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路生
孩童的时候就听过王绍经的故事。在我的童年印象中,这位绍经公是花“叻纸”的。“叻纸”就是新加坡币,大概是10年前吧,民间兑换叻纸与人民币的比价是1:8,如今是什么样的比价,我不知道,我只知道绍经公有钱。有南洋华侨回来说,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南洋,说起“王绍经”这个名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福建有个陈嘉庚,海南有个王绍经”便成为华侨的谈资。
王绍经是琼海市温泉石角村人,1884年,24岁的王绍经怀揣几块光洋和一瓶辣椒酱,随乡人一起出洋谋生。刚开始靠卖山芭里的蒌叶起家,渐渐的积累了些资金,后来购买地产和橡胶园,遂成为了一名富商。这当中他经历了怎样的艰辛与困苦我不知道,但就觉得他一定是吃尽千般苦,经历了万般难,才修炼成为富商的。很快的,绍经公在新加坡一条老街拥有20多家新旧店铺,他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为“绍经街”,另一条“桂兰街”除几间广东人开的店铺不肯卖给他外,其余店铺全部被他买下经营,直至今天仍然繁华热闹。
发达后的绍经公在新加坡海南同乡中带头兴办教育,做慈善,并委派大儿先树回家兴建王氏古宅。古宅占地5亩,共有大小30个房间,四周建有围墙,气势森然。绍经公还汇款给儿子,在海口建起“东亚旅馆”。如今的海口中山街也按当年模样,复制和修建起一间“东亚旅馆”,涂抹的外墙全是新的,却失去了历史文物的味道。绍经公还捐建家乡“绍经水泥桥”和乐会中学“王绍经图书馆”。可惜的是图书馆在1973年9月的大台风中被毁了一半,后来虽修修补补,但前几年却不知出于何种原因,全都不见了。华侨捐建的遗产遗物,是后辈子孙回望祖辈出洋历史的实物佐料,意义非常重大,丢失令人深感遗憾。
绍经公古宅门前挂着被清政府诰封的“资政第”牌匾,经风历雨近百年,一眼望上去,颇有穿越之感。清朝末期,由于交通不便,邮政落后,绍经公便在嘉积创办了“侨批局”,也叫“银庄”,专为华侨寄钱回乡开展侨批解送业务。“侨批”是有文化内涵的,就是一个信封皮,正面写上收信人的地址、姓名,以及寄批人的落款,信封背页或正面空白处,可写些问候吉语,最后写明寄的批银是多少元等。侨批局派送员据此信封登门,向收批人报喜。20年前,我收藏了些许侨批,最大的惊喜不是上面写的银票数字,而是那些温润可人的字体笔迹。以前的人皆写毛笔书,侨批上的字体龙飞凤舞,看了令人心情大悦。民间高手的书法造诣,这时候便在侨批上呈现了出来。他们不经意的书写纯粹得自由和率性,但往往在这份率性中,成就了书法家的根本。当今的书法界,鱼目混珠者多如牛毛,他们的所谓“作品”,与侨批上那些随性而作的书法一比,便现出了面目可憎的原形。绍经公的侨批局开张后,服务千家万户,既安全又周到,声誉日隆。后来的琼海县邮政局,就是在侨批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首任局长就是温泉石角村的王先淮。
在石角村,流传着绍经公的许多故事。日本侵略南洋时,绍经公目睹日寇对我同胞屠杀的罪行,义愤填膺,暗中资助与支持马来西亚共产党的秘密活动。在日寇架大刀于自己肩头的万般无奈中,绍经公被迫卖了四间店铺。此后,他对日寇更加恨之入骨。中国抗战爆发后,绍经公卖了上百万元抗战公债票,支持祖国抗战。陈嘉庚号召华侨回国抗战,绍经公又捐了一批抗战物资(包括医疗器械和汽车),以实际行动支持抗日救亡运动,为广大华侨树立了爱国的榜样。
这天下午,我在石角村采访,并与绍经公侄亲王裕书沟通。他非常热情,说,要多宣传绍经公。他告诉我,绍经公育有五子,长先树、次先楠、三先栋、四先柏、五先德,皆成才而闻名于世,子孙满堂,且多为学有专长。其中,王先德荣膺新加坡总统颁赐公共服务奖章BBM勋衔。曾孙王春桐博士是驰名国际的物理学家。
有一批学生走了过来,男的阳刚帅气,女的温柔如小鸟,个个充满了青春的朝气。他们摸着围墙,似乎在感受着一段历史的温度。他们在门前或古宅里拍了些许照片,然后围着我,问这又问那,挺开朗挺活泼的样子。我倒是成了临时的导游。我问:你们知道绍经公的故事吗?他们皆摇摇头。只有墙上长出的一棵小草,如花一样绽放着绿茸茸的希望。
版权所有©琼海市人民政府网 主办单位:琼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技术支持:琼海市政务信息管理中心 开发维护: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62832261 政府咨询投诉电话:0898-12345 联系邮箱:qhszfxx@163.com
琼公网安备 4690020200003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90020004 琼ICP备20210005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