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海南省委党校的前身——嘉积农工职业学校(上) ——纪念嘉积农工职业学校(琼崖仲恺农工学校)创办100周年

发布日期:2024-01-25 20:55 来源: 分享到:
微信
X
【字体:  

中共琼海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中心


题记:中共海南省委党校简介记述,“海南省委党校历史悠久,其前身可以追溯到1923年创办的琼崖公学和1924年2月创办的嘉积农工职业学校。”

在201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海南日报》和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联合策划隆重推出《在红色的海南岛上——琼崖革命遗址寻访》大型系列报道,重点介绍90处琼岛红色遗址。5月23日,《海南日报》推出这次大型报道的第一篇——《琼崖仲恺农工学校:传播革命火种》。文中写道:“‘琼海市文物保护单位:琼崖仲恺农工学校遗址’。一块大理石石碑,静静地竖立在海南名校嘉积中学操场旁。校舍、椰树、古井、基督教堂,错落遗址四周。若不是有人引领,很难想象,琼崖一所传播革命火种的名校,连同一段红色传奇,竟藏身于此。本报‘在红色的海南岛上——琼崖革命遗址寻访’大型报道,就从这里起步。”作为一次大型系列报道的“起步”之地,可见其历史地位非同寻常。2024年2月,是嘉积农工职业学校(即琼崖仲恺农工学校,以下均简称农工学校)创办100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我们回顾该校的光辉岁月,总结其历史经验,弘扬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意义十分重大。

早期党团员来琼播火推动创办农工学校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琼崖革命火种首先在海口、嘉积这两个全岛最大的城镇点燃。其时奉命到琼崖传播火种的4名党团员吴明、罗汉、鲁易、李实都是湖南人,可以说是中国早期党团员的到来点亮了琼崖革命火种。

1921年4月,琼崖先进知识分子王器民、徐成章等人在海口创办《琼崖旬报》,旨在“介绍新潮流的文化”。12月,罗汉(湖南人,留法勤工俭学学生,社会主义青年团员)、鲁易(湖南人,留法勤工俭学学生,社会主义青年团员)、李实(湖南人,社会主义青年团员)等人受党派遣来琼开展革命活动。抵琼后,他们和王器民、徐成章等琼崖进步知识分子共同主持《琼崖旬报》的编辑工作,在《琼崖旬报》上“介绍欧洲的社会主义”。1922年上半年,鲁易、罗汉、李实等在海口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琼崖分团,鲁易任书记。1922年秋,吴明(即陈公培,湖南人,留法勤工俭学学生,中共党员)受中共中央局书记陈独秀指派来琼开展建党活动,与罗汉、鲁易、李实、王器民、徐成章等人会合。他们以《琼崖旬报》和广东省立第六师范学校(今琼台师范学院)为阵地,开展革命活动。经吴明请示中共中央同意,吸收罗汉、鲁易、王文明、徐成章、王器民、王大鹏等10多名进步知识分子入党,加强了党在琼崖的活动力量。

中国早期党团员在海口点燃革命火种的同时,也把目光投向琼崖第二大城镇嘉积。1930年出版的由当时主政海南的陈铭枢主纂的《海南岛志》记载:“嘉积为琼崖东路商业总汇,本岛第二市场,位于万泉河北岸。车路上通琼山、文昌,下达万宁、陵水,水运陆运均称便利。”设立在嘉积的广东省立第十三中学(今嘉积中学)是琼崖唯一的省立中学,是琼崖最高学府,是琼崖东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因此,早期党团员相继南下,到嘉积传播革命火种。

1922年4月,应琼东县署和县长王大鹏邀请,罗汉辞去《琼崖旬报》总编辑兼琼山中学教员职位,到琼东任县立第一高小校长。1923年间,吴明、鲁易、李实和徐成章等人陆续来到嘉积。由王大鹏接应和安排,吴明任琼东中学校长,鲁易任省立第十三中学教员,李实任琼东县国语推行委员,徐成章任嘉积警察局局长。他们的到来,使革命火种在嘉积激情点燃,照亮了万泉河两岸,照亮了海南岛东部各县和南部、中部的许多地区。

罗汉就任琼东县立第一高小校长后,与王大鹏一起对发展琼东县教育事业进行了规划。1922年7月27日,《琼崖旬报》以“琼东教育改造”为题报道说:“琼东县自王大鹏县长到任后,对于教育问题非常地注意。近来请了一位北大学生曾留学过法国的湖南罗汉君,担任县立第一高小校长。打算以最短时间,把这间学校实行改造,以为全县学校模范。现在又拟组织职业和农工学校,这都是琼东的教育底一线光明。”8月1日,王大鹏在上海《民国日报》上发表以“我对琼东的教育方针和进行步趋”为题的署名文章说:“我已和几位朋友商议试办一间不收学费,并且供给学生膳食的学校,定名嘉积农工学校,校中多作生产的工作,学生的伙食,即以生产余利供给。要是试验有效,当然可以推行于各种义务小学。”

1922年11月,在琼东县长王大鹏主持下,嘉积农工职业学校领导机构成立,正式启动学校筹建工作。领导机构设校董会和校务会,王大鹏任学校董事长,罗汉任校长,王文明任教务主任。琼东县署选定了学校地址,大力募集办学经费,开工建设新校舍,为农工职业学校的开办创造有利条件。

校址选定在嘉积北门的北帝庙(今嘉积中学北侧和市人民医院交界处)。嘉积北帝庙建于宋初,系嘉积牛沙坡联桂坊(后改名嘉祥街)商民集资兴建,为庭院式建筑。院内有2座殿宇;两厢有10余间小房,供道士、庙祝和香客住宿。当初,这里香客盈门,后来由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社会上出现了崇尚科学和民主的风气,导致北帝庙门庭冷落,庙祝改行谋生,人去屋空。此时琼东县改庙宇为学校成风,因此琼东县署决定在北帝庙的基础上建设校舍。县署还将北帝庙附近的三圣庙、仁和庵、积庆庵全部划拨给学校使用。

学校筹建之始,资金不足,经费短缺。为了解决经济困难,琼东县署大力向社会募捐,并动员华侨募捐。县长王大鹏变卖了家中10余亩田地和准备建私宅的木料,得到两千块光洋,全都捐献建校。他的行动感动了社会各界,人们纷纷赞助建校。嘉积镇琼益公司、精华公司、发盛昌宝号、益隆宝号、发兴昌号等40多家商号都捐了款。福记渔行捐了1000元。当时有名的琼剧团 “长和班”“成桂班”开展义演活动,门票收入全部捐献给学校。1923年夏,罗汉、王文明持琼东和乐会县署公函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向琼东、乐会籍华侨募捐建校经费。在罗汉和王文明离校赴洋期间,校长由李实代理。广大华侨热心家乡教育事业,纷纷捐款,共捐了9000元(叻币)。琼崖新闻界对此评价甚高,《新琼崖评论》评论说:“嘉积的农工学校,赖华侨的力颇多。”在此期间,与农工学校毗邻的嘉积福音堂教会蚕食学校地皮,受到社会谴责。《新琼崖评论》公开披露此事并评论说:“这样强横霸道的事出于口以爱仇如友骗人的教会,他的伪善尤其令人一望而表里通明。”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福音堂教会只好停止蚕食学校地皮的行动。

罗汉、王文明从南洋返校后,立即开始施工建设校舍,经过5个多月的紧张施工,新建校舍全部落成。北帝庙等原有建筑物和新建校舍统筹安排,有教室2栋6间,实习场地3间,学生宿舍2栋5间,教职工宿舍2栋10间,还有校长室、教务室、文娱室、工艺品陈列室、学生成绩展览室、客厅等场所。

至1923年底,农工学校筹建工作完成,开学准备就绪。 

嘉积农工职业学校时期

1923年9月,嘉积农工职业学校在琼东、乐会等县贴出招生布告,发动青年报考,各县共有300余名青年报考。同年冬,在嘉积关帝庙高小学校举行入学考试,录取正取生50名,备取生10名。

1924年2月,嘉积农工职业学校正式开学。

为举行开学典礼,学校装饰一新。在校门上方竖着一个用大理石雕刻的地球仪,校门两侧写着“农工神圣”“男女平等”两条大标语,体现了这所新型学校的性质。琼崖革命播火者和琼崖早期共产党人创办这所学校的初衷,是以学校作为开展革命活动的阵地,藉以进行革命宣传和培养革命骨干。学校由琼崖革命播火者罗汉和琼崖早期共产党人王大鹏、王文明等领导。这是一所新型的革命学校,实行半工半读,学员既学习工业和农业专业知识,又学习政治,理论联系实际,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学员接受系统的革命理论教育,同时参加社会宣传和实践活动。学制为一年半。

农工学校开设农科和工科。工科设木料加工、藤竹编织、织染刺绣、雕刻工艺等专业;农科设果瓜种植、柑桔栽培等专业。除了专业课以外,农科和工科都开设政治课和文化课。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有社会发展史和时事知识,文化课开设语文、算术、历史、地理、英文、音乐等学科。此时,学校领导和教员有罗汉(校长)、王文明(教务主任),鲁易(兼职,授政治课)、吴明(兼职,授语文课)、吴友农(授算术课)、韩仕元(授史地课)、王普安(授农科课)、李应春(授工科课)、郭莲清(女,授刺绣课)、刘伯川(授美术课)、符节(授数学课)、凌霜(女,罗汉爱人,授音乐、语文课)、骆惠莲(女,授算术课)、庞学新(会计)等。英文课聘请嘉积福音堂孟姑娘(美籍人)兼授。

农工学校以马克思教育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实行半工半读。学生上午上课,下午劳动;一边学习书本知识,一边动手操作,使知识向能力转化。工科各专业都开设工场,木料工场设在学校本部,藤器工场设在仁和庵,染织工场设在积庆庵。工场生产的产品种类多样。木料工场生产各种木料家具;藤器工场生产各种规格的桌、椅、箱;织染工场生产枕头套、桌面布、窗门帘等。这些产品畅销岛内各地。农科在学校东边的荒地上开垦出一个小农场,作为劳动和学习基地。农场里种植各种水果,还培育新的水果品种。 

农工学校不仅是培养工农技术人才的场所,而且是共产党人早期在琼崖进行活动的重要阵地。在学校筹建和创办之初,琼崖革命播火者和琼崖早期共产党人大都在此活动。吴明、罗汉、鲁易、李实、王大鹏、徐成章、杨善集、王文明、王器民等人都在这里留下了战斗的足迹。农工学校的革命气氛非常浓厚,校舍的墙壁上,刷写着“誓雪国耻”“打破三从四德旧礼教”“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等标语;图书馆里陈列着《琼崖旬报》《新琼崖评论》《东路半月刊》《良心月刊》《琼声周刊》《海南潮旬刊》等革命刊物;在政治课上,学员们受到马列主义的教育。农工学校师生积极宣传革命思想,他们以出墙报、上街演说、进行文艺演出等方式进行革命宣传。学校组织了文艺宣传队,每逢星期六都在校门外的草坪上演出自编节目,市区群众争相观看。每逢节日,都上街进行宣传。数学教师符节擅长编剧,他编写的节目内容新鲜,形式活泼,博得广大观众的好评。如《财主讨债》撩开了黑暗社会的一角;《逼死寡妇》控诉了封建礼教对妇女的野蛮摧残。这些小节目在琼东、乐会等地广泛流传,成为宣传革命、唤醒群众的有力武器。

农工学校的办学实践,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引起反动势力的恐惧。省立第十三中学校长张韬公开污蔑农工学校师生是“老大粗”,不许该校学生同这些“老大粗”接触,更不许这些“老大粗”进入十三中校门;嘉积一霸——商团团长何清雅用“符去病”的匿名散发传单,谩骂学校搞“赤化”;一个反动地主的儿子说:“我来学校是读书的,不是来劳动的”,以退学要挟,无理要求学校改变办学方针。广大师生不怕恐吓,同这股反动势力进行坚决斗争,坚持原来的办学方针不改变。

1924年夏,农工学校领导和教员有较大变动,教务主任王文明到上海大学读书,兼职教员吴明进入广州黄埔军校,兼职教员鲁易赴广州任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原代理校长李实赴上海活动,校长罗汉赴广州就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党代表,至此,奉命到琼崖传播革命火种的4名成员全部离琼,农工学校改由中共广东区委领导。黄茂雅接任教务主任,补充钟慧英、洪钟、杨维宏等人为教员。1925年秋,王大鹏被解除琼东县长职务,1926年到日本治病,不再担任农工学校董事长。

1925年秋,嘉积农工职业学校第一期学员毕业。   

琼崖仲恺农工学校时期

1924年7月,中共广东区委在广州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农民运动领导骨干。1925年7月,广东区委贯彻党的“四大”关于在全国各地建立和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以适应革命形势发展需要的精神,将农讲所学员派往各地工作,为成立基层党组织和开展农民运动做好思想和组织准备。广东区委委任雷永铨(琼东人,广州农讲所第二届学员,中共党员)为嘉积农工职业学校校长,陈秋辅(琼山人,中共党员)为嘉积农工职业学校教务主任。根据广东区委指示,雷永铨、陈秋辅等人以广州农讲所为样板,对嘉积农工职业学校进行全面改造,使之成为专门培养革命骨干和农民运动干部学校。学校还办了高小班,其中有一个专门的女子班,培养青少年和妇女革命骨干。

1926年3月8日,为纪念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先生遇难,嘉积农工职业学校改名为琼崖仲恺农工学校。6月,中共琼崖地委成立,农工学校改由琼崖地委领导。

为了适应学校性质和办学方针改变,农工学校对教师队伍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教师有雷永铨(校长,兼授政治课)、陈秋辅(教务主任,兼任政治教育主任)、冯建农(琼山人,中共党员,任军事教育主任)、洪钟(琼山人,中共党员,授音乐课)、钟慧英(女,琼山人,授音乐课)等,高小班的教员有符明经(琼东人,共产党员)等。调整后的教师大多数是共产党员或青年团员,政治素质显著提高。

农工学校还对课程设置和教材进行调整。首先,提高政治课的地位,把政治课作为主课。政治课的教材有《中国革命史》《唯物史观》《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帝国主义浅说》《社会进化简史》等。学校还将毛泽东、彭湃关于农民运动的论述作为政治课教材。其次,开设军事课,军事课采用云南讲武堂《步兵操典》为教材。在军事教官的指导下,学员每天都进行军事训练,还经常到野外进行演习,学习军事知识和带兵用兵要领,为以后从事武装斗争做好准备。此外,对文化课设置进行调整,开设语文、数学、自然、历史、地理5个学科。学校使用的教材均由李济川(乐会人,中共党员)开办的平民书局提供。学校还对学制进行了改革,农工学校及高小班学制均为2年。

中共广东区委指示农工学校的办学宗旨是为琼崖各县培训农民运动干部。据此,学校将第二期招生范围扩大到琼崖各县。学校将招生指标下达到各县农民协会,各县农会从农民运动骨干中挑选对象向学校推荐。在推荐中审定对象资格,对个人基本情况、社会关系、政治履历和革命态度,以及从事农民运动的能力进行全面考察。学校经过笔试和口试,选取军政素质高、具备担任农民运动干部潜力的应试者入学。第二期共录取学员54名,其中文昌1名,琼山2名,定安8名,琼东6名,乐会6名,万宁11名,陵水6名,崖县4名,临高2名,儋县8名。高小班在琼东、乐会两县招生,共录取50名,其中女生30名。

农工学校环境实现了政治化和革命化。校门两侧悬挂着巨幅对联:“依靠中国工农群众两大柱石,拥护世界革命领袖一贯教导。”在教室里张贴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孙中山的画像,在校园里张贴着“思想革命化,利益群众化,生活工农化,行动军事化,工作积极化”标语。学校实行准军事化管理,严格规定各项纪律,学员在学校里过着军营式生活。学员每人入学缴交学费4元,伙食费自理。学员的学习资料、文具、生活用品实行供给,学校发给统一服装,式样为列宁装。学校严禁抽烟、喝酒和赌博。   

农工学校积极向学员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知识,努力发展党员。1926年3月,成立中共琼崖仲恺农工学校支部(简称琼仲支部),符世梁任书记,陈秋辅任组织委员,冯建农任宣传委员。12月,成立了学员党支部,王植三任书记(后冯勋),该支部共发展42名学员参加中国共产党。

1926年1月,国民革命军过琼作战,一举推翻了军阀邓本殷的反动统治,收复了琼崖。农工学校师生动员社会各界为策应国民革命军开进琼崖做了大量工作。此时雷永铨被调出参加筹建国民党琼东县党部工作,校长由符世梁接任。5月,符世梁被调往琼山县负责农民运动工作,雷永铨又继任校长。

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4月15日,广东军阀在广州发动反革命大屠杀。4月22日,农工学校高小班教员符明经在海口获悉琼崖军阀即将发动反革命屠杀的消息后,立即飞奔嘉积报警。根据琼崖地委指示,学校决定:外县学员马上撤回原县,琼东县学员立即集体转移到农村坚持斗争。

当晚,农工学校校长雷永铨、琼东县农训所党支部书记符功桓、琼东中学党支部书记符传范等带领县农训所学员、农工学校琼东籍学员和琼东中学革命师生共360多人,辗转转移到琼东县第四区烟塘的礼昌、官村一带,成立武装大队,进行军事训练,准备武装反击敌人。农工学校学员和琼东中学革命师生驻扎在官村李氏祠堂。5月16日早晨,驻嘉积敌军在嘉积商团、大路民团的配合下,实行突然袭击,包围了官村祠堂。经过一场激烈的突围战斗后,官村祠堂失守,农工学校学员和琼东中学革命师生18人被捕押送到嘉积镇,全部被杀害于东门坡刑场(今琼东革命烈士纪念塔处)。农工学校学员符传汉(今塔洋镇千秋村人,中共党员)就义前,在刑场上向群众高声朗诵悲壮的就义歌:“今天被押刑场地,红土草青血淋漓。一挂我父受寒饥,二挂清华恩爱妻,三挂兄弟与同志,难跟传汉再相遇。此刻是生别死离,传汉先为革命死。嘱我老父和爱妻,切勿悲伤保身体。劝声各革命同志,要立革命的壮志,只要坚持必胜利,琼岛定会飘红旗。”官村战斗在琼东县打响了以革命武装反抗反革命武装的第一枪,是琼东县共产党人走上革命武装斗争道路的标志,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1927年5月,国民党反动派把持的琼东县署借口仲恺农工学校和琼东中学整体“赤化”,悍然宣布同时“裁撤”仲恺农工学校和琼东中学。

(待续)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琼海市人民政府网 主办单位:琼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技术支持:琼海市政务信息管理中心 开发维护: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62832261 政府咨询投诉电话:0898-12345  联系邮箱:qhszfxx@163.com

琼公网安备 4690020200003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90020004 琼ICP备2021000526号 

电脑版|手机版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琼海市人民政府网

主办单位:琼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技术支持:琼海市政务信息管理中心

开发维护: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62832261

联系邮箱:qhszfxx@163.com

政府咨询投诉电话:0898-12345

琼公网安备 4690020200003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90020004

琼ICP备202100052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