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海融媒记者 彭子娥 千里良田生机勃勃,金黄稻田长势喜人,农家土屋旧貌换新颜……行走在会山镇溪仔村,这样的场景比比皆是。
溪仔村是会山镇最偏僻的村庄。乡村振兴工作开展以来,会山镇溪仔村的“两委”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带领群众辛勤耕耘,从支部引领发挥“头雁效应”,到发展特色产业,激活单一种植“一潭死水”,再到下大力气整治环境,让乡村更有“看头”,溪仔村乡村振兴的“种子”正在破土而出,令人惊喜。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
俗话说: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在溪仔村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进程中,驻村工作队积极指导该村党支部建立健全党支部工作制度、职责,充分发挥党支部的示范引领作用。
溪仔村还严格落实政策保障。对全村72户贫困户逐一建档立卡,确保在校生无失学辍学情况,且均按时发放教育补助,做到不漏发一人,不错发一人;实现基本医疗全覆盖,报销比例全达标;认真开展劳动力务工专项行动,组织帮扶责任人配合就业部门采取点对点,一对一帮扶,实现建档立卡脱贫户每户至少有1人实现就业。此外,还组织帮扶责任人对外出务工人员奖补发放情况进行全面排查,全面落实就业奖补政策,实现外出务工人员应发应补。
大力发展“虾稻共生”特色产业
“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活,则全盘活”。溪仔村地理位置较为偏僻,经济基础薄弱,发展空间有限。溪仔村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把产业发展放在首位,依托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大力发展“虾稻共生”的特色产业。
在驻村工作队的带领下,记者走进了溪仔村“虾稻共生”产业基地,连片的水稻在阳光的照耀下,长势喜人。
“‘虾不离稻,虾稻共生’是一种新型种植模式,是运用了生物链的原理,将小龙虾投放在稻田里养殖,小龙虾以稻田中的水生生物为食,成为生态稻米质量的一线“监管员”;反之,小龙虾的排泄物为水稻提供所需的基肥。因此生产出的大米和龙虾绿色且健康。” 溪仔村加定三小组的养殖户李书宏如数家珍般地向记者介绍稻田养殖小龙虾的优势,还向记者算起了一笔经济账。
“小龙虾基地是今年6月份投建,预计明年2月份就能上市销售,目前按照市场价30元一斤,预计收入将翻倍,还是很不错的。”李书宏开心地说道。他表示,除虾稻养殖外,他们还因地制宜在稻田里养了田螺,同样可以实现一块农田多份产出,增收效益显著。
据介绍,溪仔村“虾稻养殖”基地是由返乡创业大学生、退役军人共同创业的项目。“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创业项目,打造特色产业,培养致富带头人助力乡村振兴建设。”会山镇溪仔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兼驻村第一书记谢旺霖告诉记者,前期为了扶持该项目顺利推进,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工作人员积极帮助创业者申请补贴基金,解决创业资金难题。目前,该基地还先后雇用了5户村里的贫困户在基地工作,贫困户每月能够在基地领取固定工资,进一步增加贫困户的年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环境治理全覆盖
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传统乡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方面。近年来,该村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
今年下半年以来,乡村振兴工作队联合村党支部成立了人居环境整治先锋队,将每周五定为溪仔村的“大扫除日”,并制定了卫生整治计划表,持续组织开展辖区环境卫生整治,确保全覆盖不留死角,努力营造干净整洁的卫生环境。截至目前,累计开展人居环境整治1500人次,清理转运垃圾50余吨,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
为民解忧显担当
初冬的溪仔村,早晚略有几分凉意。站在自家门前,看着正在向自家走来的驻村工作队,溪仔村加定三组低保户盘启日心里温暖而踏实。
“现在政府很好,有什么困难都可以依靠政府咧,现在生活比以前好多了,政府还资助我们盖房子,我们才有了这么好的房子住。”低保户盘启日边说边与驻村工作队的人员热情地打招呼。
据悉,驻村工作开始以来,溪仔村驻村工作队始终坚持“为民办实事”理念,为了能够听取群众最真实的声音,驻村工作队不定期为低保户送上生活用品,详细地了解对方家庭情况,并根据低保户住房安全等级为低保户修缮房屋。
为民解忧显担当。今年下半年,会山镇溪仔村五组村民向溪仔村乡村振兴工作队反映溪仔村四组、五组高压线距离村民房顶太近,存在安全隐患。得知情况后,溪仔村乡村振兴工作队、溪仔村“两委”干部第一时间前往溪仔村四组、五组勘察情况。
“经实地勘察,溪仔村四组、五组涉及14户66口人,3根高压线距离农户屋顶较近,确实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谢旺霖说,了解情况后,溪仔村乡村振兴工作队、溪仔村“两委”干部第一时间向会山镇政府汇报,镇分管领导高度重视,指示各负责单位要全力配合工作队、村“两委”干部开展工作,帮助村民解决实际困难。在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溪仔村乡村振兴工作队、溪仔村“两委”与阳江供电所多次协调和沟通后,最终将压在村民“头上”的“压力”拆除了,并采取地下铺设的方式重新安装了高压线。
“以前打雷下雨都不敢在屋里待着,现在拆除了,我们就安心了、放心了。”会山镇溪仔村五组组长坟学吉说。
此外,溪仔村在近半年的台风防御工作中,安全转移居住危(瓦)房、地质灾害点、山寮47户171人。定期对溪仔村6个自然村的集中供水进行清洗消毒和水质检测。
以文明乡风助力乡村振兴
在溪仔村,一株树龄约360年的大榕树一树成林,树长成根,根又变成树,静静地矗立在村里的戏台旁,虬根如虹,挺拔苍劲,枝繁叶茂,如同一位鹤发童颜、面容安详的百岁老人,继续坐看古村的沧桑与辉煌。
“这株大榕树在1941年,我们来到这里生活的时候就已经在这里了,日本侵略战争时期,为了保护这棵树,当时村民奋力反抗保护榕树……”榕树下,村里的苗族老人邓学清缓缓述说着这棵树的历史。大榕树不但见证了村里许多代人的成长,也见证了一段鲜为人知的革命历史故事。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这株大榕树就是等于保护这个村的文化传承。”谢旺霖告诉记者,为了保护这棵树,2016年,市农林局在大树的周围都修建了保护围栏。这些年来,溪仔村干部群众都主动定期修缮虬枝,喷药治病。
据介绍,溪仔村始终致力保护和发挥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坚持把苗族文化与乡村振兴工作相结合,努力将溪仔村打造成为会山镇的后花园。此外,还把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以文明乡风助力乡村振兴。
如今,放眼溪仔村, 绿水青山傍村,宜居美景入画,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多彩画卷正徐徐展开。站在新的历史节点,溪仔村广大党员干部将继续铆足干劲,撸起袖子加油干,狠抓“扶志扶智”工作,探索发展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充分利用村里闲置土地发展集体产业项目,充盈村集体收入。同时,坚持以文化和特色产业为中心,利用便利的交通条件,发展具有苗族文化特色的民俗等乡村旅游产业,增加农民的收入,带领农民群众向幸福地奔跑,向乡村振兴进发,让溪仔村农民群众的美好生活蓝图越绘越精彩。
会山镇溪仔村“虾稻共生”基地。 琼海融媒记者 彭子娥 摄
版权所有©琼海市人民政府网 主办单位:琼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技术支持:琼海市政务信息管理中心 开发维护: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62832261 政府咨询投诉电话:0898-12345 联系邮箱:qhszfxx@163.com
琼公网安备 4690020200003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90020004 琼ICP备20210005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