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粪臭稻香”应成为一句成语

发布日期:2022-06-30 21:44 来源: 分享到:
微信
X
【字体:  

♦ 曾繁亚


成语,言简意赅,在语言文字交流中往往一句四字的成语胜似千言万语。

“谈到成语的来源,人们总会先想到成语的出处。其实在成语里边占比重较大的,还是那些现在已经找不到真正原始出处的成语,这类成语,绝大部分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成语和成语的使用》隋树森)放眼当下,语言生态随新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新词新语不断涌现,所以,我认为成语也应发展,比如我们平常说的“粪臭稻香”,跟我们日常所说的“鸡屎臭鸡肉香”“臭豆腐闻起来臭吃起来香”意思一样,就可以发展为成语。

这一想法源于我的亲身经历和深切体会。我生长于农村,对于乡土粪肥带有浓厚的思想感情。“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人靠饭养,禾凭肥壮”,这些谚语我记忆犹新。为此,我曾将我在农村和社员一起积肥拾粪的艰苦经历写成一篇文章,有些文友看了后说,粪肥又脏又臭的有什么好写,太庸俗了。而我坚持这种观点,粪土是农家的宝,为了生存生活,哪顾得了香臭呢?

其实,与我同样经历和体会的大有其人。光明日报高级记者庄电一在一篇题为《拾粪记趣》的文章中,深情回忆他小时候在农村的拾粪经历。他说,那时,不仅各家各户要拾粪,学校也号召学生拾粪。少时拾粪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到野地里漫无边际地寻找,见到什么就拾什么。如果运气好,不但能拾到人粪、狗粪,有时还能拾到狼粪。二是跟着牛群拾粪。生产队里养了上百头牛,目的除了用于耕作就是积肥。牛圈里的牛粪是集体农田的主要肥源,谁也不能动,但野外放牧时的牛粪,谁都可以拾。几个半大小子跟着牛群,不错眼珠地盯着牛屁股,看到哪头牛撅起了尾巴,就立刻飞奔而去,谁先到就算谁的。一泡牛粪,像一个硕大的花卷,拾到六七个就能装满一筐,然后心满意足地回家了。三是跟在马车后面拾粪。每天摸黑起床,上学之前先到马路上拾粪,右肩背着粪筐,左手拿着粪叉。严冬季节,刚刚排出的马粪尚松软,一落地就被车轱辘压成了薄饼,很快冻成硬盖紧紧地粘在路面上。此时,只需把粪叉对准地上的马粪,用左脚对着粪叉轻轻一踢,就能将粪饼撬起来拾入筐中。几十年过去了,他对拾粪经历还是那么亲切惦念,感到那是农民对土地的一种珍惜,所以才会精心侍弄、卖力积攒和使用农家肥,以此寄托对生产与丰收的美好憧憬。其拾粪的故事及所表达的观点不仅于我感同身受,而且对于大凡有农村农民经历的人都是认同的。

以粪肥为题创作并非低俗。从汉字文化视角认识,“粪”字,上一个“米”,下一个“共”,意涵人总是要吃喝拉撒的,不论名人与凡人。

42年前,一幅油画作品惊动全球,即罗中立创作的《父亲》,其主题也源于粪肥。《父亲》这幅画的第一稿题为《守粪的农民》。“有一年除夕前夜,罗中立回老家,在住家附近的公厕旁,那幕司空见惯的守粪农民的场景,击中了他内心艺术灵感的那根弦。那个年代,各生产队都会派人入驻城里公厕。他们在公侧旁搭一个小窝,有时还会为此发生争抢、吵架。罗中立还想到了在歌乐山读书时,在古道三百梯上常常遇到挑粪上山的农民。这些连接白公馆、渣滓洞的山路上,总是弥漫着粪土的气息。有一次,在快到山顶的地方,一位农民不慎将粪桶打翻,粪土洒了一地,路人纷纷掩鼻绕道而行,而农民却用手捧着,一点一点收集起被打翻的粪土。”(《文汇报》叶志明)

罗中立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据说他一生只画一个主题,专注于我们这个农业大国人数最庞大的一个群体——农民,倾情讴歌“泥土上的英雄”。

我久久地凝视《守粪的农民》,看那画面上蹲在粪坑上的父辈,饱经沧桑的脸,充满期盼的眼光,感佩之情油然而生。

朋友,读到这里,谁能认为粪臭呢?谁还能嫌弃和瞧不起农民呢?没有粪臭,哪来稻香?!但愿“粪臭稻香”这富含哲理的、寓意深刻的俗语进而成为成语,更广泛地在社会上流行起来,更好地传播开去。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琼海市人民政府网 主办单位:琼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技术支持:琼海市政务信息管理中心 开发维护: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62832261 政府咨询投诉电话:0898-12345  联系邮箱:qhszfxx@163.com

琼公网安备 4690020200003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90020004 琼ICP备2021000526号 

电脑版|手机版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琼海市人民政府网

主办单位:琼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技术支持:琼海市政务信息管理中心

开发维护: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62832261

联系邮箱:qhszfxx@163.com

政府咨询投诉电话:0898-12345

琼公网安备 4690020200003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90020004

琼ICP备202100052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