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德才
我的童年处于上世纪五十年代。那时的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故乡人称之为椰子生日或椰子节。
椰子节到来的那天,故乡人有六项活动:破椰子头、圈椰子树、煮椰子糒、打“椰子蚣”、烧八炭、放火灯。
农历七月十五一早,村人总会带着放暑假在家的孩子们,手拿钩刀,肩扛锄头,去砍掉每株椰子树四周的树丛,除去椰树底下的杂草,挖个小坑放些食盐。这项活动叫破椰子头。其目的有两个:一是给椰树除草施肥,二是让孩子记住这树是自家的、那树是别人家的,免得摘椰子时搞错。由于村中各户的椰子树是散种的,互相参差,每户都大概有几十株,时间久了,有时连大人都会搞错。每年村人都破椰子头,这就是让大人、小孩认准了哪株椰树是自家的。破好椰子头后就圈椰子树,即用钩刀绕着树身砍去约一寸宽的树皮,据说这样可以砍断爬在树身上的寄生藤,使椰子树结格、多生椰子。
故乡的椰子糒是很有特色的。奶奶煮椰子糒时,我往往是她的最佳助手。先破了椰子,用椰子耙把椰子肉耙成细丝,加些许盐搅拌后,用手挤出椰子乳备用。把“猪半菜”(故乡一种野菜,香味独特,健胃消食)切细备用,将糯米和普通大米按三七分成混合洗净,捞起晾干。用猪油、蒜泥文火起锅,放入“猪半菜”和米,炒至稍黄,加入椰子乳和适量水煮成糒。香喷喷的椰子糒煮好了,把糒铲进饭桶后,将些许盐撒到锅巴上,用猪油一抹,铲出来,这椰子糒锅巴绝对是天下的上等美食。奶奶同我们几个孙子捏“糒凸”(饭团),“糒凸”放到圆圆的大簸箕里。簸箕中央放着一大盘白切鸡肉。奶奶的大手捏的大“粺凸”和我们小手捏的小“粺凸”围在大盘鸡肉的周围。用姜、蒜、辣椒和鸡汤做的佐料装在几个小碗中,放在簸箕边。万事俱备,全家人便围着大簸箕,左手拿“糒凸”,右手捏鸡肉,沾上佐料,便乐呵呵美滋滋地吃了起来。奶奶说这是吉兆,来年椰子就会生得如此“围龙群”(围龙群,指椰树结果很多,好像群龙背珠结满树)了。
月上东天清辉如泻,孩子们从家中挑出长得丑的瘦小椰子,拿一根竹子般大小、约一米长的木棍打“椰子蚣”(椰子蚣指椰子害虫,像蜈蚣一样害椰子,必须打死)。老人教小孩子一边用木棍打椰子,一边大声训话:“你会生‘椰子亢’不!(椰子亢,指受虫害或其他伤害后生得瘦小、不长进的丑椰子)”“啪”的一声打了一棍。“你会落椰子仔不!”“啪”的一声又打一棍。“你要生‘围龙群’不!”“啪”又打一棍。大家嚷着笑着,直到把这丑椰子打破。据说打“椰子蚣”后,来年的椰子就结得又多又大又漂亮。
对于烧八炭,老人有顺口溜:“七月半,蚊窝破。插牛柰,烧八炭!”牛柰是故乡的一种树,树叶大如手掌,叶面有粘性,带有浓烈的艾叶味,据说可驱邪,七月半将之插在门口、窗口旁的墙缝中,邪物、蚊子就进不了屋。烧八炭就是在七月十五前几天,将房屋四周的杂草锄下晒干,到了十五晚上将杂草、灶前灶后扫出的垃圾、椰子叶柄、椰子壳、谷糠、米糠堆成一堆,点上火,顶上盖上香茅和京介草。将这八件东西烧成炭灰,就叫烧八炭。烧八炭熏烟独特,一烧起来周围的蚊子都被熏死了。
最后是放火灯。故乡七月半椰子节的火灯很独特。买来紫、黄、蓝、绿、白五色纸,每张纸制一个火灯,只有洗澡用的塑料桶那么大。用海棠油沾在粗纸上作火灯芯,点上灯芯,用手托着火灯放到烧八炭的火堆上方,待到熏烟充满火灯罩子,火灯就升起来了。于是欢呼声、笑声在村子里此起彼伏。由于火灯小,升空后一般飘出村子两三百米就落到山坡上、田野里。孩子们趁着亮如白日般的月光追火灯,将掉下的火灯的细铁丝圆框架捡回来,再粘制第二个。全村几十户,每户五个,一晚上就有百多个火灯升空,五彩缤纷,十分美丽。全村老幼开心地直玩到月上中天才休息。
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旧习俗已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故乡传统的椰子节活动也只剩下了吃椰子糒这一项,而且也不捏“糒凸”了。也许是人老常思既往,少壮常盼将来的缘故吧,渐行渐远的故乡椰子节,总是萦绕在我的心头。
版权所有©琼海市人民政府网 主办单位:琼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技术支持:琼海市政务信息管理中心 开发维护: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62832261 政府咨询投诉电话:0898-12345 联系邮箱:qhszfxx@163.com
琼公网安备 4690020200003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90020004 琼ICP备20210005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