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媛(新加坡)
在新加坡生活多年,我常去的地方可算是巴刹了。巴刹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菜市场。市场内人头攒动,气氛热闹非凡,故也称为小贩中心。当我们去买菜想去用餐时,更多的是想去喝一杯正宗的南洋白咖啡,在享受咖啡清香的同时,也品味着市场内人来人往的异域都市生活的小缩影。喝罢咖啡可以在附近转悠片刻,零距离地接触这个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态况。
时间一长,我在巴刹偶然认识了一位出生在新加坡的祖籍海南琼海人——冯大姐。她的名字叫冯增娥。
冯大姐在新加坡出生,今年61岁了。中等身材,爱穿米色长裙,祖籍是海南省琼海市九曲江乡山尾村(现称为琼海市博鳌镇沙美村)。她看起来很保守,言行举止端庄大方,细细观察也能察觉出她半生在异国生活的沧桑感慨。她年轻时,肆业于南侨女中,曾担任学校书记、中文秘书等职务,致力于教育事业工作,后来她和先生一起下海经商。退休后她创作的文学作品散见于新洲各报章文艺副刊,是一位热衷于业余写作的琼籍作家。
早年由于日军侵华,海南岛沦陷后,冯大姐父亲在亲人的帮助下逃难来到新加坡谋生。起初,她父亲当过锄草工人、咖啡店学徒等。后来经过一番努力奋斗,有了一些积蓄之后便开始经营面包店。上世纪60年代初,由于她父亲经营的面包店有起色,生意兴隆,就又扩大了经营范围,逐步把面包店改成咖啡店。之后,这间咖啡店有过一段生意辉煌的日子。
至上世纪70年代中期,冯大姐父亲曾自己一个人回中国海南探亲。在当时,回海南只能坐轮船,他还托运两个大木箱,里面有罐头、猪油、大米及棉衣等生活用品,路途上需要两周的时间。因为冯大姐父亲来自山尾村,最撇不下的就是乡情。那时候的山尾村相当穷困,乡下的亲人生活也非常艰苦。乡亲们仅靠种农田、出海捕鱼为生,没有其他谋生手段。山尾村比较偏僻,交通相当不方便,一旦碰到暴雨袭击,山尾村便成为“孤岛”。冯大姐父亲考虑到乡亲们的生活困难,曾出资帮助乡亲修路,还购买一些捕鱼工具送给村里的亲人,方便村人以捕捞为生。他还汇款让亲人兴建房屋及购买脚踏车和彩色电视机等。
到上世纪90年代,中新建交不久,日久情深的文化情结促进了冯大姐的回乡动力。于是冯大姐陪着她的双亲一起回海南,探望乡下的叔叔一家人。那时候,他们先搭乘飞机到香港,再从香港转机回到海南。冯大姐还清晰地记得她初次踏上回乡之路,冯大姐的叔叔租一辆出租车在海口机场迎接,当汽车驶过乡村建好的路面时,便看到四面绿油油的稻田、菜园就在自个屋前。阿叔的家在山尾下村,因为靠近海边,阿叔便在海边围成一个四方形塑料网,方便鸭子的饲养。阿叔看到冯大姐对养鸭感兴趣,便滔滔不绝地说了起来。
当冯大姐问及为什么要在海边建养鸭场,阿叔笑着说,鸭场要选择一些土壤和水资源比较好的地方,也可以选择一些果园进行养殖,这样放养的鸭子可以起到控草的作用,而鸭子的粪便可以为果树提供优质的肥料资源,改善果园里面的杂草丛生的现象,鸭子吃饱的同时也可以保证果树的健康成长。
随阿叔边走边聊,不知不觉地就到了撒饲料的场房了,他说小鸭子从放养的第4周开始就可以早晚一次进行饲料补充,这样才能让鸭子补充更多的营养。等长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可以根据放养的环境补充饲料。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靠近海边水源充足。这时阿叔指着正在撒鸭饲料的一个小伙子高兴地说,那是他家大儿子,现在也跟着他在家乡养鸭致富了。
首趟回乡之旅给冯大姐撩起根在何处的反思。特别是2018年经地方推荐和专家审核,农业农村部将海南省琼海市沙美村推介为2018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人文地理的亲切感走向心灵,也孕育着华人的文化。现在的山尾村(沙美村)已经不是以前落后的村庄,以前那些祖屋都是在海外打拼的亲人汇款回家建造的,靠着勤劳致富,家乡亲人们大多已住上了新居。乡亲们言谈间充满着自豪感,家乡变化真是太大了。冯大姐想着,等回到狮城后,一定会执笔写一篇“回乡之旅”介绍家乡的一草一木,让海外的广大琼侨读者了解家乡的巨大变化。
版权所有©琼海市人民政府网 主办单位:琼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技术支持:琼海市政务信息管理中心 开发维护: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62832261 政府咨询投诉电话:0898-12345 联系邮箱:qhszfxx@163.com
琼公网安备 4690020200003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90020004 琼ICP备20210005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