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骨浩然情激荡 ——作家朱德松《风吹竹动》作品集序

发布日期:2023-08-14 20:33 来源: 分享到:
微信
X
【字体:  

◆ 吴 越


作家文学作品的生命力在于根植这片故土的深浅,在于作品质量高低以及能否闪耀出独树一帜引人注目的光辉。最近,拜读了作家朱德松的《风吹竹动》作品集,仿佛茅塞顿开,深深有所感悟。中国文学的名家名篇之所以能够光彩照人,在于作家深深根植于国家民族这片热土,把自己融入民族文化生活沃野,并滋生培育本土文化的根源和基因,形成自已独特的文学表现艺术风格。迪格尔印第安人有一条著名的箴言:“开始,上帝就给每一个民族一只陶杯,从杯中,人们饮入了他们的生活。”作家朱德松在文学创作的长河中撷取乡村生活土壤的营养,使作品创作独树起乡村沃土浩然的风骨,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学特质和地方民族特色。

民族文化的挖掘传承和弘扬,使朱德松成为有文化良知和历史责任感的作家。朱德松作品《风吹竹动》有4个篇章,46篇文章16万余字,其作品涉及内容广泛,历史沿革、民俗风情、山光水色,传说故事、名人传记、人文哲理等诸乡村多方面民族文化,他用文学作品延承和弘扬,并丰富其精神内涵。中国乡土文化博大久远而丰富,具有“古来百越之地,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语”的特点,海南的乡土民俗文化也一样。由于历史原因以及不同习俗、不同区域的复杂性,民俗文化使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历经生活的暴风骤雨,磨就了作家朱德松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思维和智慧。他深明大义,懂得“养国民忠爱之本源”乃乡土历史与民俗文化。他在潜心研究海南地区和万泉河沿岸区域历史变迁的同时,把文学笔尖指向人们生活中朦胧意识认知的民俗领域,或在乡村百姓一代代承载而几乎断了“脉根”的领域,从而彰显不同地区不同习俗所构成的独特的区域性民俗文化。他用多彩的笔让它散发出奇特绚丽而醉人的芳香,为其披上具有浓烈地方色彩的民族性的文化新装,留下一抹乡愁,具有无穷的生命力。在《风吹竹动》“风俗篇”开篇中,他精心撰写了《婚俗谈趣》《做对岁》等文章,大胆地用文学记录民俗文化历史,记录那些建房造屋、生男育女、逢年过节、养老送终、婚嫁迎娶等等有意义的活动。通过文学作品传承,使人们懂得这些具有海南地方民族特色的风俗文化,既是中华传统文化,又有乡土生活本色内涵的与众不同,这些别具一格的乡土习俗记载着历史传统风俗及变迁,才使农村五谷丰登,人畜兴旺。作家朱德松担负起历史文化责任,使万泉河两岸的龙江石壁地区乃至琼海区域的民俗文化得以挖掘传承和鼎兴,为推动海南民俗文学发展砥砺前行,默默奉献,成为海南开掘民俗文化的先行者。

用生命激情构筑起文学堡垒,让多彩的笔传承民俗文化历史,感悟人生的艰辛。作家朱德松用厚实娴熟的笔法驾驭作品,以学者探索的眼光洞察秋毫,把生活在龙江石壁地区所见所闻的风土人情、人文环境和生活秩事尽收眼底,用生命激情构建起文学堡垒,为乡土民俗文化遮风挡雨,让充满乡土气息的民俗文化浓缩升华,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学作品风格。为撰写好每篇文章,他积极搜集研究海南的乡土文化,并把石壁龙江地区人们赖以生存繁衍发展的乡土文化立为根本,注重地方民俗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变化。在作品集《风吹竹动》第二篇章“风云篇”15篇文章和第三篇章“风雨篇”7篇作品中,作者通过多方位、多视角、多层次及不同的审美情趣,从走进龙江乡村、静美文渊及船埠变化,以及石壁的红色情缘,到在风雨中的人生偶遇告别等篇章情节,让读者感同身受乡土生活的环境、历史与文化及对家乡的认同感,激发人们对故乡每一寸土地的钟情,爱家爱乡进而爱国,展现乡土文化正在寻找国家民族的根,形成时代精神寄托。作者对乡土文化习俗素材进行精雕细琢,用文学有效的手段进行全方位的延承和发展,并侧重对万泉河畔沿岸特别是石壁龙江两岸的风土人情和人文景观,用多彩的文学之笔进行诠释,谱写出人们喜闻乐见的新篇章。

好的文学作品总是凸现出历史的厚重感,使人们欣赏文学作品风采的同时享受读文读史明哲理之乐趣。在《风吹竹动》作品集中,作家朱德松用丰富的生活阅历和掌握的乡土史实第一手素材,用生命激情投入创作,叙写生命深沉的情感和人生记忆中美好的人和事,启迪人们读史爱乡智慧。在《记忆中的那座院子》一文中,作家以人物为主线讲述龙江四代书记主政更迭,对龙江20年的山水景物、历史风云、生产兴衰、生活变化,特别是墟集繁荣及环境变化进行去粗取精,按时空构筑文章,让丰富的文学情感和深刻的生活阅历堆积起历史画面,以娴熟的文学记实手法和严谨的语言,从院子里看清时代的步履,留住了生活烙印,字里行间透出人生的辛酸苦辣,拜读文章即让人看到龙江发展变迁的沧桑画面。就这样,峥嵘岁月留住了记忆中的那座院子,也映射出作品的光辉。作家在描绘万泉河两岸的山光水色的同时,用作品告诉人们历史的发展、时代的蜕变。从文章《走进龙江的村庄》中石头岭村和山荫村的变化,到《静美文渊》描写的美人初醒未及妆的素美,那些如出水芙蓉般的景象和醉人的旖旎风光流泻于作家笔端。作家凭借厚实的文学功力,多彩的文学笔调,把《椰树之缘》一文写得优美醉人,让人看到我们的祖父辈守望这片故土的伟岸身影,以及作者与椰子结缘的生命坎坷历程。

无论是写人写事写风物,作者总是把一篇篇充满情趣哲理和对生命美好追求的作品奉献给读者。如果说文集中的第二章“风云篇”是用生命激情构建起挡大风的文学堡垒,让乡土历史不被暴风雨吹刮,并在那里静静流淌延伸,那么,第三章的“风雨篇”则是人生道路上乡土民俗文化历史的不断延伸,是人们砥砺奋进的真谛感悟。作者文笔精炼扎实,在散文随笔《人生是一场渐次的告别》和《相别于冬天》的姐妹篇中,用惆怅深沉的笔调和坚毅的文气,情深意切地道出作家对生命的感悟以及对友人的情感,对生命的真谛以及人生的意义作出自己的诠释和解读。

让风铃在风吹竹动中发出清脆的响声,宣示乡土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彰显文学作品的生命力。《风吹竹动》中的杂文随笔以老辣笔风和犀利独特的笔派,在延承乡土文化的“文脉”和以乡土文化为载体的“人脉”中提炼出阳春白雪般的纯文学作品,让读者读文寻根,领悟人生真谛。不论是作者的《读书学习要带问》中的不耻下问,《写作杂忆》中作家的艰辛奋斗历程,还是《王蒙先生一席谈》提出的“奢谈,妄谈,空谈只会与其正传统的文化相去日远”,以及在《两则日记》中道出作家创作的困惑艰难,都强调只有深深地扎根在乡土这片肥沃的土壤上,才能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作家朱德松的每篇文学作品,总是用激荡的文学情愫构建起浩然正气的风骨,总是把文学的魅力拧成一股难以抵御的穿透力,烙印在阅览的文学长廊墙壁上,供人们茶余饭后慢慢观赏,再慢慢品味,使记忆的脑海里映射出一幅幅万泉河畔石壁龙江两岸的美丽景色,令人流连忘返,难以忘怀。

作家朱德松的《风吹竹动》作品集,从封面设计到谋篇布局内容上,都令人惊讶、感叹而怡悦。他用46篇记实随笔递进式形成“风俗篇”“风云篇”“风雨篇”“风铃篇”四个篇章。封面图案竹林在风中晃动,气势非凡,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感,吸人眼球,令人耳目一新;内容用根植在乡土文化上的风采各异的杂文随笔文章充实,从而构建成一本厚重的文学作品集,做到形式和内容的高度统一。《风吹竹动》的编辑出版发行,将进一步填补海南万泉河民俗文化及区域文史的空白,是了解琼海万泉河沿岸龙江石壁地区乡土文化的经典读本,是奉献给广大读者的精神食粮,是一本文学爱好者在研究学习写作上不可多得的经典文学作品集。

捧读作家朱德松的《风吹竹动》文学作品集,感悟颇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和而不同,是为序。

(作者系海南省作家协会会员、琼海市文联副主席、市作家协会主席)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琼海市人民政府网 主办单位:琼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技术支持:琼海市政务信息管理中心 开发维护: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62832261 政府咨询投诉电话:0898-12345  联系邮箱:qhszfxx@163.com

琼公网安备 4690020200003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90020004 琼ICP备2021000526号 

电脑版|手机版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琼海市人民政府网

主办单位:琼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技术支持:琼海市政务信息管理中心

开发维护: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62832261

联系邮箱:qhszfxx@163.com

政府咨询投诉电话:0898-12345

琼公网安备 4690020200003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90020004

琼ICP备202100052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