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业基
过去村人建房,有钱人买的是“港砖”“曲瓦”。“港砖”很硬实,拿“灰刀”(即切墙用的平头刀)砍它,不砍个火星四散不断开;“曲瓦”很密实,将它从屋顶上扔下来掉在地上几乎无损。小时候,我听大人这么说,不信;长大后成了一名“土工仔”(即筑墙工),我才深信不疑。
据说“港砖”产自龙塘港,“曲瓦”产自文曲溪口。以前我们村连牛车都没有,运砖运瓦走的都是水路。村子后面是塔洋溪,听说行船顺水而下不远就是龙塘港,出了万泉河再逆水行船十多公里才到文曲,比起走旱路去挑砖挑瓦轻松多了。工作后,我曾在万泉呆了一年,文曲于我并不陌生;而龙塘港,一直到我退休之前,仍未涉足。
前几年,我搬进教卫小区生活。听说这里离龙塘港不远,我便萌发了去找龙塘港的念头。一天下午,经人指点,我骑着单车从排岭出发,走不偏路,过污水处理厂,下一段坡路便是一村口。村口建有牌坊,钢筋水泥灌注的,牌坊横梁上书“龙池村”三个醒目的红字,琉璃瓦顶端安装双龙戏珠的琉璃塑品,左右的柱子上镶着一副对联,曰:龙吐明珠镶琼池,池喷甘泉哺蛟龙。对联将“龙池”镶嵌在头尾,给人一种不同的气魄,体现了龙池人居“龙池”的自豪感。
穿过这个自然村,是一个岔口,路牌左指田头村委会,右指龙池村委会。我朝右走,不久就到了龙池村委会。村委会的广场好宽阔,场上有球场,有健身场,有水泥椅,有宣传栏,有老树。老人悠悠地在脚踏板上荡着,小孩嘻嘻地在树底下玩耍着。路旁有茶店,村中有教堂。村里老屋新楼掺杂,一看就知道这个村子有一定的历史。问路,都说直直往前走就到。
往前走是一座山岭,两旁树高林密,荫蔽了整个岭峰。下岭时我看见道旁右侧有一座庙,进去一看是“水尾圣娘庙”,庙宇是重修的。龙塘港连着万泉河,顺水走不远就是博鳌港。过去龙池人出海捕鱼或漂洋过海下南洋肯定不少,故有此庙。
走出庙宇,再下一段坡路,便看到道旁左侧有一座废弃的砖灶。砖灶灭火已有年头了,灶里灶外都长满了青草,唯有灶口黑咕隆咚地张开着。自从环保被重视后,我市各地的砖灶早已拆除,这是我看到的唯一不被拆除的旧砖灶。砖灶附近有一大块平整不长草的土地,一看就知道是砖坯场;砖灶旁边那小块平地肯定是“熟砖”的堆放地。我想,如果把这里整修一下,把旧砖灶当做先人遗产保留着,也可让人体味一种乡愁。有砖灶,龙塘港就该到了。可是当我走下溪边时,却没有找出一点点港口的痕迹,只好往岭上来继续找。
下岭后,车子在一条防洪堤坝上走。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海南有这么长的溪河防洪堤,大约有七八百米长。今人在堤坝面上铺设四五米宽的水泥路,坝底宽大约有七八米,坝高在五六米开外。防洪堤外靠近塔洋溪出万泉河口,堤内是龙池洋和龙池村,一条大沟水自上急急而下,从这个堤坝的中间穿过,注入塔洋溪。人们在它经过的地方建起了一座拦水闸,安装了两道水泥闸门。平时开闸排水,发洪水时关闸防洪。据说它建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虽是土坝,但至今仍然稳固如山,发挥着防洪的作用。在堤坝上行走,有溪水与我作伴,有田野村庄与我相随,那就是一种爽歪歪的感觉。
走过防洪堤坝,便是棉寨村委会地界。这时我心想,完了,这下肯定找不到龙塘港了。
当我准备启程回家时,看到路上有阿公阿婆两人在努力地摆弄着两袋稻谷,想将之搬上手推车。我赶忙停好车,帮他们将稻谷搬上车。他们连声道谢。我问:“阿公,您知道龙塘港在哪吗?”阿公说:“你说的是龙池港吧?它就在这个溪坎下面。”我说:“不是龙池港,是龙塘港。”阿婆抢着说:“在我们这里,龙池就是龙塘,龙塘就是龙池。”“哦!照这么说,龙池村就是龙塘村啰。”“是的,我们村叫做龙池港村,也叫龙塘港村。”“那你们村路标上咋写的是棉寨七队呢?”阿公说:“过去我们村归龙池村委会管,后划拨棉寨村委会管了。”我叹了一口气,一字之差,竟让我找得好苦。
按老人指点的小路,我从龙池港村前面的土地公庙处下溪。走下一段斜斜的溪坎路,便是他们所说的龙池港码头旧址。时值大水期,只见塔洋溪水从上游滚滚而下,在此与万泉河的急流十分和谐地结合在一起,不起浪波,不成旋涡,悄无声息的就整成泱泱绰绰淼淼的一个水面,极宏大,极壮观,极气魄。水面上有大小两座沙洲岛,岛上野生植物郁郁青青,水鸟在灌木丛中钻出钻入,且有不少白色鸥鹭在浅滩上悠闲地觅食。这里河叉交错,滩涂浅绿,是少见的溪滩河滩相粘连的一块湿地,与溪坎上挺拔的椰树、俊秀的槟榔树和淡绿的苦楝树相映成辉,各具风采。这是我见过最大最美的溪河合口,也是我见过的最大最美的滨溪滨河湿地。至此,我才想起“池”和“塘”两字,古时它们在使用上是有区别的:“池”是指有积水的沼泽地,“塘”是指堤岸。由于筑堤岸的地方就会形成积水,所以后来“塘”就引申出存水之地的意思;渐渐地,两者并用,才有“池塘”这一同义合成词。想到这,我终于明白“龙池”这一地名所包含的意义:“龙”指的是塔洋溪、龙池沟和万泉河这三条大小不一的水龙。可以想像,逢大水期,这三龙交汇那是何等壮观,何等雄奇;到了枯水期,这里便出现好多沼泽湿地。我猜想,这里早先的人命名其为“龙塘”,其实叫做“龙池”更符合此地地貌的特征。
现在,我的脚下就是龙池港码头旧址,旁边有两三艘塑料打鱼船停靠在水边,船上有网有捞,好像刚刚打鱼归来。虽然过去的景象不再有,但可以肯定的是,这里曾经热闹过。虽说历史不曾给我们留下一丝痕迹,但我站在此地似乎能听到港口那人声喧闹的声音,似乎能看到港湾船只来往如梭的景象。走上龙池港,我找到“龙港李氏宗祠”。祠堂前面是一个偌大的广场,广场中央有一棵上百年的“胡卡树”(即橄榄仁树)。我本以为这应该算是有点“古”味的了,但转身一看,路边那一口井似乎更具古韵:井面后壁上镶嵌一块青石板碑记,“龙泉井”显赫地刻在这个碑记的上方。石碑两旁有联,曰:龙涌灵泉润人杰,港汇圣水泽民安。从斑驳的碑记文字中,我们可以感悟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当地人告诉我,这口井因原来的位置经常被水淹,几十年前才移到现在这个位置的。有古韵而非古迹也。我轻轻地叹了一口气。
一个乡村最具乡愁的不外是宗祠、庙宇和古树、古井。龙池港的庙宇、宗祠、古树及水井,都表达了龙池人的一种浓厚的乡愁。站在龙池港的溪坎上往南看,可以看得见万泉河对岸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的楼房。据说,龙池港村已属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疗养区的规划地。我相信,龙池港在不远的将来将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眼前。
版权所有©琼海市人民政府网 主办单位:琼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技术支持:琼海市政务信息管理中心 开发维护: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62832261 政府咨询投诉电话:0898-12345 联系邮箱:qhszfxx@163.com
琼公网安备 4690020200003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90020004 琼ICP备20210005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