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 华
珍袋,内地人叫煎堆。珍袋在中国糕点谱上,应该是挂得上号的知名食品,已有悠久的历史。
我自幼爱吃珍袋,在我的日常生活里,吃珍袋总与吃早餐吃午茶连在一起,或者说,珍袋就是糕点的代名词。年复一年,珍袋那酥脆的香味在我的记忆里挥之不去。
冬日的一个星期天,我带着妻儿驱车到塔洋镇去找好友春哥吃茶。是时,老市茶店橱柜里摆着一个篮球般的大珍袋,格外引人注目。春哥给我讲了大珍袋的故事。
相传,塔洋镇联丰村有一孙姓佃户遇上大旱之年田地失收,地主迫债,离家出走,流浪琼东县城。有一天,茶店老板收留他,就让他在店里做帮手。穷苦人家,手脚勤快、能耐劳苦,每天凌晨两三点老板还没起床,他已在加工坊磨料打料,感动了老板,老板让他打下手学手艺,老板忙不过来时,就叫他主理做大珍袋。老板慧眼赏识,有一天找他长谈,说岁数大事不由心,鼓励他在镇上开大珍袋店传承手艺并愿意资助一笔开店资金。他得到老板的鼓励和资助,在镇上开了芳芳珍袋店。他做的大珍袋香脆好吃,每天珍袋店门庭若市。抗日战争时期,琼东县城塔洋镇墟遭受日寇飞机轰炸,许多民房被炸坍塌,芳芳珍袋店在轰炸中幸免。于是,芳芳珍袋店开门赈民,市民进店避难,免费吃珍袋和茶水。芳芳珍袋店在危难时刻济民,市民对他肃然起敬。后来,人们纷纷到塔洋吃大珍袋,以特有的方式表达对塔洋芳芳大珍袋店的回报。
春哥告诉我,做大珍袋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做大珍袋的师傅首先人品要好。人品是金果。心里没存小九九杂念,有社会担当的才能做出大大圆圆的大珍袋。琼海民间俗话说,大珍袋验人心,勤劳出金果。跟师学艺三五年,要经历艰辛的磨炼才能做出大珍袋,但没有几个人能够坚持到最后。
我想,也许是这个原因吧,在琼海农村,勤劳的群众对大珍袋的热爱,庆典、宴会、祝寿、结婚等都喜欢选用大珍袋,这习俗一直沿袭到现在。
春哥说,走,我们到孙姓佃户的曾孙家,或许能参观他的曾孙做大珍袋呢。
我们穿过古色古香的古邑长廊尽头,来到孙姓佃户的曾孙家,他的曾孙永琼正在忙碌着和米粉备料。永琼看到我们进来,连忙停下活热情地招呼我们。永琼告诉我们,临近春节是琼海喜宴旺季,大珍袋的订单多,忙不过来。做大珍袋很讲究,熟糯米粉和生糯米粉的比例要根据不同质糯米粉而定,全凭经验;糯米粉和得不软不硬,像牛筋似的,两胳膊若没有一把子力气,怎行?
油炸大珍袋控油温度特别关键,油温度高了,炸的大珍袋过火会变形;油温低了,大珍袋炸起大。炸大珍袋的师傅一般都要经过三五年的跟师学习,不然,很难掌握精准的制作技艺。
塔洋大珍袋真是一绝。篮球般大的圆圆的塔洋大珍袋,即使放上一二天时间,吃在嘴里大珍袋还是酥脆的,一口咬劲儿,多少有些韧性耐嚼。在塔洋墟老市茶店,吃“哥碧黑”配大珍袋,真是再好不过的下午茶。现今,也有人用糯米粉和地瓜粉混合做大珍袋,把大珍袋的韧性给消减了,静放两个小时就已经不够酥脆了,上桌之后,当众人用手一掰,就瘪了,窘得下不了台。
我们在老市茶店点了个大珍袋,每人喝了杯“哥碧黑”。举目窗外,旧时的青石板路已被平平整整的水泥板路所取代。变了,变了,一切都变了,古邑换了新颜。唯独不变的是那又大又圆又香的酥脆大珍袋。咬上一口大珍袋,仿佛会香透到你的骨子里去。那是儿时的乡愁啊!
版权所有©琼海市人民政府网 主办单位:琼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技术支持:琼海市政务信息管理中心 开发维护: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62832261 政府咨询投诉电话:0898-12345 联系邮箱:qhszfxx@163.com
琼公网安备 4690020200003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90020004 琼ICP备20210005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