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德坚
每当我漫步在石龙大桥南端的滨滩文化广场,我就有一种感觉:在不久的将来,滨滩市或许又要回来了。
滨滩村在清朝曾经是一个墟市。在《康熙八年乐会县志》和《康熙二十六年乐会县志》中,记有这样的内容:边滩(滨滩)市位于白石乡(现龙江镇范围)河边(万泉河边),县西(乐会县首府乐城市往西方向)八十里,与定安石壁(过去石壁隶属定安县)隔河(即万泉河)。边滩市还有边滩渡(滨滩老渡口),市里还设白石乡社学(书院)。这些内容就表明了在三百多年前,白石乡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就在边滩村。过去交通以水路为主,货物的集散乃至人员的流动主要靠木船,而边滩村就在河坎上,在这里墟市和渡口相辅相成,互相补充和配合。滨滩人代代相传,称其为“外市”。
悠悠岁月,边滩市昔日的繁华只能凭借想象了。现在,边滩市还留有哪些蛛丝马迹呢?滨滩村现存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两个古老物件,是吴家的铁钻和朱家的大石磨。吴姓和朱姓是滨滩村人口较多的两个姓氏。在吴姓中,有一个打铁世家——海利家族,代代以打铁为生,至今还有一位传人在石壁墟设店锻打火钳、钩刀等小铁具。那个铁钻是烂不掉也偷不走的东西。朱姓的大石磨比一般家用石磨大好多,要两个人才能推得动。大石磨的主人世代制作豆腐、豆豉和豆酱。因为只有用大石磨,才能磨得快磨得多,工作效率才能提高。
随着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滨滩村人在衣食住行方面已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明显变化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是居处房舍的变化。滨滩村是长藤形村庄。低矮的瓦房沿万泉河东西走向建在河的沿岸,地势较低。在未建牛路岭水电站前,连年水灾村庄被淹。因而,村民的应对措施有多种:每间居屋两边卧房都穿插楼枋,铺上木板,形成一个小阁楼。洪水来时,阁楼上放置粮食和衣物。又在风头墙上开一个“走水窗”,此窗的窗棂是活动的,可以拆开,如遇没顶之灾,家人可以从此窗口逃生。每年农历七八月汛期,饲养的大肥猪必须卖掉,以免到时增加麻烦。而对那些小猪和鸡鸭也要准备竹笼,洪水来时将其抓入笼中置于高阁。如遇特大洪水,只能扶老携幼、牵着耕牛,向高岭等安全地带转移,怨声载道,苦不堪言。改革开放后,每家每户都把建房当作首要大事,公路两旁的钢筋水泥楼房陆续拔地而起,一层的,二层的,甚至三层的,整齐的民居足有一千米长,俨然像个街市一样。
其二是出行交通的变化。滨滩村民住在万泉河之南,而村民的稻田、胶园却在万泉河之北。多年来,万泉河的阻隔给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犁田耕地时节,他们要扛犁赶牛坐船过河;割稻收获季节,打谷机和稻谷也要用船运载。上船下船、上坎下坡非常辛苦,清明过后橡胶开割,半夜鸡叫胶农们就要趁早赶到胶园。每天都要扛车挤船过渡,因而,渡口翻船落水的悲剧时有发生。
2005年石龙大桥建成通车,这些问题就都解决了。滨滩人为庆祝这个喜庆的日子,放鞭炮,演琼剧,乐了几个夜晚。而后,桥通路通财通,繁荣了北岸的石壁墟,也激活南岸的滨滩村;既方便了滨滩人的出行,也方便了石壁人进入滨滩。滨滩也就成为石龙地区的交通枢纽。
其三是社会地位的变化。这些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滨滩村的各种基础设施也逐步完善。诸如:河沿上筑起挡土的河堤,河堤上架起几百米长的栈道,环村铺上水泥硬板路,路边安装路灯、做了绿化和开辟停车位,建起标准的灯光球场。在桥头的文化广场旁边,还有一间老渡口咖啡厅,夜里灯火通明。所有这些,都使滨滩成为石龙地区的一张名片。那些自驾车旅游的新市民和马拉松自行车爱好者,都把滨滩当作他们行程中的一个驿站。
现在,许多滨滩人的潜意识中已有本能的反应,觉得滨滩可能又要成市了,于是视公路两旁为黄金地带,近年的建房者都有意把房屋建成店铺构式。目前已经有个别人家在这里加工粿果和制作铝窗、门框等。文化广场上,每天早晨临时设摊卖猪肉的、卖海鲜的、卖蔬菜的、卖水果的、卖活禽的、卖饮料槟榔香烟的,应有尽有。广场附近还有卖鸭肉饭团的,卖中餐晚餐的。特别是每月1日、15日的赶集日(俗称“交流日”),因石壁墟不堪重负而外溢的远方行商,都被挤到滨滩这个临时市场,当天那录音播放的叫卖声此起彼落,连续不断。要是在某个晚上滨滩文化广场上演出古装琼剧,来自四面八方的观众更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所有这些都是自发的,自然而然的。在滨滩,一个墟市的雏形,已初具规模。
墟市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必须以经济发展为前提,一个墟市的形成,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全过程。现在石壁墟的店铺已经趋饱和,可以用滨滩来缓解石壁的拥挤,把石壁墟和滨滩合为一个滨石墟。如果能把石龙公路滨滩段的过往车辆改道绕行,那么滨滩的千米长街就会变成没有安全隐患、没有行车轰隆声、没有尘土飞扬的步行街。虽然这些仅是我一个村民的期盼,但不管将来如何开发和发展,我都相信,在乡村振兴的发展大潮中,滨滩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版权所有©琼海市人民政府网 主办单位:琼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技术支持:琼海市政务信息管理中心 开发维护: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62832261 政府咨询投诉电话:0898-12345 联系邮箱:qhszfxx@163.com
琼公网安备 4690020200003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90020004 琼ICP备20210005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