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 趣

发布日期:2022-08-25 21:08 来源: 分享到:
微信
X
【字体:  

♦ 王锡均


椰树,在海南岛被人们誉为岛树。不论你走到哪,都能看到它的身影。村边河畔、路旁园边、屋前屋后,总能看到亭亭椰树、苍茫椰林。它们有的树干笔直,巍然矗立,在风中摇苍荡绿;有的则婀娜多姿,枝枝相接,叶叶相连,绿荫蔽天。你只要走进椰林,就会被那椰风椰韵迷醉。

椰树、椰林、椰风、椰韵,这是海南特有的美的象征。1964年,时任国家代主席董必武游海南时,被椰林风光所感染,写下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海畔椰林一片青,叶高撑盖总亭亭。

年年抵住台风袭,干伟花繁子实馨。

其实,作为土生土长的海南人,对椰树的更多感受,却是它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实用与贡献。椰树从它根植于大地那天起,就一生造福于人类。它的果肉可生吃,可制椰奶、榨油,还可制椰丝、椰蓉、椰粉,是极有特色的美食。椰子水清甜爽口,是盛夏解渴的天然饮料。它的叶是农家的烧火好燃料。树干可作为桁条架上屋顶,撑起一座屋。只要你在屋前、屋后、路边种上十株八棵椰子树,它就会每年为你献出椰果几百个,甚至上千个。直至它老了,结果少了,只剩下笔直的好几丈高的树干,砍下来锯成两三段,削成桁条,又是建屋的栋梁。

我家和其他农家一样,在屋前、路边、屋后塱地,以及一个叫边渗的坡地上,种了九棵椰子树。这九棵椰子树,与我一家结缘,在我们的生活中留下许多奇妙的椰趣。

椰趣之一:“走归还”,种椰苗。

在琼海农村,有个叫“走归还”的习俗。当娘亲得知出嫁的女儿怀孕时,当即就挑一株出了芽的椰苗,拿回来丢在厨房外的墙角里,时常舀一勺水浇之,让其长大。外孙满月那天,女儿会抱着外孙回娘家,对娘家表达“顺娘意,已生下婴儿,现归来还愿”的意思,也带有感谢娘家养育之恩的意思。在女儿抱着外孙离开娘家时,关爱外孙的娘亲便从厨房墙角拎起那株育了十来个月、从发芽到长出几片青叶子的椰子苗,用红布捆在椰子苗幼干长叶的地方,让女儿带回去(即让陪女儿一起回娘家的亲人挑回去),在屋旁种下,让这株椰苗伴着外孙一起长大,表达期望外孙茁壮长大之寄意。

在万泉河流域,“走归还”的习俗从明清以来已有六百余年历史。这是一种富有历史文化内涵、美德传承的风俗。听说,我母亲生二姐满月那天,母亲抱着二姐,到万泉河上游三公里的丹溪渡口,乘船至对岸坡寨村娘家“走归还”。归来时,母亲挑回一株长出幼叶的椰子苗,种到边渗坎上的园地里。这是娘家精心挑选的有“椰中之王”之称的红椰子特种苗。母亲种下这株红椰子苗,精心施肥培育,让其茁壮长大。当二姐长到二十几岁成了大姑娘,出嫁做了人妻之时,这株红椰也干粗条直,亭亭兀立,撑起蓬蓬的华盖,每年都在盛夏时节结出累累硕果。令我不解的是,我们村庄附近种红椰的很少,物以稀为贵,附近村人知道我家种有红椰,竟有人上门求索,砍几片树皮带回去入药治病。原来,龙腰村有位叫王时洲的草药医生,他取祖传四味草药即鸡枝栳、石榴心、凤尾草和红椰子树皮,煮水服可治痢疾。我家上村有位姓符的村人,患了痢疾,肚泻不停,泻到拉血水、流浓液,到市上买西药也治不好,只到我家砍了几片红椰树皮,同那三味草药煮水服了三次,即痊愈了。想不到我母亲“走归还”拎回来的这棵红椰,竟有这等妙用,奇了。

椰趣之二:香喷喷的椰果糯米粺。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村中有人从万泉河驶船到潭门海边,购运回一船石灰石,在村塱中筑灶烧石灰粉出售。有一天,村中的锡伟哥找到我,神神秘秘地对我说,去树上摘青椰果,糯米塞椰果里,再把椰果放到石灰灶中,蒸椰果粿吃,可香呢。我想,有这么好玩的事吗?于是两人分工,我去屋檐下取下长竹篙,到村塱中一棵椰子树上摘下三个青椰果。锡伟哥则回家捧来半筐洗净了的白花花的糯米。我俩蹲地上用刀把三个椰果削了皮,又在每个椰果壳顶上剜开一个小孔,倒出些许椰子水,然后把一粒粒糯米塞进壳中,让糯米在椰子水中渗和。做完这些,我们削来一片椰果皮,封住椰果孔,再用铁线捆牢。最后,把三个装了糯米的椰果放进刚刚熄火、已把石灰石烧成石灰粉的灶中。据说,当时的石灰粉温度还高达90℃以上。这三个椰果在热烫的石灰粉中蒸上一个钟头后,我们拨开石灰粉,取出还冒着热气的椰果。我和锡伟哥各自破开一个椰果,先把熟透了的糯米粿掏进小盆中,再用小刀把蒸熟了的椰果肉撬出来。我和锡伟哥用碗盛着糯米粺,又手拿一块椰子肉,分别坐到灶旁一棵大树根上,一边大口吃粺,一边嚼着椰子肉。我们还送一个椰果粺给烧石灰的堂兄王锡月。这是我们第一次品尝椰果糯米粺这种美食。那椰子水蒸熟的糯米粺,冒着香喷喷的椰香味,吃到嘴中又香又甜,再嚼一口椰果肉,更香得不得了。我们三人坐在石灰灶旁尽情分享,个个吃得好不快哉。

椰趣之三:煮椰油,吃椰子腩。

上世纪的粮食困难时期,琼海乃至海南不少地区出现缺油腥、吃不饱的饥饿状态。万泉河下游的塔洋、上埇、温泉、中原、九曲等地,不少人因缺油患上了水肿病而死去。当年,地处万泉河上游北岸的石壁地区同全县一样缺粮缺油,却无人患水肿病,村民活得好好的。其奥秘在哪?这得感谢大自然对石壁人的恩赐了。

石壁地处山区,离河岸八九公里便是一座又一座逶迤伸延的高山峻岭。石壁人饿了,便上山去挖山薯煮了充饥,作为米粮不足的补充。无肉吃,缺油,石壁人也找到了替代油,那就是到椰树上摘下椰子果煮椰子油。当年,我在《琼海市报》当编辑、记者,我和报社同仁身体都出现轻度水肿,听说石壁人用椰子煮油能解决吃油问题,无出现一桩水肿病例,于是每个周六周日,我都骑单车回石壁老家,叫母亲摘椰子煮椰子油。我也得以目睹母亲煮椰子油的全过程。

母亲每煮一次椰子油总得用掉五六个椰子,削了皮破了壳,用椰子耙把椰子肉耙成丝。把椰子丝放到竹编的“笳朗”(海南方言,一种竹篮)中,用力揉捏至出汁,揉捏出乳白色的椰乳。竹“笳朗”有细长的孔,这些椰乳通过“笳朗”过滤,渗漏至锡盆中,便见一盆浓浓的乳白色的椰乳。椰乳倒进锅中,起温火煮上二十几分钟,便见锅底显现青黄色闪着油光的一泓椰子油。这椰子油浓度跟“清油”(花生油)差不多,却多了一份椰子的香气。椰油可用来煮菜,也可直接拌饭吃,煮一次椰油一家子可吃用好几天。煮椰子油还有副产品,就是从锅中把椰油舀进油罐后,锅底存留的呈灰褐色的油渣。别以为这油渣是无用的废物,它可是一种特别可口的美食呢。故乡人把这种油渣称为椰子腩,它又香又甜,有一种特别的椰香味,好吃过豆腐脑哩!我每次回老家都叫母亲煮两三瓶椰子油带回报社,交报社同仁享用。奇妙得很,同仁吃了椰子油,脚上的浮肿便消失了。

石壁地处万泉河上游北岸,椰树遍地,每家每户都种有十几二十棵椰树,有的还拥有一片椰子园。几乎每户都能从椰树上摘下几百个椰果,拥有椰园的甚至能摘几千个乃至上万个。在饥饿的年代,石壁人就靠摘树上的椰果煮椰子油,度过那些难捱的日子。石壁人说,椰子树是救命树,椰子油是救命油。特殊年代的特殊用途,让它在海南风物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琼海市人民政府网 主办单位:琼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技术支持:琼海市政务信息管理中心 开发维护: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62832261 政府咨询投诉电话:0898-12345  联系邮箱:qhszfxx@163.com

琼公网安备 4690020200003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90020004 琼ICP备2021000526号 

电脑版|手机版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琼海市人民政府网

主办单位:琼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技术支持:琼海市政务信息管理中心

开发维护: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62832261

联系邮箱:qhszfxx@163.com

政府咨询投诉电话:0898-12345

琼公网安备 4690020200003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90020004

琼ICP备202100052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