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竹编教授 ——记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东坡笠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冯增超

发布日期:2022-10-21 10:11 来源: 分享到:
微信
X
【字体:  

□ 符兹威

初识冯增超时,他是一位年近60岁中等身材健壮的乡下汉,给人的印象是老实憨厚、心醇气和、笑容可掬。几年过去,冯增超被海南职业技术学院特聘为“海南黎族藤竹编”教授,成了报刊、电台、电视台等媒体的新闻人物,竟成了 “网红”。

冯增超的家乡在遐迩闻名的红色娘子军的故乡琼海市阳江镇。他家所在的后岭村很早就有编织东坡笠的历史,家家户户、人人都会编制东坡笠。小乡村掩映在高耸挺拔的椰树、亭亭玉立的槟榔、摇曳婆娑的翠竹之下,绿涛袅袅,清秀谧静。遍布全村被称为“啰竹”的丛丛青竹,更给我留下深刻的记忆。

冯增超一家几代人都编制东坡笠。父亲冯辉天从小就开始学习编制东坡笠,用这门手艺来维持家庭的生计。后来冯辉天编笠的技艺臻于娴熟,其声名风靡岛内外,其产品还销售到新加坡等东南亚一带。2010年海南省广电出版体育厅颁发给冯辉天“命名冯辉天为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东坡笠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的证书。

1978年,冯增超高中毕业后开始向父亲学习东坡笠的制作技艺。名师出高徒,十年磨一剑,冯增超受父亲言传身教、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技艺日趋娴熟,其编织的东坡笠在外人看来都是一样的“冯家笠”。

冯辉天因病临终前,拉着儿子冯增超的手说:“我们家祖辈几代人都编织东坡笠,你的名字叫增超,就是要你继承祖辈的传统并超过祖辈的技艺。”冯增超面对父亲坚毅、期盼的眼神,饱含热泪,频频点头。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子承父业,冯增超不断揣摩父亲的技艺,凭着不断的努力,煅就了炉火纯青的制笠技艺,成了当地有名的东坡笠制作师傅。2014年,冯增超也获得了“命名冯增超为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东坡笠代表性传承人”的证书,成了目前海南省唯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坡笠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所谓的东坡笠制作技艺,指的是用竹篾、藤条、芭蕉叶、葵叶、桐油等材料,手工制作成罩笠的技艺。用没有眼的“啰竹”竹节破成两层的竹篾,分别编成上下两层的笠框;将晒干的油葵叶、芭蕉叶插铺入上下笠框的夹层;用竹片夹着笠框箍成圆型的笠沿,用铁铜丝或白藤绑扎笠沿;用白藤编成下宽上尖坚挺的笠顶,笠顶整体端庄挺立、大小对称、菱角分明,酷似一个小金字塔;最后在笠上表层涂上桐油,使其灿黄悦目、美观大方、防漏耐用。

海南职业技术学院的有关负责人从媒体中了解到冯增超的技艺,亲自邀请冯增超到学院为培训班的学员授课。冯增超讲授东坡笠以及箩筐、果篮、竹筛、蒸笼等藤竹器的编制技艺,边讲边示范,将理论和操作相结合,使学员听得懂、学得会、用得着,效果显著,受到院方和学员的高度赞扬。为教学、培训的需要,海南职业技术学院因此特聘冯增超为“海南黎族藤竹编”教授,并颁发了证书。此后,还有海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也邀请冯增超为该院的教师、研究生们上竹编课。

2019年10月,为响应国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号召,进一步助力“非遗走进现代生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举办“清华—BMW非遗研修班”,冯增超十分有幸参加。在研修班中,教授一对一施教,从理论到实践,从简单到复杂的操作,开发学员丰富想象力,从过去对传承人“授人以鱼”的捐助模式,升级为“授人以渔”的赋能模式,带领非遗传承人设计并开发具有市场需求的非遗文创作品。

冯增超是搞竹编的,学习回来后,思维迅速升华,对非遗在当代如何传承有了进一步的思考。坚持东坡笠的编制,让“老物件”焕发新面貌,使“非遗”之星永远闪耀。为了传承、发扬竹编这门手艺,拓展市场,与时俱进,冯增超刻苦钻研、改良竹编技术,创新制作适应市场需求的其它竹编作品。

冯增超的“浮莲”系列灯具是竹编新作品,是基于海南东坡笠竹编传统工艺而创作的。设计从传统的编制技法出发,研究竹编组合的更多可能性,并结合现代设计审美,打破常规,制作出规格多变的仿生荷叶的灯具产品并可进行自由组合。叶面设计选取了平编、三角孔编、六角孔编等不同的编制手法进行疏密有致的结合,部分叶面采取编制镂空的技法,确保叶面有良好透光性。采用倒置悬挂的方式进行陈列,使人们行走其中,抬头间仿佛置身于星罗棋布的夏日荷叶当中。其产品在展出中倍受赞扬,被认为是竹编的奇葩。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冯增超编制了“竹情党意”的竹编作品。第一层是长70厘米宽50厘米的竹编底版,第二层浮面上有党徽中的铁锤和镰刀,有示意建党100周年的数字,有1921—2021年党史年号,在党徽下有竹篾辐射的100支光芒,代表着中国共产党创建100周年,有56支光芒代表着全国56个民族的人民齐心向着共产党。“竹情党意”用积淀着深厚的文化意韵、长青不败的竹子编织建党活动标识,用竹子的弯而不折、折而不断的高风亮节,寄寓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经历考验,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带领人民艰辛成就伟业的顽强意愿。

地方政府在他原来的平顶住房前建起了近50平方米的“东坡笠制作技艺”工作室。这既是工作室,又是产品、作品展示室以及东坡笠等竹编技艺培训室。这里摆布有东坡笠等竹编产品上百件,包罗万象;这里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口碑载道;这里有学徒拜师学艺,为乡村振兴培训了人才。

东坡笠的制作技艺,是时光沉淀到指尖的技艺,蕴含着独特精湛的民间文化,是一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道独特的海南风情,是千年民俗风情画卷中一抹浓浓的乡愁。我们期待着冯增超教授“桃李”满天下,用古老的非遗技艺,创意发展,编织更加美好的生活,让东坡笠这民间风物奇葩,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 

在市文化馆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会上,冯增超给前来观展的市民戴上他编织的东坡笠。 琼海融媒记者 袁铭辰 摄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琼海市人民政府网 主办单位:琼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技术支持:琼海市政务信息管理中心 开发维护: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62832261 政府咨询投诉电话:0898-12345  联系邮箱:qhszfxx@163.com

琼公网安备 4690020200003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90020004 琼ICP备2021000526号 

电脑版|手机版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琼海市人民政府网

主办单位:琼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技术支持:琼海市政务信息管理中心

开发维护: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62832261

联系邮箱:qhszfxx@163.com

政府咨询投诉电话:0898-12345

琼公网安备 4690020200003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90020004

琼ICP备202100052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