是现成知识的享用者。(《今日的小学生》)

公民往往只是一个名词,只知道享用权利而忘记了应承担的义务,因为我们缺少公民意识。这也是教育学的缺失。考试考不出教养,更考不出公民。只有把学生的理想、目标、兴趣、思想、才能、禀赋作为一个整体来培养,才可能成为名副其实。

那种在任何事情上都不显示个性,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谁都不惊扰,既不让人操心,也不惹人不愉快的孩子,是最棘手的孩子。(《帕夫雷什中学》)

往往我们认为这是最好的孩子,因为他听话。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常常选择放任而不是引导和激发。今天不为他操心,既毁了他自己,日后必定成为社会的包袱。

应当看到学生是人,而不是务必掌握呀、掌握呀、再掌握的知识仓库。只有当知识来源于人的内部精神力量与他所认识的世界的结合时,知识才会成为财富。(《论智育》)

这好像是针对我们目前的教育现状而说的。我们似乎把掌握呀、掌握呀直接等同于财富,而忽略了全面发展的人。还是苏氏说得好:“教育工作的实践使我们深信,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是不同的,而要培养一代新人(共产主义社会的建设者)的任务,首先要开发每个学生的这种差异性、独立性和创造的个性。实现这一任务,就意味着把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引上这样一条路,在这条路上,他们的智力和能力,技能和创造性都能够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注:瓦·阿·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琼海市人民政府网 主办单位:琼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技术支持:琼海市政务信息管理中心 开发维护: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62832261 政府咨询投诉电话:0898-12345  联系邮箱:qhszfxx@163.com

琼公网安备 4690020200003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90020004 琼ICP备20210005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