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根据市政协2022年协商工作计划,市政协制定“城镇提质”战略专题议政性常委会实施方案,并于6月份启动前期调研工作,在组织委员们分专题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市政协常委、委员们紧密围绕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的“城镇提质”战略,聚焦城市文化保护传承、提高教育质量、城乡供水一体化、智慧城市建设等主题,精心撰写发言材料,形成系列成果,并在10月27日召开的“城镇提质”战略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议上进行了专题发言,通过深入交流与互动,取得良好的协商议政效果。本报特设专版,刊登市政协委员相关专题发言,敬请读者关注。
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推动琼海城镇提质
市政协委员 吴青柳
历史文化遗产体现一个城市的精神品质,在城乡建设中系统保护、利用、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对延续历史文脉、推动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8月,中办、国办印发出台了《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市委书记田志强同志批示要求相关部门组织研究我市落实的重点工作措施安排。近期,市政协组织政协委员开展有关城镇提质方面的调研,通过走访调研了解到,因诸多原因,该项工作进展缓慢,仅完成相关工作方案草拟。同时也发现了我市在城乡建设中对历史文化风貌的保护传承还存在一些不足和困难,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工作机制不完善,历史文化遗产屡遭破坏。《意见》中要求住房城乡建设、文物部门履行统筹协调职责,但在实际工作中,职能部门统筹不力、职责不清、管控不到位,极易造成“该管的管不了,现管的管不好”。专业执法力量的缺失也使得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规避历史文化风貌管控而进行施工、擅自改变文物现状等现象未能得到及时制止,文保工作难以有效实施。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嘉积镇溪仔街、纪纲街、元亨街等老街区传统建筑群体已经消亡。古村落博鳌留客村的改造,其建筑风格及周围环境改造偏向于江南风格,没有很好的延续当地历史文化风貌,省级有关部门专家在调研过程中就曾提出这一问题。
二是缺乏顶层设计。历史文物风貌保护往往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冲突,历史文化传承保护规划要为“城镇提质”战略和城市管理提供有力参考就不能缺位。这就要求我们要摸清底数,制定我市的保护规划,明确保护措施,这既是《意见》的要求,也是我市统筹城乡空间布局,保护老街区、古村落肌理和风貌的需求。
为此建议:
一、设立琼海市城乡建设风貌保护委员会。建议委员会由分管住建、文化的市领导牵头,住建、资规、旅文、党史(地方志)等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统筹城市建设中文化保护传承和城乡风貌管控工作。委员会下设专家咨询委员会,根据需要对城乡建设风貌管控议题进行论证,提出咨询意见。或者能否研究考虑在现有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职责方面,增加历史文化风貌保护的审核。一方面可以通过高位推动,压实责任,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工作协同效率,加强制度、政策、标准的协调对接。即,建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前介入城乡建设的工作机制,推进保护修缮的全过程管理,优化对各类保护对象实施保护、修缮、改造、迁移的审批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建立全生命周期的建筑管理制度,结合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加强对既有建筑改建、拆除管理等。
二、摸清家底,开展城乡历史文化保护对象调查认定。对我市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摸底调查,把有保护价值的历史文化资源发掘出来,建立和完善市级各类保护对象的保护名录和分布图,及时对各类保护对象设立标志牌、开展数字化信息采集和测绘建档,明确保护重点和保护要求,及时做好相关申报和认定工作,并予以公布。同时加快编制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规划。划定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等各类保护对象的保护范围和必要的建设控制地带,划定地下文物埋藏区,编制专项保护规划,明确保护原则、保护内容、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开发强度和建设控制要求、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保护要求、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等。
三、以历史名人等命名城市道路,推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历史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它通过文字记载、建筑风格、民俗节庆等来彰显一座城市的文化秉性,其中城市街道是人们最常使用的场景,它就像人的血脉延伸到城市的每个角落,是人们认识城市的“起点”和“终点”。比如琼海市区以“嘉积新纪元”命名的纪纲、元亨、嘉祥、新民、积庆老街名,充满了历史记忆和人文韵味;又比如文明街、善集路,总让人想起以其命名的琼海革命先烈王文明、杨善集。近些年来,我市修建了许多城市道路,但在命名上缺乏个性,未能很好体现本地历史文化。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城市街道命名的研究,围绕琼海的“三色文化”,利用琼海革命先烈、历史名人、山川河流、镇区名等,如大鹏路(王大鹏)、士第路(周士第)、布鲁路(布鲁)、达启路(何达启)、白石岭路、九曲路、龙滚路、大路街、石壁街、彬村山街等,每一条路都能带出一段历史和乡愁。通过对城区主次干道的命名、更名,充分展现琼海特色的人文地理,以道路构建融入生产生活的历史文化展示线路、廊道和网络,处处见历史、处处显文化,让历史文化遗产在有效利用中成为城市和乡村的特色标识和公众的时代记忆,让广大群众在日用而不觉中接受文化熏陶,实现永续传承,也进而宣介和塑造煜煜生辉的琼海城市精神。
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大力提高琼海教育质量
市政协委员 何君星
教育关系国计民生,关系一个地区的未来,备受市民百姓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担当立德树人重任的教师,是教育发展第一资源。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离不开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近年来,我市在教师队伍发展和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通过加强和规范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工作,认真落实好国家级、省市级培训项目,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提升。但也要看到,我市教师队伍建设目前还存在机制不活、动力不足等深层次问题,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比如,有的教师素质能力难以适应新的教学需要,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需要提升,专业化水平需要提高;教师城乡结构、学科结构分布不尽合理,准入、招聘、交流、退出等机制还不够完善等等。教育部门要切实把全面加强全市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根本性民生工程抓紧抓好。为此,提三点建议。
一、大力加强教师人才培养。在加大教师培训经费投入,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的同时,在提高教师培养层次,提升教师培养质量上下功夫出实效。一是实施名校长培养工程。加强全市校长队伍建设,促进校长专业化发展,培养一支政治过硬、品德高尚、业务精湛、治校有方的优秀校长队伍,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现代教育理念的教育家型校长。二是实施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对全市在编在职在岗的中小学、中职学校一线教师,采取先遴选、强培养、后考核、再奖惩的步骤,结对传帮带,梯次递进培养。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选派优秀骨干教师到发达省市名校跟班学习。通过压担子、搭平台,促进骨干教师的成长。三是实施“青蓝工程”。注重青年教师和后备管理干部的培养与使用。利用省市级“名师工作室”的专业引领与辐射带动作用,以名师带徒制,工作室共同成长式带动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既鞭策名师继续加油,又给予后备人才成长引领与创新平台,起到“鲶鱼效应”和共享共荣同提高的效果。
二、加快推进集团化办学探索。集团化办学、学区化治理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2017年国家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就明确提出“探索集团化办学”的改革任务。集团化办学是以行政指令为主,兼顾学校共同意愿,将一所名校和若干所学校组成学校共同体的办学体制。以名校为龙头,在教育理念、学校管理、教育科研、信息技术、教育评价、校产管理等方面统一管理,实现管理、师资、设备等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全国多地的实践证明,集团化办学是增加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途径,是破解“上好学难”问题成本最低、风险最小、成效最大的一条路。办好琼海人民满意的教育,集团化办学这条路子不能绕过去,我省屯昌县早几年前就进行了集团化办学的探索,今年以来,澄迈县、海口市也相继开展集团化办学工作,在教育事业上有着光辉历史业绩的琼海不能甘落人后,应大胆探索以百年名校嘉积中学和市第一小学为龙头学校,结合实际组建中小学教育集团,有序推进集团化办学。一是合理确定集团规模,完善集团治理结构和内部组织机构。二是促进集团内场地设施资源共享、支持课程教学资源共享、鼓励集团内干部教师交流,倡导文化引领集团学校内涵发展。三是探索更加灵活的用人制度,优化干部教师薪酬制度,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和贯通培养机制,通过改革创新,激发教师队伍发展活力。
三、落实基层教育专业人才激励相关工作。建立激励机制是提升教师队伍质量的有效途径,通过政策激励、榜样激励、荣誉激励,实现教师充分而自主、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注重选优配强校长,加快推进校长职级制改革,完善校长考核管理与激励机制,鼓励校长勇于改革创新。建议进一步加强制度创新,落实资金保障,实施校长基金激励方式,积极探索基层教育专业人才激励机制改革试点模式、教育发展基金会激励等措施,挖掘教师的潜能,弘扬教师的个性,激发教师生命的活力,提升教师生命的价值。
打造琼海“15分钟急救圈” 为群众提供优质公共医疗服务
市政协委员 李翠
海南省“十四五”卫生健康规划提出,到2025年,国际化公共卫生体系、整合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特色化健康产业体系和现代化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四大体系”健全完善。琼海市作为加强市县级医院五大救治中心能力建设之一,提供医疗救治绿色通道和一体化综合救治服务是规划期里题中之义。琼海市人民医院是我市唯一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琼海市急救中心自2006年起依托在琼海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属于依托型急救中心,琼海市人民医院急诊科经过多年的发展,具备成熟院前、院内、EICU急救团队和急救体系,可覆盖琼海及周边地区约100万人口的急救任务,承担着东部区域医疗中心的五大救治中心建设(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是目前最符合琼海市急救中心的一种建设模式。琼海市人民医院急救中心的急救人员代表琼海急救队参加海南省每两年举办一次的“海南省紧急医学救援急救技能大赛”中均取得非常优异的成绩,多次荣获团体二等奖及个人单项奖等荣誉,有承担本区域医疗中心的急救技能培训工作的能力。但是,我们人员配备及硬件设施的一些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主要为:一是我市120指挥中心目前只有11辆救护车,部分卫生院配备有一辆救护车,但大多没有承担出诊的救治任务,远远不能满足地市级急救中心的标准配置;二是我市周边地区目前平均急救时程超过30分钟,如:东平、东太、南俸、会山等偏远地区,来回急救时程超过2小时,对急危重症病人救治非常不利,明显不符合急救中心建设标准要求的15分钟急救圈的概念;三是目前我市乡镇卫生院急救能力低下,人员配备不足,发展明显滞后,没有救护车或者有救护车也没有能力转送急危重症病人,也严重影响了急危重症病人的救治;四是目前镇卫生院能接受的急救技能方面的培训较少,对很多急危重症疾病没有基本的救治能力,需要等待120调度中心的救护车进行急救和转诊;五是120指挥中心目前同样面临人员短缺,患者病情复杂、病情危急,院前急救工作非常艰苦性并且风险性大,院前急救工作耗损较大,每年招聘急救医生相当困难。年龄偏大的人员也不能胜任通宵倒班的院前急救工作,需要不断地补充年轻后备力量。
为此,提五点建议:
一、依照15分钟急救圈设立乡镇院前急救站点。选择东西南北中几家能力较强的卫生院重点打造成中心卫生院,强化卫生院的急救能力及急危重症病人的转运能力,有效缩短急救时程。各镇(区)院前急救站点服从120指挥中心统一调度,碰到病情危重或时间依赖性疾病如胸痛、卒中等患者,乡镇急救站点无能力救治的,须往急救中心转送,急救中心同时也派车,路途中做好交接,有效缩短急救时程。
二、加强急救站点设施建设和人员培训。院前急救站点配备合理人员、救护车及抢救设备,急救站点保证有一辆救护车。所有卫生院的急救人员(医生、护士)到120指挥急救中心进修学习3-6个月,进修后回当地卫生院负责急救站点的出诊救治工作。
三、支持市人民医院急救中心队伍建设。适当降低招聘要求,招聘单纯的院前120急救医生、护士。如:与医共体单位联合招聘和培养院前急救人员,依据卫生院的招聘标准,意向于招聘专本应届毕业生,晋升主治医生之前在急诊院前服务,由市人民医院急救中心负责统一培养,晋升主治以后下放到各中心卫生院作为骨干医生培养,解决院前急救人员不足问题,也解决卫生院人员缺乏和技术水平低下的问题。急救中心的急救人员也可以派驻镇(区)院前急救站点承担急救保障工作。
四、扩大市120指挥中心的调度权限。市人民医院已成功创建国家标准版胸痛中心,是琼海唯一一家具备急诊介入手术能力的医院,且目前正在创建卒中中心、房颤中心、创伤中心、孕产妇、新生儿救治中心等,为确保所有急危重症病人能得到快速诊治,市各医疗机构的急救车归市120指挥中心统一调度,特别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能起到重要作用。
五、加强信息化的建设。利用5G智慧急救,将急救的部分工作前移,充分发挥琼海市远程医疗建设的优势。
加强嘉积城区农贸市场建设管理 推进文明城市建设
市政协委员 郭丽莉
城区农贸市场与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其建设管理关乎城市形象。目前,嘉积主城区比较大型的农贸市场有:中心市场、东门市场、南门市场、西门市场、北门市场、先锋城市场等。近年来,我市通过开展“创文、创卫”活动,对嘉积城区农贸市场进行升级改造和加强管理,大大改善了市场卫生环境。但是,城区农贸市场及周边环境的一些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主要为:一是市场内通道基本保持干燥地面,但有商户将泡沫放在通道上,垃圾随地丢弃。二是市场外有大量流动摊贩占道摆摊,这些流动摊贩与城管部门玩起躲猫猫,城管人员出现马上撤走,城管人员一撤马上又摆上,严重导致交通堵塞,影响城市形象。三是多处商铺经营者不听规劝出店经营。四是停车位被占道经营或被商铺用各种物件占用,导致停车位减少,车辆乱停乱放。
为此,提四点建议:
一、成立“市场周边共管促进会”。建议我市成立“市场周边共管促进会”,由市场管理方、城管、社区、工商等各方组成,加大对市场周边的常态管理。通过这样的平台,更好地倾听社会各方对市场及其周边环境日常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努力实现市场周边环境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提升市场周边的市容环境。
二、建立市场考核打分排名机制。建议我市建立市场考核打分排名机制,成立一个市场创优管理绩效考核小组,确定工商、城管、卫生等部门为考核小组成员,对各个市场开展绩效考核。绩效考核主要通过考核市场硬件措施及日常管理规范为主,包括市场周边范围内市容环境是否整洁有序等。考核可三个月一次,一年为一个周期。一个周期结束后,将根据各市场的得分情况,可分成A、B、C、D等不同的级别。其中,获得A级的可得到一定的奖励,以资鼓励。C级及以下的将责令管理方进行整改或更换新的管理方。由此来激励市场管理方的社会责任心及参与周边环境管理热情。
三、大力整治市场周边交通秩序。农贸市场是人流密集之场所,加上如今新冠肺炎疫情之情况,防控疫情可以说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交警大队要认真贯彻落实疫情防控工作部署和要求,快速反应、全员出击,聚焦人流密集、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农贸市场,最大限度投入警力到路面开展农贸市场周边环境专项整治行动,给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购物环境。一方面,交警部门应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加大宣传的力度,通过宣传,提高公民的道路交通安全意识,使之养成良好的停车习惯。另一方面,交警大队应在农贸市场区域设置执勤点位,依法从严查处市场周边车辆乱停乱放、乱闯禁行、电动车无牌无证驾驶等交通违法行为,针对机动车、非机动车乱停乱放违法行为,驾驶人不在现场且严重影响道路交通情况的,采取强制措施将乱停乱放车辆拖离现场,并按相关规定,依法予以处罚。
四、加大力度整治农贸市场周边环境。为打造整洁规范的市容环境,城管部门应加大对农贸市场周边环境的整治。一是落实“门前四包”责任制。组织人员与农贸市场周边商户签订市容环卫“门前四包”责任书,以制度形式明确市场周边商户的市容环卫管理责任,推动市场周边环境的整体改善。二是加强巡查,常态治理。加大市场周边流动摊点巡查密度和管理强度,对发现的占道经营、流动摊点商贩进行耐心地劝导和宣传教育,切实把市场巡查任务落实到岗,责任落实到人,实现常态治理。三是落实长效管理措施。为巩固整治成果,采取突击回查和错时管理的方式,安排专人在市场周边定岗值班,确保治理效果长效保持。
推进我市城乡供水一体化 共享优质供水服务
市政协委员 黎学成
共享优质供水服务,饮用上安全水、放心水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的基本需要。我市现有大型供水厂2座,分别是朝标水厂、红星水厂;小型供水厂3座,分别是美容水厂、阳龙水厂、长坡水厂。其中朝标水厂、红星水厂、美容水厂属琼海市自来水公司管理,阳龙水厂由九曲江水电管理处管理,长坡水厂为私人企业。据统计,目前我市农村供水管网覆盖率达95%,管网覆盖范围内用水普及率达到98.2%,全市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3%。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管理体制落后。目前除了现有5家水厂外,偏远镇墟、农场存在多个私人集中式供水点。水务资产经营管理分散,难以优化整合,统筹规划。二是供水安全保障不到位。万泉河水源质量保护涉及面广,农业水源污染仍然存在,部分供水管年久锈蚀漏损,造成二次污染。全市集中式水塔供水工程分布多且散,水源以地下水和山泉水为主,取水点规划不合理,有重金属超标现象,水质量难于保证。三是供水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美容水厂、阳龙水厂、长坡水厂供水能力不足,枯水期水质变差,夏季用水高峰期供水量难以保障居民生产生活用水。东太、东平、东升、东红、南俸5个农场供水设施均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所建,年久失修,水塔及管网漏损严重且地处边远地区,市政供水管网无法延伸全覆盖。四是管材老化难于适应供水需求。我市早期建设的供水管道采用标准较低,部分现有镀锌钢管、玻璃钢管、PE管等供水管网质量较差且均超年限使用,漏水事故频发,严重影响供水安全。五是供水设备闲置。我市从2012年至2021年实施、建设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已完工,但有些饮水工程只通村未通户,部分村存在“有水不接,通而不用”的现象,供水设备利用率不高。六是供水水源单一。市供水工程采用单水源配水系统,供水保证率低。没有备用水源,存在供水事故隐患。
为此,提六点建议:
一、整合供水资源。建议市政府出台《琼海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资产整合方案》,成立市水务集团,对私有供水厂进行清产核资,资产整合,统一划归市自来水公司管理,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新格局。
二、加强供水安全监管。一是加强水源地管理。建立万泉河区域及各库区水质常态化执法监管机制,建立生态环境、卫生健康、水利等部门水质监测数据共享制度,确保水源安全。二是严厉打击破坏公共供水设施和危害供水安全的违法行为。三是对全市352个供水点进行评估,促进市政管网铺设延伸至农村,保障群众所需。四是做好用水宣传教育,以饮用水安全宣传为导向,以水质科普知识宣传为切入点,通过新闻媒体、发放资料、市民体验活动等多方式开展宣传,提高安全、节约用水的意识。
三、提高供水能力。加快美容水厂三期建设,实现供水能力达到5.6万吨/日,保证大路镇、大路产业园、长坡镇、龙湾港、彬村山农场及周边地区的供水。加快阳龙水厂扩建,解决石壁镇、龙江镇、阳江镇、会山镇、南俸农场、东太农场及东平农场的供水。
四、加快水管网等配套工程建设。改造老旧管网,解决管道渗漏和爆管的问题,保证供水顺畅安全。建立供水管网GIS系统及分区计量,严格控制漏损管控。建立水质在线监测,进一步完善智慧水务的建设。
五、解决农村供水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问题。对农村饮水工程项目进行排查,加强对供水管道工程只通村不通户情况的整治,提倡多用自来水,逐渐改变村民用井水的习惯,促进用水安全。对用户多、需求大、群众愿、建得了、管得好的农村优先解决。
六、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一是建议市政府出台《琼海市城乡供水一体化规划建设实施方案》《琼海市供水管理办法》等,对全市供水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布局。二是加快备用水源地的建设,建议将取水口上移至万泉湖,确保水源质量及供水安全。
加强城区停车场运营管理 着力解决群众停车服务需求
市政协委员 曹金艳
城市停车设施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保障,也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我市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增长,城区“停车难,占道停车”问题日益突显,成为我市迫切需要解决的民生痛点和城市治理难点之一。截至2022年7月13日,我市机动车保有量达222979辆,其中汽车类71646辆。整体汽车保有量仍以年均10%以上增幅持续增长,出行停车需求居高不下。嘉积城区停车建设存在问题,主要为:一是停车设施分布不平衡,布局规划欠合理。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对完善市政交通设施做了“建设以配建停车场为主、路外公共停车场为辅、路内停车为补充的停车系统”的要求。我市配建停车场泊位严重不足,公共停车场建设滞后,超量配置路内停车泊位,严重影响交通安全。二是停车管理运营缺乏市场手段,存量资源利用率不足。伴随停车难而来的乱停车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我市道路停车尚未实施道路停车收费管理,诸多“僵尸车”长期 “霸占”道路泊位,公共停车泊位周转率低,城市智慧停车产业发展落伍,停车管理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不高。三是城市停车建设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配套政策不完善。停车问题涉及发改、资规、公安交警和综合执法等部门,目前尚未出台相应的停车设施建设和管理办法,造成职责界限不明,难以形成合力。国家层面停车新政频出,涉及规划建设、用地供给、停车管理、收费管理、信息化建设和吸引社会资本等方面,我市仍未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
为此,提四点建议:
一、统筹规划引导,建立顶层设计。建议我市根据国务院办公厅于2021年5月7日发布的《关于推动城市停车设施发展的意见》为指导,做好城市停车普查,摸清停车资源底数,建立城市停车设施供给能力评价制度。依据国土空间规划和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统筹地上地下空间,科学编制城市停车规划。
二、实施建管并重,促进集约发展。一是节约土地资源,扩大停车供给。新建居住社区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建设停车位。充分利用广场、公园绿地等地上地下空间建设停车设施。结合老旧小区、厂区、街区、楼宇等改造,扩建新建停车设施。二是盘活存量资源,提高管理水平。在学校、医院等重点区域,区分不同时长停车需要,综合采取资源共享、价格调节、临时停车等措施,满足出行停车需求。三是推进开放共享,发挥停车效能。支持机关、企事业单位在加强安全管理的前提下,率先向社会开放停车设施。鼓励商业设施、旅游景区等在空闲时段向社会开放。鼓励社区错时向社会开放停车设施。鼓励老旧小区居民夜间充分利用周边道路或周边单位的闲置车位停放车辆。
三、加强政府引导、鼓励市场运作。党中央提出,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到决定性作用,我市停车场建设和运营管理,在政府规划引导下,应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一是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深化“放管服”改革,营造良好市场环境,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全面参与建设、研发、供应、维保、管理。二是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坚持“谁投资、谁受益”原则,规范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模式推动共同投资运营停车设施。鼓励社会资本以市场化投资为主开发运营。利用专项债券资金支持停车设施项目建设,配建洗车点、便利店等,提升综合收益。三是完善停车收费政策。健全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停车收费机制,逐步缩小政府定价范围。
四、鼓励改革创新,落实支撑保障。一是充分利用空闲土地。鼓励利用自有土地增建停车设施。采用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等方式供应停车设施用地;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停车设施用地,采取划拨方式供地。二是信息技术融合应用。开发移动终端智能化停车服务应用,构建停车数据信息平台,推动停车资源共享和供需快速匹配。
加强城市公园绿地及公共文化设施场所建设 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市政协委员 何韩冲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率迅速提高,城市规模日益扩大,我市面临着巩固和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建设水平的重要任务,现阶段嘉积城区公共绿地及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休闲活动需求。主要表现有:一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较低。目前,根据市综合行政执法局2021年统计,我市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9.62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33.88%,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7.32%。按照《全国县级文明城市测评体系操作手册》(2022年版)城市市容市貌建成区绿地率≥36%或逐年提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平方米或逐年提升的标准,我市远没达到标准要求。二是公共文化配套设施薄弱。目前建有博物馆2个、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艺术表演场馆1个、镇级文化站12个。琼海市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量、每万常住人口阅览室坐席数等指标全省排名靠后,各类公共服务中,公共体育的群众满意度调查得分偏低,体现在缺少综合型体育健身场馆、全民健身活动及比赛较少,体育活动形式多样性上明显不足等。
为此,提五点建议:
一、完善城市公园绿地系统规划,加大城区公园绿地建设力度。城市绿化是城市建设重要组成部分,为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应根据嘉积城区建设中的区域定位,以及城市的发展,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对于城市公园建设规划,房地产开发、城中村改造一定要合理规划出绿地、游园和公园用地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政府要科学规划出土地建设绿地或公园,加大城市公园绿地项目储备,多途径筹措城市公园绿地项目建设资金,加快推进城市在建公园绿地的建设力度。鉴于市财政资金不够充裕,城市公园绿地项目业主单位、财政、发改等部门应相互沟通,积极配合,探索采取PPP(公私合营)模式筹措城市公园项目建设资金。
二、修缮提升万泉河带状公园,打造琼海城市名片和会客厅。已建成的万泉河带状公园全长10公里,建有音乐喷泉广场、文化休闲广场、木栈道、大型停车场等公共基础设施,成为嘉积城区市民户外休闲健身娱乐活动的主要场所。但近年来因年久失修,带状公园一些公共文化设施损坏严重,功能缺失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严重影响了城市形象。建议加强公园基础设施的修缮,健全多部门联动管理体制,优化养护管理机制,不断提高我市公园养护管理水平,突出主题特色,大力提升公园品质,擦亮琼海城市名片和打造高颜值生态城市会客厅。
三、加快市文化体育中心的建设,补齐城市文体基础设施短板。琼海市文化体育中心项目目前计划在项目区域范围内规划建设体育场、体育馆、大剧院等场馆,目的是建成集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议加快文体中心建设,补齐我市缺乏大型文体活动中心的空白,这将有效弥补我市文体设施短板,不断满足市民健身休闲需求,进而提升琼海城市品位。
四、整合城市现有公共资源,升级改造功能齐全的综合性场所。将现有的市政府广场重新规划翻建升级改造,充分整合利用公共土地资源建设综合体广场。分地下三层建设,地下二三层建停车场和人防工程,解决嘉积城区停车难问题,地下一层建城市规划馆、咖啡馆、图书吧等一批公共文化场所,在地面层上恢复绿植外,还要腾出一定的空间用于日常大型集会的活动场所,有效解决嘉积城区户外大型活动场地紧张问题。完善综合配套功能,打造集经济、文化、体育、娱乐、健身于一体的群众性广场。
五、下足“绣花功夫”,打造精致便民的街角公园。近年来,在创建和巩固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我市在嘉积城区原有一些街边公园、小广场基础上升级改造,建设了一批受群众欢迎的文化娱乐场所,如嘉积蔗园社区的蔗园广场,广场改造后为居民文娱健身提供了便利,居民每天在广场进行健身操、广场舞、琼剧表演等,群众从中分享到了城市发展的“红利”,增强了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建议根据《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操作手册》有关要求,结合近些年全国文明城市实地测评及复查考核反馈问题,在城市基础设施方面进一步认真梳理,因地制宜,在老旧小区改造、规划建设休闲文化活动场所、健身休闲场地设施改造等方面,加大整合改造利用,打造一批“街头游园”“口袋公园”等市民休闲文化活动场所,有效解决城区建筑密度较大、健身休闲文化活动场所较少的问题,建成更多老百姓喜欢的便民的“群众乐园”。
实施城市环境提升“四大工程” 巩固和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建设成果
市政协委员 王红奋
2021年,我市未能通过文明城市复检工作;2022年上半年,经过全市各方面通力合作,最终保住了全国文明城市的“金字招牌”。在迎接文明城市复检的艰辛过程中,暴露出我市市容环境乱象反弹频繁,老旧(三无)小区等一些民生基础建设落后、人居环境较低,部分单位(人员)开展巩文工作形式主义严重、积极性不高,由于缺少经费保障,一些工作推进缓慢等一系列的问题,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夺牌”不易,“守牌”更难。2022年文明城市复检工作即将深入开展,下面就结合“守牌”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实施基础设施提升工程。系统规划嘉积城区交通网络系统,完善交通路网,建设城市次干道,打通“断头路”。推进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加快城市公园、文化广场、停车场(位)、公厕以及供电、供气、供水、排水、排污等公共设施建管到位。加强背街小巷、城中村、商业街区路面管护。抓好无障碍设施建设,实现公共场所、主要公用建筑无障碍化。推进公共场所母婴设施建设。持续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动城区交通安全设施完善、道路环境改善。加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保证消防通道畅通。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运体系。加强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扩建工程。
二是实施环境整治提升工程。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持续开展生态环境六大专项整治。深入推进“河长制”“湖长制”“湾长制”,保护万泉河流域生态环境。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棚户区改造和社区建设。深化拆除违建专项整治行动。加强建筑工地文明施工管理,坚决遏制各类违法施工行为。按照统一标准,改造不达标的农贸市场,加强便民市场治理力度,配套完善设施,规范招标牌设置,整治市场周边环境秩序,加强市场内部保洁和秩序管理。开展流动摊点、出店经营、占道经营、城市“六乱”(乱贴乱画、乱堆乱放、乱挂乱晒)等综合整治。
三是实施文明出行提升工程。加大不文明交通行为治理力度,以城市中心区、核心区为重点区域,严厉打击套牌假牌、酒驾醉驾毒驾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严查各类交通违法行为,严管电动自行车通行秩序。持续加大“一盔一带”及客运车辆专项整治,深化共享单车、电动车乱停乱放整治行动,规范出租车运营市场。广泛开展“礼让斑马线”等文明交通志愿服务活动,大力开展文明交通宣传教育活动,倡导文明出行新风尚。
四是实施文化建设提升工程。以基层和农村为重点,加强基层文化设施、文化阵地建设,提升管理服务能力。推进市文化体育中心项目建设。智慧化升级改造周士第将军纪念馆。持续推进公共图书馆、公共博物馆、公共文化馆等免费开放工作,健全基本服务项目。加大文化服务供给力度,大力开展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积极推动全民阅读、全民健身活动。加强琼剧、传统民俗、更路簿、苗绣等文化和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深入挖掘琼海红色革命文化内涵,整合红色旅游资源,围绕红色娘子军纪念园、椰子寨琼崖革命第一枪战斗遗址、琼崖特委第一次扩大会议旧址等红色文化品牌,打造琼崖红色教育基地,规划建设红色旅游精品路线。
推进琼海智慧城市发展 创造人民美好生活
市政协委员 盘武庄
智慧城市是城市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近年来,琼海智慧城市在信息基础建设、物联网建设及电子政务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效,但与市民的需求相比、与国内、省内等地区先进做法与建设成效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我市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定位不清晰,尚未成立综合统筹协调机构,尚未出台明确的整体规划,重复投资、重复建设现象突出。二是存在信息壁垒,各部门自建的信息化系统主要解决各自所在领域问题,是一个“自己人管自己人”的内部办公管理系统,没有建设一个统一大的服务管理平台,老百姓使用不方便,城市管理者也无法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及时地了解城市运行状态。三是我市的智慧城市建设没有建立相应安全保密体系,政府对信息安全应急处置能力不足,同时,随着二维码普及到移动支付,智慧城市民生服务领域不断扩大,个人、家庭的生活信息全方位暴露,使得个人信息泄露风险加剧。四是我市智慧城市的建设主要依靠财政拨款,尚未形成商业化运作,还未建立有效的资金引导扶持政策。五是缺乏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当前我市技术创新人才严重短缺,特别是既懂技术又熟悉政府流程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缺乏。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难以引进,自身又缺乏完善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造成人才难求的现状。
为此,提出五点建议:
一、优化顶层设计,加强统筹领导。结合滨海城市、零碳先进试验区的建设,以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与便民惠民为目的,高标准编制智慧琼海发展规划。健全智慧城市统筹协调机制,统筹全市资源,明确部门职责,形成智慧城市建设的合力。
二、发挥融媒体中心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作用,建设“一网统管”、“一网通办”服务平台。随着媒体融合与智慧城市建设交叉领域广泛,我市应加强对融媒体中心建设,助推智慧城市运营建设。一方面融媒体中心属于公益事业单位,其相比行政单位市场化能力更强,更容易进行智慧城市运营建设。另一方面融媒体中心能将政府网站、政府数据以及分散在政府部门下的各个政务微博、政务微信、政务号统一整合到融媒体中心这一平台,建设“一网统管”,以更好地实现政务服务、政府数据资源的整合化和集约化,更好地发挥政务大数据的效能,并显著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同时,也可将报纸、电视、广播、网站、手机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平台,整合到融媒体中心这一平台,在当好党和政府“喉舌”的同时,开通APP手机客户端,整合教育、医疗、物流、金融、旅游、交通、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服务功能,打造智慧生活服务平台,实现“一网通办”。市民可以通过一部手机,随时随地办理政务,商务和生活服务,如提供水电、交通、个人房产、个人公积金等手机查询功能,从“最多跑一次”变化成“一次都不用跑”。海口市开发“12345政府便民服务”平台和“椰城市民云”平台,深得群众赞誉,值得我们借鉴。
三、打造智慧城市建设安全防护体系。严格落实网络安全各项法律法规制度,全面构建制度、管理、技术衔接配套的安全防护体系。特别是要完善公共数据和个人信息保护,加强对数据资源在采集、存储、应用等环节的安全评估,打击网络违法犯罪活动,深入推进网络安全知识技能宣传普及。
四、拓展融资渠道,带动智慧产业发展。我市智慧城市建设应拓宽创新融资渠道,采取PPP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智慧城市建设。以资本聚集吸引大数据产业聚集,制定出台优惠政策,支持智慧产业发展。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智能城市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制定落实人才引进政策,贯彻落实《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2018-2025)》,重视智慧城市建设这类人才的引进。同时强化人才培养,完善激励机制,组织开展智慧城市建设人才培训,学习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的先进理念和经验,适应智慧城市建设的要求。
版权所有©琼海市人民政府网 主办单位:琼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技术支持:琼海市政务信息管理中心 开发维护: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62832261 政府咨询投诉电话:0898-12345 联系邮箱:qhszfxx@163.com
琼公网安备 4690020200003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90020004 琼ICP备20210005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