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际峰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喜欢贴春联,营造节日的喜庆祥和气氛。大年里如果哪一家不贴春联,总觉得似乎缺少了些什么。春联不仅仅是一种风景,也是一道必不可少的文化大餐。
以往,人们大多是到集市上挑选自己喜欢的春联,在除夕那天挂贴妥当。是时,读书人结伴而行,走家串户品赏春联。诸如:“人勤春光美;家和喜事多”“国有鸿恩春日永;家传仁德福星明”“幸福家庭丰衣足食;文明社会正气清风”“院栽兰竹能悦目;室藏书画可清心”“春到堂前增瑞气;日临庭上起祥光”“同歌华夏兴邦曲;共赋神州治国诗”等等。语虽平易畅达,却也韵至心声,像百琲明珠,平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春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传统文学形式,是语言文学艺术和书法艺术的结晶,已有悠长的历史。如果按照大家一致认可的五代后蜀主孟昶亲自在桃符上题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副对联为始,也超过千年。千年下来,春联像文学陇亩里一株秀出的木,一朵耀眼的花,让人无法不多看一眼。而它,也俟时而生,率尔而长,呈现了旺盛的生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人已经不满足于文化市场提供的现成春联,而是按意愿独自创作和书写春联,表达自己的心声和愿望,如“龙寿洋洋洋得意;百姓家家家称心”“春临琼海花开早;福到农家喜事多”“百花闹田野;五福临农家”等。因了身临其境,感触殊深,语自心底流出,更显格外亲切自然。
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对联是从格律诗中衍化而来的,对联与旧体格律诗的颔联、颈联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它有如下特点:词性相当,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方位词对方位词,数量词对数量词等等;结构相称,指词语之间关系相同,即上联是主谓结构,下联也应该对以主谓结构,上联是动宾结构,下联也应该对以动宾结构等等;平仄相谐,指对联讲究音律和谐,读起来有抑扬顿挫的音乐回环美,上下联之间相同位置上的字,平仄应当是相反的。上联的联脚必须是仄声,下联的联脚必须是平声,如果上下联的联脚都是平声或者都是仄声,称之为“乱脚”,就违背了对联的基本要求。
对联横竖几行字,藏意藏韵,包容世界,数说古今,有一种不动声色的深度。但是,不得不提的是,对联有它不容忽视的客观要求,既讲内容,也讲形式,千万不要让“形式”走失。对联是古人量身定做的一种秀外慧中的文学形式,切忌出现如下几种情况:一是“三仄尾”,即上联末尾三个字都是仄声字;二是“三平尾”,即下联末尾三个字都是平声字;三是“孤平”,即上联除句脚一个字是仄声字外,其余都是平声字;四是“孤仄”,即下联除句脚一个字是平声字外,其余都是仄声字。这样的对联称之为“犯孤”句。在我们常见的联语中,这样的弊端并非鲜见。
有学者认为,对联也应有与时俱进的扬弃精神,方能体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时代要求,不要让繁杂的形式束缚了鲜活丰赡的内容。这种观点得到许多人的赞同。大家都知道,汉代的赋,魏晋时期的骈俪,都被时人奉为圭臬,为竟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妙,割舍了多少鲜活的内容,造成了文风的萎靡和形式的僵化,经过时间的磨砺和历史的淘洗,弊端愈发显见,渐渐地,它们也无可奈何地走到了边缘。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胡适等人提出“文当废骈,诗当废律”的主张,提倡新格律诗只讲押韵,不讲平仄。也有诗词组织提出实行“双轨制”的折衷办法,认为格律诗(包括联语)的平仄与否对大众的欣赏并不重要,因为规则的繁杂并不说明质量的上乘,而形式的简易也并不等于内容的平庸。对联的基本要求是对称性,只要对仗以及联脚合乎平仄,就符合宽对的基本要求。都说文学艺术总是在山顶上相逢,有人不拘古法,学了乖,找到一条通往山顶的捷径;有人循规蹈矩走弯路,但是他一点也不觉得冤,因为他多看了几道别人看不到的风景,只要不把路走错就好。
如今,不论是城市或乡村,独自创作对联和写对联的人越来越多。这是一种可喜的文化现象。形式是对联的躯壳,内容是对联的灵魂,我们追求的仍然是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和掌握一些音韵学方面的知识,对读者或作者都无疑是大有裨益的。读书、研词、写诗作联,都需要学懂和领会一定的音韵学知识。因为只有懂得形式,才能更好地支配形式,运用起来就多一份审慎,就不至于跌入用韵混乱、遣词造语不当的迷津。当然更不会再去犯低级的错误。
版权所有©琼海市人民政府网 主办单位:琼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技术支持:琼海市政务信息管理中心 开发维护: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62832261 政府咨询投诉电话:0898-12345 联系邮箱:qhszfxx@163.com
琼公网安备 4690020200003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90020004 琼ICP备20210005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