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树宾
午后从琼海市区出发,不一会便到了塔洋古镇。
昨天的一场透雨,将街道和路面冲洗得分外干净,穿过绿荫掩映的街道,我随采风团来到开馆不久的塔洋琼剧文化展馆。
展馆的建筑古色古香且体现了南国风情,门口的匾额、楹联和琼剧脸谱诠释着鲜明的展馆特色,大家纷纷在此留影。馆内,收集了许多塔洋名伶传记、道具、古剧本等颇具收藏价值的琼剧藏品。展馆不仅成为塔洋镇交流和展示琼剧文化的平台,更是传承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走出展馆,我们来到门口舞台前的小广场。
看琼剧、品美食是塔洋镇政府推出的系列旅游产品之一。
用木板铺就的舞台上,陈华琼剧学园的演员们轮番登场,为旅客们献上一个又一个琼剧唱段,赢得台下观众一阵阵喝彩和掌声。演员中有不少十来岁的小演员。不过你可别小瞧了这些孩子,他们可是登过大舞台、见过大世面的,少儿琼剧已经连续两年登上了海南琼剧春晚舞台,更重要的是一些演员还获得过让塔洋人引以为傲的大奖。陈春霞、王茜、王元诩三位全国戏曲“小梅花”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但他们的根在乡村,在塔洋,在家乡的小舞台上,他们的一招一式丝毫也不含糊,向观众们展示着自己对琼剧的热爱和学习的成果。尤其是小演员们在舞台上所展现的超出他们年龄的那份沉着和老练,更是让人忍不住为他们竖起大拇指。
因为听不懂海南话,也许一些旅客并不能尽解其意,但艺术的魅力往往能突破语言的壁垒。铿锵悠扬的琼剧旋律,精湛传神的舞台技艺,让人们对琼音琼韵产生了一种无法抗拒的亲切感。这时,能不能听懂似乎已经不重要了。这大概正是一些地方戏曲能够突破地域樊篱的原因吧?
琼剧俗称“海南戏”,是海南本土传播最广、最受欢迎的地方剧种。2008年,琼剧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素有“琼剧之乡”的塔洋镇,琼剧文化底蕴深厚,人才辈出。从琼剧宗师郑长和、琼剧表演大师陈华到琼剧表演艺术家李桂琴、符传杰,塔洋籍的琼剧名人达26位之多。陈华琼剧学园的创办,琼剧文化展馆的建成,对于弘扬和传承琼剧文化、推动塔洋文化事业的发展无疑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
小广场的树荫下,摆放着二十来张或圆或方的茶桌,人们围桌而坐。一边饶有兴致地欣赏琼剧,一边津津有味地喝着热气腾腾的红茶或咖啡,品尝着丰富多彩的塔洋小吃。
塔洋小吃的种类很多,有粑炒、煎糯米年糕、木薯椰子粿、炸饺包、炸面包段、红白石榴等,每一种小吃都有独特的味道。
粑炒,其实就是炒粉。海南有名气的炒粉不少,如抱罗粉、后安粉、陵水酸粉、临高粉等,但许多琼海人却钟情于塔洋的粑炒,其他市县的人也常常慕名而来。与其它炒粉相同,其原料都是大米制作的河粉,塔洋人称之为“白粑”。虽说都是河粉,但水土不同,制作方法不同,便有了各自的味道。听说塔洋粑炒的秘诀之一在于其独特的勾芡汁,其所用原料极为丰富,除淀粉以外,有虾米、鱿鱼丝、猪粉肠、猪腰片、胡萝卜、瘦肉、青菜、香葱等,听着这些原料的名称就能勾起人的食欲。这种加入勾芡的炒粉当地人称之为湿粑炒。湿粑炒除了勾芡,火候的掌握也至关重要。其精髓说来简单,无非是“急火快炒”四个字,但这尤其考验厨师的功力。走进厨房,只见厨师一手拿筷子,一手操锅铲,左右开弓,忙而不乱……不难想象,没有一番历练,难以达到如此出神入化的境界。除此之外,塔洋粑炒还有其它一些吃法,其烹煮方法不同,味道亦各有千秋。
另外,塔洋炸饺包油而不腻,炸面包段酥脆可口,木薯椰子粿绵糯香甜,令人赞不绝口。
不知不觉间,我们在塔洋已经停留三个小时了,听琼剧、品小吃,这个既饱眼福又饱口福的颇具特色的套餐让作家们流连忘返。
我真有些懊悔,在海南生活了四十多年,居然才是第一次来塔洋镇。我想,有机会时一定带家人一起来塔洋。
版权所有©琼海市人民政府网 主办单位:琼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技术支持:琼海市政务信息管理中心 开发维护: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62832261 政府咨询投诉电话:0898-12345 联系邮箱:qhszfxx@163.com
琼公网安备 4690020200003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90020004 琼ICP备20210005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