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八年后再相聚 ——石壁“五四”青年农场老知青聚会速写

发布日期:2023-09-11 20:36 来源: 分享到:
微信
X
【字体:  

◆ 王锡均  朱德松


2023年9月6日上午,在石壁镇委镇政府提供活动资金的支持下,来自加拿大、深圳、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以及海南各地的石壁“五四”青年农场老知青共230人,在石壁镇墟桥头广场聚会。这是“五四”青年农场老知青相隔58年的聚会,机会难得,意义非凡,引人瞩目。

石壁“五四”青年农场,1964年5月5日在远离石壁墟50华里的南通山区成立。先是石壁地区169位回乡知青进入该场,1965年9月,又有海口、嘉积等地区180位知青进入该场。这两批知青坚持山区创业,作出了重大贡献。1979年,海口、嘉积等地区知青离场回城。2004年,由于镇政府把该场向外承包,农场体制改变,石壁地区全部回乡青年和场员先后离场回家。这两批知青,尽管离场已近20年乃至40余年,但他们对当年在该场坚持山区艰苦创业的经历怀有深厚的感情。因而本次相隔58年后的聚会,他们感触良多,无限感叹。笔者应邀参与这次聚会活动,采访了好几位老知青,又观摩了他们在聚会中精彩的文艺表演,捕捉了他们58年后相聚表露的复杂心态。现特表述于下:

58年后的相聚乃人生幸事

1964年和1965年进入农场的300余名知青,大都是十八九、二十余岁的青年,其中最小的15岁。后来,他们相继离场,其时还是朝气逢勃的青壮年。岁月无情,世事变幻何其多,而今这58年后的聚会中,两批知青不少人已是七八十岁,头发苍白,满脸皱纹,老态龙钟的老头老奶奶了。这种老头老奶奶的聚会,在当今兴起的各种聚会中实属罕见。他们均认为这次聚会机会难得,纷纷报名参与。远居深圳已75岁的陈文琼(海口人),远居香港已67岁的张睿(文昌人),远在加拿大的韩浩(75岁,文昌人),得知这次“五四”农场老知青在石壁聚会,都不顾乘机坐车的劳顿,专程赶到石壁参与聚会。特别是韩浩,他携夫人从加拿大乘飞机,在飞机上足足坐了15个钟头才抵达海口,而后又驱车抵石壁。

当天,这些老知青相隔几十年后重逢相见的场面非常动人。当海口老知青至镇墟桥头广场前下车,石壁的老知青上前迎接,大家互相握手对视,一时觉得脸熟,却又记不起彼此姓名。当问起“您是——”,随后各自说出姓名,大家都激动得互相紧紧拥抱,拍打着对方肩膀,眼中溢出了泪水。在聚会坐谈中,当问起当年在南通山区一起挖胶穴、一起打平台的老战友,得知有些已不在人世,作了古人,都感叹唏嘘。随即有人点数,当年“五四”青年农场三任场长、石壁地区知青老战友58人、离场回海口的嘉积知青老战友13人,已先后乘鹤西去,大家更感今日你我仍健在相聚,是一件值得庆贺之喜事。他们无不感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而今有幸相聚,实乃人生莫大之幸事,更应珍惜晚年生活,珍惜生命。

深深怀念知青生活

“五四”青年农场这些老知青聚会时,彼此促膝交谈,都回忆、追怀在农场那段艰苦创业的知青生活。他们向笔者描述当年艰苦创业的一幅幅情景:刚进场时,他们上山割茅草,砍木桁,盖起茅草屋居住。用石头垒灶,架起铁锅,到山沟中挑水煮饭。用从山上砍来的木条编织成有凸有凹的木条床睡过夜。半夜三更就起床,肚中空空就上山(从来不吃早餐),点着煤油灯,拿着手电筒照明到工地,借着微弱的月色挖胶穴。午饭由炊事员把饭挑到工地,就在林荫草地上吃,遇到下大雨就站在雨中用餐,碗中饭菜和着雨水一起吃。南通离石壁墟50余华里,场员的粮食和肉菜、油盐酱醋等生活用品,每三天用木船从石壁墟起运,在万泉河中逆流而上,驶60华里运到船埠码头,起卸上岸后,已是夜晚来临,场部及各连队派人打着火把及用手电照明,翻山越岭挑回驻地。每年八九月雨季,一连几天暴雨,万泉河涨大水,无法行船,蔬菜一时供不上,场里只剩下椰子,场员只得一连几天用椰子肉蘸着红糖,或用酱油拌饭吃。当年全场300余位知青就这样坚持在山区创业,好苦呵,但他们无一人叫苦,而是以苦为荣。

他们坚持山区创业,为石壁人民创造了巨额的资产与财富。他们给农场开荒5500亩,种下14万株橡胶、5万株槟榔,为农场创造资产3500万元。从1980年至2004年,年平均创利150万元。他们创造的财富,何其大呵!他们在山区,奉献青春年华,书写了一部恢宏壮丽的创业史。

更令这些老知青激动的是,他们坚持山区创业,经受无数苦难的磨练,个个锻炼成性格刚毅、无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有为青年。他们离场后,特别是海口、嘉积地区的回城知青,发挥在“五四”知青农场历练出来的才华和智慧,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创造出优异的成绩,谱写了人生闪光的丰碑。当天与会的75岁的陈文琼,1976年离场回城,到琼海上埇中学当民办教师,1978年考上海南师专中文系,1981年在师院附中教中文,1985年—1987年提任副校长,成为师专主管业务的得力领导。海口老知青沈育毅,天资聪颖爱好文学,在“五四”青年农场时就以山区吊灯岭建水电站为题材,写了一篇散文《灯》。此文发表于1972年8月《南方日报》,1973年由北京、辽宁、吉林、黑龙江等五省市语文教材编选小组编入《中学课本第三册》。回城后,他被海南日报社录用,历任政文部编辑、专版主编、新闻研究员等职,被海南省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石壁南星高塘村的何子俊,1964年进入“五四”青年农场,从小酷爱琼剧的他,积极参加农场文艺宣传队到各地的演出,经受演出磨炼,显露演出才华,1979年考入昌江县琼剧团当演员,1984年参加自治州专业剧团调演,被海南省剧协评为德艺双馨演员,荣获优秀演员二等奖。1988年加入中国剧协海南省分会,被评为国家二级演员,曾任昌江剧团正团长,还是县政协委员。1988年他调到琼山县琼剧团,任该团副团长兼办公室主任,同时还是县政协常委。上述三人,都是从“五四”青年农场走出去,在不同岗位上创造出优异成绩,成为赫赫有名的人物。

期望给历史留下珍贵印记

中央发起全国知青上山下乡,始于上世纪的五十年代,当年全国知青1700万人上山下乡,为国家创造财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次老知青聚会,筹备组长蒙美谋从“百度”中搜索“知青对中国的伟大贡献”,用八个字概括百度中的表述:“贡献伟大,居功至伟”。据此,这次聚会的老知青都对石壁“五四”青年农场有极高的评价。“五四”青年农场除了为石壁人民创造巨额资产,至今农场土地向外承包,每年都还收入一笔不菲的承包款。更重要的是,“五四”青年农场是老知青们青春的存放地,他们人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年华都献给了农场,“五四”青年农场是他们的人生画册上最绚丽的一幅图画。石壁北岸村今年69岁的老知青陈德昌告诉笔者,1978年,他与从屯昌乌坡进场的王崇梅在挖胶穴时由相识至相恋,在农场结婚,又在农场生育了一男一女。他的儿子女儿后来到外面就业,户籍上填报的出生地均填石壁“五四”青年农场。

可以说,“五四”青年农场给每个老知青都留下一段永生难忘的记忆。然而随着岁月烟云的远去,老知青们意识到,再过半个世纪,当一个个老知青、老石壁人相继谢世,“五四”青年农场那段非凡的史事将永远湮灭消失,既无人所知,也无人可问了。老知青们期望,能在“五四”青年农场旧址上建起一座知青纪念碑,在碑上镂刻“五四”青年农场的创办史、创业史,记录全体知青姓名,以建碑留史,给后世留下珍贵的历史人文印记,以此激励后人。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琼海市人民政府网 主办单位:琼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技术支持:琼海市政务信息管理中心 开发维护: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62832261 政府咨询投诉电话:0898-12345  联系邮箱:qhszfxx@163.com

琼公网安备 4690020200003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90020004 琼ICP备2021000526号 

电脑版|手机版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琼海市人民政府网

主办单位:琼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技术支持:琼海市政务信息管理中心

开发维护: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62832261

联系邮箱:qhszfxx@163.com

政府咨询投诉电话:0898-12345

琼公网安备 4690020200003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90020004

琼ICP备202100052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