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一鸣
编者按:
近日,著名纪实摄影家、摄影评论家、作家、中国日报社高级记者黄一鸣又一重要作品《见证者·红色娘子军》画册,由中国视觉艺术出版社出版,向全国公开发行。
红色娘子军已成为一个时代的烙印,是琼海人共同的精神财富,更是海南自贸港建设的精神辐射源之一。本报特别推荐此文,敬请读者关注。
“红色娘子军的故事伴我成长”
2020年是海南岛解放70周年。
海南岛是个有故事的地方,红色娘子军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我生长于斯,位于陵水县陵城镇的“南霸天”大宅院离我家只有几步之遥。一座四合院式的砖瓦房,地上铺着红砖,走起路来嘀嘀嗒嗒响。小时候,我常到那里去捡果子、打麻雀、抓金龟子,四周的椰子树、芒果树、海棠树、凤凰树、相思树在夏日的晚风中沙沙作响。
当地儿童耳濡目染红色娘子军的故事,我们理所当然在这个宅院里玩起了打仗的游戏。院门前一条长长的石板路,从现实蜿蜒到荧屏上——女战士们扛着枪,挂着干粮袋,踏过陈旧的石板。我曾经不敢靠近那些瓦房,生怕死了的“南霸天”还在屋子里作怪。那是一段神秘而快乐的时光。
稍微长大以后,我随父母住进了黎族人聚居的村落,无数次在小球场观看《红色娘子军》的电影,包括故事片和革命样板戏。红色娘子军的旁白和音乐时刻萦绕在耳畔,贯穿我整个成长过程。那棵据说是“洪常青”牺牲的大榕树,是我参加工作以后常常驾车路过的地方,无论是尘土飞扬的烈日下,还是大雨滂沱的台风天,我都不忘瞅上一眼,似乎还能看到“洪常青”牺牲前的身影。当我翻越盘山公路的“分界岭”(陵水县和万宁县分界山脉的统称),红色娘子军的女战士们仿佛陪伴在身旁,她们还在椰子树下、槟榔林边小憩嬉戏,黎村苗寨里的袅袅炊烟还传颂着她们的消息。
一群英勇的女战士
1931年5月1日,乐会县第四区革命根据地——如今是海南省琼海市万泉河畔一个椰林环抱的小山村里,“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女子特务连”召开了成立大会。100多位穷苦的海南农村女孩子,为反抗封建压迫和争取男女平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勇敢地拿起了枪。她们在中共琼崖特委领导下,出色地完成了保卫领导机关、宣传发动群众等任务,并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在伏击沙帽岭、火攻文市炮楼、拔除阳江据点及马鞍岭阻击战斗中,她们不怕牺牲、英勇杀敌,为琼崖革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但不幸的是,在当时敌强我弱的海南岛上,这支娘子军部队遭到国民党的围剿,喋血马鞍岭。战斗中,二班的10名姐妹留下断后,直至弹尽粮绝,全部牺牲。1933年春,海南红军主力作战失利,局势艰难,娘子军被迫解散,散落于民间。女子军特务连这支特殊部队仅仅存在了不到500天,却参加了50多场战斗,声名威震琼崖。
1961年,谢晋执导的电影《红色娘子军》中,连长吴琼花的原型便是现实中红军女连长庞琼花。她1911年出生于海南琼海阳江镇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4岁被家里定下包办婚姻。随着土地革命的到来,庞琼花接受了党的教育,尽管家中数次强迫她结婚,但她抵死不从,坚持为革命而奋斗。
庞琼花1930年参加红军后,在战斗中表现出色,得到红军领导的高度重视。随着红军中妇女队伍的不断扩大,上级成立了赤色女子军,庞琼花担任连长。成立之初的赤色女子军只有一个排的人数,但在庞琼花的领导下,人数逐渐增多,最后满编了3个排,大约有100多名妇女冲破家庭束缚,参加了赤色女子军。随后,赤色女子军被改编为红军第二独立师三团女子军特务连,庞琼花继续担任连长,并在战斗中屡立战功。
女子军特务连被迫解散后,庞琼花返回家乡,被追击而来的国民党反动派军队抓捕,在狱中受尽酷刑,但仍然坚贞不屈。直到第二次国共合作后,庞琼花才被解救出来。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她的家乡沦陷了。日军要求庞琼花身为知识分子的丈夫出任维持会会长,其在拒绝后被日军残忍杀害。后来,日军又盯上了庞琼花,但庞琼花愤然反抗,并一直躲在深山中。但最终还是被日军发现并杀害,牺牲时年仅31岁。
曾任女子军特务连第二任连长的冯增敏在出狱后,继续加入革命队伍,并于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冯增敏任乐会三区(现属琼海市)中和乡妇女委员、主任等职。海南岛解放后,任朝阳、博鳌人民公社副社长,琼海县妇联会主任等职。冯增敏不怕工作艰苦,深入联系群众,保持了红色娘子军的本色。1960年,冯增敏参加全国民兵大会,在北京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并赠给她一支半自动步枪和100发子弹。
最具传奇色彩的是王运梅老人,她是电影《红色娘子军》里那个背着孩子行军打仗,穿梭于椰风蕉林里的红色娘子军战士的原型。1910年,王运梅出生在阳江镇(现属琼海市)一户贫苦的农民家庭。父亲是共产党的地下交通员,哥哥是共产党地下工作者,叔叔和舅父都是红军战士。王运梅从小就受到父兄辈的影响,积极参加各种革命运动。除了在家干农活,王运梅年轻时参加过儿童团、妇协会、赤色女子军,还与村里的兄弟姐妹一起扛过红缨枪。1931年5月1日,王运梅参加了红色娘子军。1932年秋季,马鞍岭阻击战后,怀有身孕的王运梅在行军途中突然分娩,生下一名男孩。不幸的是,婴儿在3个月后夭折。
2000年5月1日,琼海红色娘子军纪念园正式对外开放,王运梅搬进了红色娘子军纪念园,成为这座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一名志愿者。王运梅102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创下中国共产党史上年纪最大的新党员记录。她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的今天,我们就没饭吃,没衣服穿,共产党的恩情比天大、比山高、比海深,我永远跟党走,直到最后一口气。”2013年9月14日,王运梅在老家琼海市阳江镇去世,享年103岁。
2019年8月,我再次回访王运梅的老家阳江镇岭下村委会新贡村,政府为老人修建的房屋依然完好无损,老人的部分遗物还在,她的遗像安静地摆放在煤气炉的旁边。她永远长眠在这块热爱的土地上。
卢业香1914年出生于琼海市中原镇仙村,1931年参加红色娘子军,在“中国工农红军琼崖第二独立师第三团女子特务连”旗帜下庄严宣誓。她曾任红色娘子军连二排二班班长,海南岛解放后,卢业香当上了村里的妇女主任,是村民公认的热心肠。
2000年和2004年,我曾采访拍摄卢业香。那时候,老人家乐观、健谈,常常比手画脚地讲述杀敌故事,表达对新中国美好生活的感激。当被问及为什么参加娘子军时,卢业香说:“为了妇女解放,为了不受欺侮!”
2014年,最后一名红色娘子军战士卢业香在琼海市中原镇仙村村委会排田村的家中去世,享年100岁。
红色娘子军精神长青不衰
在我当记者许多年以后,见到了红色娘子军连吴琼花原型的姐妹们:王运梅、卢业香、陈振梅、王先梅、欧花、潘先英等,她们进入了我的镜头,我用摄影讲述她们的故事。
其实,在海南琼崖纵队的队伍里,还有许多红色娘子军这样的海南妇女,同样参加了红军的组织。她们参军打仗、救护伤员、烧菜做饭样样冲在前线。有许多女战士在战争期间被捕后受尽了国民党、日本侵略军的折磨,她们宁死不屈,有些牺牲后也没有留下姓名。活下来的人,即使是海南解放后,也没有要求组织照顾,过着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参与到海南的开发建设之中,她们是真正的“红色娘子军”。
林爱兰,1925年出生在海南岛临高县南宝镇松梅村一个中医家庭。1939年2月,日本入侵海南岛后,年仅15岁的林爱兰加入抗日游击独立队,成了一名“红色娘子军”。最初她只是琼崖游击队的医护人员。没多久,林爱兰就成为荷枪实弹、冲锋陷阵的琼崖游击队女战士。18岁时,在一次行动归途中,林爱兰不幸被日军俘虏,后来被强迫沦为“慰安妇”,惨遭蹂躏长达半年。因为那段难以启齿的烙印,林爱兰终身未嫁。
2005年,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林爱兰收到政府为她颁发的抗战纪念奖章。2015年8月,笔者一行再次拜访林爱兰老人,她所在的养老院环境舒适,阳光充足。她为我们展示了抗战纪念奖章,言谈中非常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荣誉。没有想到,这是我们最后一次与老人家的会面。2015年12月,林爱兰走完了她传奇的一生。
居住在海口市演丰镇星辉村的刘金梅老人曾是琼崖纵队的一名女战士,负责后勤伙食及救治伤员等。曾为琼崖纵队战士是刘金梅老人一段难得的回忆,她为我们讲述了许多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艰苦作战的故事,以及日本侵略军和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共产党员和琼崖纵队战士的惨烈场景,讲到情绪激动处,常常会啜泣哽咽。
刘金梅的丈夫1953年因病去世后,她便自己带着儿子生活。 海南岛解放后,刘金梅的儿子没能帮老人登记曾是琼崖纵队的一员,所以她一直没有领到相关补贴,这是老人十分遗憾的一件事情。但每次谈起,老人总是乐呵呵地一笑而过。如今,刘金梅老人已经103岁高龄了,但身体仍然十分硬朗,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自己养鸡、做饭、洗衣服、清扫院子,每天的生活十分充实。老人家喜欢聊天,但只会说本地的海南话。有时候,来访的客人多,虽然热闹,但老人最苦恼的就是听不懂他们说的话,只能干着急。
红色娘子军已成为一个时代的烙印,一种积极的精神和正能量的象征。她们在战场上存在的历史虽然短暂,但为后人留下的精神财富却长青不衰。记住这段历史、记住她们的形像,传承她们的精神,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文图来源:《见证者·红色娘子军》黄一鸣 著
卢业香(1914.08.18-2014.04.19),海南省琼海市中原镇仙村人。1931年参加红色娘子军,曾任红色娘子军二连二排二班长,参加过“伏击沙帽岭”“攻打文市炮楼”等一系列战斗。2014年4月19日上午8时40分,海南最后一位红色娘子军战士卢业香在琼海市中原镇的仙村村委会排田村家中去世,享年100岁。
版权所有©琼海市人民政府网 主办单位:琼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技术支持:琼海市政务信息管理中心 开发维护: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62832261 政府咨询投诉电话:0898-12345 联系邮箱:qhszfxx@163.com
琼公网安备 4690020200003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90020004 琼ICP备20210005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