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海融媒记者 彭子娥
“耕地保护要求要非常明确,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专题研究“三农”工作会议时讲话要求,简明又铿锵,深刻指明了耕地保护不容有失。
同时,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要求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一票否决、终身追责,直指“非粮化”整治工作的重要性。
省委副书记、省长冯飞在全省耕地保护暨耕地垦造工作现场会上也提出了全省耕地保护工作目标——到2025年垦造耕地5万亩左右、新增水田8万亩左右,到2030年有条件的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为目标开展耕地垦造工作,实现增数量、提质量。
琼海,2022年要完成11207亩“非粮化”整治任务。目标既定,使命必达。全市闻令而动,一场“耕地保卫战”在万泉河畔全面打响。
嘉积镇组织精干力量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撂荒地摸底调查,制定整治复耕计划;博鳌镇将以点带面,排查出基本农田“非粮化”500亩,至今已顺利清退30亩;大路镇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和种植用途管控,截至6月27日,已清理基本农田上的非粮食作物面积125亩;石壁镇重点解决耕地季节性抛荒问题,成立了7个水稻农民互助合作社,共有社员583户,生产规模达到1837.17亩。
此外,塔洋镇、万泉镇等全市各镇(区)也都纷纷联动发力,积极开展基本农田“非粮化”和撂荒地整治,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全力守好群众“粮袋子”。
耕地乃“根基”,“良田”归“粮田”。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为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强化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政治意识,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担当,以问题为导向,抓住防止耕地“非粮化”的重难点问题,加强调查、梳理情况,深入研究,摸清、摸准问题产生原由,结合种植业结构调整,科学制定耕地“非粮化”整治方案,以高标准农田“非粮化”整治为突破口,综合施策、分类分步稳妥推进耕地“非粮化”整治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耕地“非粮化”整治469.52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整改前,系统谋划、高位推动抓统筹
——健全体系“压”责任。“非粮化”整治是一个系统性工程,理起来千头万绪。面对困难,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常委会、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市政府常务会和市政府专题会会议,研究和部署防止耕地“非粮化”工作,坚持顶格站位,深入学习相关政策文件,不断强化组织领导,高位推动传压力,并建立基本农田“非粮化”整治工作日调度机制,不断增强工作的紧迫感,狠抓落实。
此外,为加强防止耕地“非粮化”工作的组织统筹,市政府全面建立了“田长制”责任体系,成立防止耕地“非粮化”工作领导小组。各镇(区)也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成立以书记、镇长为组长的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从而形成了党政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成员部门配合抓,村(居)协同抓的工作推进机制。
6月21日,在龙江镇蒙养村七村、八村和九村3个村组的交界一处30亩田野间,一大早,挖掘机就挥舞着铁臂“隆隆”作业,进行耕地“非粮化”整治。随着一棵棵槟榔树被连根挖起,宽阔平整的土地映入眼帘,不久这里将用于发展粮食生产。
“目前龙江镇已清退槟榔面积40余亩,共计3500余棵。当前准备向农户推广种植玉米、大豆类粮食作物,确保完成全镇面积500亩的整改任务。”龙江镇农业服务中心副主任陈可朝告诉记者,市委、市政府建立了“田长制”责任体系后,龙江镇建立以村为单位的网格化管理机制,以行政村为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网格单位,对照图斑迅速摸排,对种植槟榔树和其他非粮作物的农田进行整治,取得了显著成效。
据介绍,到2022年4月底,我市“田长制”责任体系全面建立,相关配套制度基本形成,工作格局基本确立,实现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全覆盖。
——出台方案“定”标准。我市强化顶层设计出台相关政策,先后制定了《琼海市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工作实施方案》《琼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的通告》等“非粮化”整治政策文件7个,还根据省厅《海南省基本农田种植槟榔专项整治工作指导意见》,制定了《琼海市2022年基本农田“非粮化”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将今年11207亩整治任务分解至各镇区,并落实专项资金给予工作保障,做到明确任务,靠实责任“强保障”。
——全面摸排“查”需求。“根据方案,首先我们要做好摸底调查,主要是利用国土数据、遥感监测数据和聘请专业的第三方公司,对全市的耕地基本农田内的整个‘非粮化’情况逐一摸排。”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工作人员陈进杰说道。
据介绍,要做好“非粮化”整治工作,前期排查工作至关重要。因此,我市将排查工作落实到村组、细化到田块,确保不留空隙、不留死角,并将基本农田“非粮化”的类型、面积、分布等调查结果登记造册,提早谋划。截至目前,我市已完成60万亩耕地的外业调查,正在开展内业数据整理。下一步将根据调查结果逐村逐户逐地块做好登记,建立工作台账,出台耕地“非粮化”整治实施方案,分类分时全面开展“非粮化”整治。
整改中,加快推进、精准施策促落实
在整治工作中,为了遏制耕地“非粮化”新增问题发生,我市坚持以人为本,分类处置,按槟榔幼苗期、丰果期、过渡期等生长情况确定清理整治顺序逐步有序退出,处于过渡期内的槟榔园,政府利用各种渠道,鼓励农民采用“槟榔+粮食”的复合种植模式,帮助农民在原有作物基础上积极探索田间套种试验,引导农户套种大豆、地瓜等粮食作物,既保障农民收益又稳定粮食生产面积。目前,在大路、潭门等镇积极探索槟榔田块宽间距试验套种蚕豆等豆科作物30亩。
在政策层面,我市积极探索对种粮主体的政策激励,全面落实耕地地力补贴、农机补贴和水稻保险等扶持政策,遵循“谁种地、补贴谁”的原则,确保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户。同时制定了《琼海市2022年晚稻种植攻坚方案》,在上级种粮补贴和耕地地力补贴资金的基础上,按照100元/亩的标准发放种苗、化肥、农药等农资补贴,做到疏堵结合,双管齐下,夯实了整治工作的根基。
在工作方法层面,我市以高标准农田“非粮化”整治作为试点,以点带面,稳步推进全市其他基本农田“非粮化”整治工作。今年5月,在省委农办、省农业农村厅精心指导下,我市在长坡镇良玖村委会鸡埇田洋开展高标准农田项目区“非粮化”清退试点,整个田洋面积200亩,被村路分为路上下两块,路上地块面积120亩,路下地块面积80亩,其中种植槟榔等“非粮化”面积50亩。目前,该试点的已取得了56户农户的大力支持,完成路下80亩田洋清退工作,其中清退种植槟榔等“非粮化”面积占50亩,全部复种水稻,路上地块“非粮化”整治工作也将逐步进行。
此外,我市还结合实际采取先易后难、以点带面的工作方法对环岛高铁和高速公路沿线、高标准农田项目区的“非粮化”耕地进行整治,共清退面积280亩。
“整治工作过程中,我们遇到的困难非常多,有些农民对这方面工作不太理解,基本都从短期的经济角度来去考虑。”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工作人员陈进杰表示,为推动高标准农田“非粮化”试点整治顺利开展,镇、村干部、乡村振兴工作队及网格员挨家挨户上门做群众的思想工作,讲法律、讲政策,对农民群众算“细账”,既让农户知道党和国家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决策部署,认识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根本,取得理解支持,自觉配合开展耕地“非粮化”整治工作,又向农户宣传、分析、研判槟榔种植中长期收益下降的预期,事先考虑移植或清退后的种植方向,降低农户因转产可能导致的收入下降的担忧。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我们这一辈对饥荒年代的记忆历历在目,深知缺粮的不易,作为农民,种好地也是我们的责任。”长坡镇良玖村委会鸡埇村村民雷大国说。
重宣传、严要求。在大力宣传的同时,全市对落实该项工作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各镇(区)党员干部在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同时,要充分尊重客观实际、科学规律,决不允许搞“一刀切”“翻烧饼”,决不允许发生强行拔苗、摘果、清塘等情况和侵犯农民利益、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等强行推行耕地恢复的行为。
整改后,长效管理、巩固成果防反弹
为使“非粮化”整治实现长效管理,农民受益增收,写好粮田出好粮的后半篇文章,我市通过系列举措将整治成果常态化、制度化。
无农不稳、无粮不安。据介绍,出现基本农田“非粮化”和撂荒地等现象,主要原因在于“有地无人种、在家无力种、能者少地种”,为了破解这项难题,我市鼓励以村为单位,成立农民互助合作社,逐步通过“合作社+农民”的发展模式,将各村里的基本农田“非粮化”和撂荒地流转到合作社统一经营,并与农户签订了多种合作模式,不仅让田地户主获得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合作社中的社员也能获得粮食以及粮食补贴,一举多得,实现多赢局面。
做好动态监管,严格遏制增量。我市在建立常态化监管工作中,严格要求各级各部门要科学使用国土数据和运用卫星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永久基本农田种植情况动态监测,利用监测图斑数据开展疑似占用基本农田种植槟榔及其他非粮经济作物巡查核查,做好基本农田地块的“非粮化”监管,加强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流程监管,实现精细化、信息化管理,严防严控槟榔等其他非粮经济作物占用基本农田。
此外,还通过建立健全耕地“电子身份证”等方式,加强联动抓落实,充分发挥“非粮化”整治责任制考核“指挥棒”作用,对整治进展情况进行排名、通报,将结果纳入镇(区)的年终考核和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并将耕地保护和耕地垦造同“能力提升建设年”暨深化拓展“查堵点、破难题、促发展”活动结合,不断提升能力抓落实,以“长牙齿”的硬措施压实责任抓落实,确保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仓廪实,天下安。截至目前,我市在“非粮化”整治工作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下一步,我市围绕耕地保障、农民增收、产业延伸、生态赋能等方面全力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非粮化”整治,积极打好“连片流转、直接清退、优化调整”组合拳,在确保完成省下达整治清退工作任务的同时,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为村集体增收提供保障,为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版权所有©琼海市人民政府网 主办单位:琼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技术支持:琼海市政务信息管理中心 开发维护: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62832261 政府咨询投诉电话:0898-12345 联系邮箱:qhszfxx@163.com
琼公网安备 4690020200003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90020004 琼ICP备20210005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