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海牧渔,千年不辍。站在潭门渔港,能听到渔船进港的汽笛轰鸣声,伴随渔船归来的是渔民们收获的喜悦。
琼海潭门镇的渔民祖祖辈辈以打渔为生,在没有精准航海图标和卫星定位系统的年代,靠着一副罗盘和一本《更路簿》,在广袤的海洋里闯出了一条生路。
近年来,琼海着力推动渔业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产品业态转型,发展近海水产养殖、可持续海洋渔业、海洋制药,推进海洋生态修复,持续推进蓝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勇闯深海 擦亮蓝色名片
面朝东方,逐海扬波,千年渔港的潭门,连接着几个世纪以来的耕海牧渔传统,讲述一代代琼海人勇敢开拓的无畏精神。大海的颜色——蓝色,成为琼海人的精神底色。
“这张照片是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来潭门考察时拍的。他鼓励我们‘造大船 闯深海 捕大鱼’。”潭门渔民卢家炳说,潭门百姓一直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如今,在潭门镇的渔民之家,仍旧挂着那张珍贵的照片。
2013年以来,在海南省委省政府、琼海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潭门渔民纷纷行动起来,向着那片蓝色海洋进发。如今,琼海仅大、中型渔船就有86艘,500吨左右的钢质渔船有4艘、400吨左右的钢质渔船23艘,出海条件大为改善。
此外,潭门镇还通过提供补贴、帮助贷款等方式,为每艘赴远海作业的渔船安装防风、导航、救生、消防等保障设备,配备渔业安全监督系统。
“我们渔民出远海、闯深海,大家心里都更有底气了。”卢家炳说,现在渔民在渔船上不仅可以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而且出海的安全系数和生活生产条件也得到全面改善。
琼海全市海域面积1530.8平方公里,海岸带长80.1公里,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灿烂悠久的海洋文化。千年渔港潭门就是海洋中孕育出的一张蓝色名片。渔民们勇闯深海,将这张蓝色名片越擦越亮眼。
潭门港是特殊的,特殊在潭门渔民自古以来就开展远洋航行、远海捕捞和潜水捕捞。潭门渔民是值得敬佩的,他们是世界历史上唯一连续在南海“耕海牧渔”的特有群体,不仅是南海海域的开发者,也是守护者。其中,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更路簿》已有600多年历史,是海南渔民开发南沙群岛的重要见证。
蓝色向往 壮大海洋产业
新时代,蓝色的向往仍在,与海洋的深情仍在。
近年来,琼海坚持“往岸上走、往深海走、往休闲渔业走”的方向,着力推动渔业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产品业态转型,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提升。
其中,琼海大力发展近海水产养殖、可持续海洋渔业、海洋制药,推进海洋生态修复,在高质量发展的当下,海洋这篇“大文章”仍在琼海继续书写。
蓝色,有深蓝有浅蓝。如果闯深海是深蓝,那么发展休闲渔业便是一抹迷人的浅蓝。潭门镇80后渔民符名林,靠海吃海吃出了新滋味,他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民宿,入股赶海基地,开辟出新的旅游业态。符名林说:“我们现在的规模越来越大,吸引了周边50人打工,未来的计划是做得更大。”
同是渔民的王振福则把目光瞄准了水产养殖,靠养东星斑发家致富。凭借不服输的劲儿,王振福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养殖大户,规模从几千条发展到现在有近4万条,引得街坊四邻前来取经学习。王振福说:“以前闯海是捕鱼,我们新的闯海就是不服输,在新的行业中敢拼敢干。”
不同的转型路径,同样的升级目标。如今,琼海市政府利用渔港原有的优质条件,结合琼海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把潭门由单一的海洋渔业生产转化为多元化的产业模式,文旅业、工艺品加工业、餐饮业等也开始百花齐放。如今,千年渔港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走出了一条“因海而生,伴海而兴”的道路。
新时代,闯海精神有了新的意义。曾经,琼海人凭借智慧和勤劳,在惊涛骇浪里驰骋千年。如今,这份勇气和胆量随着罗盘和《更路簿》一直流传,成为琼海人骨子里的气质,沉淀为整座城市的蓝色文化,在建设海南自贸港的浪潮中乘风远航,破浪奔腾。
(琼海融媒)
版权所有©琼海市人民政府网 主办单位:琼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技术支持:琼海市政务信息管理中心 开发维护: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62832261 政府咨询投诉电话:0898-12345 联系邮箱:qhszfxx@163.com
琼公网安备 4690020200003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90020004 琼ICP备20210005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