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声记者 刘飞 张伟克 日前,总台中国之声记者刘飞前往海南省琼海市嘉积镇温泉村,成为当地的一名“大喇叭广播共建员”。这是一个可以实现“椰子水自由”的地方。椰子树是和当地农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三棵树”中的一棵。椰汁、椰肉、椰子油……当地人对椰子的利用远不止于此。椰壳在这里可以不再是废弃物,能用来制成碗等日用品,也能制作椰胡等乐器。手工艺人还在椰子壳上精雕细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椰雕就是以椰壳、椰木和椰棕为原料的一种传统雕刻艺术,曾赢得“天南贡品”的美誉。
椰雕技艺已传承千年,如今,它还能如此受欢迎吗?
新 潮
琼海“00后”冯伟志实习的地方离万泉河直线距离大概500米。在这里的椰雕工作室,我的手机搜索到一个叫“cocosound”的蓝牙设备,紧接着,一曲《万泉河水清又清》从一个椰雕音箱中流淌出来。他说,椰雕可以是艺术品,也可以很实用。
椰雕蓝牙音箱、路由器、充电宝这些听起来和传统手工艺搭不上边的“赛博椰雕”跨界产品曾让很多人感到新鲜。如今,冯伟志一辈的“新椰雕艺人”又有新的尝试,受手游角色形象启发的图案、经典的骑楼老街、标志性的自贸港和博鳌亚洲论坛元素、鲸鱼和穿山甲等呼吁关注生态的动物形象、黎族等少数民族装饰图案以及航天发射场景等内容,微缩于椰壳之上,描画着从事椰雕设计的年轻人们对自己所生活的这座海岛的理解。
零基础体验
虽是海南特色,可作为琼海人,冯伟志原本却没怎么接触过椰雕。直到几年前,学设计的他在课堂上被一幅叫“赶海人家”的椰雕作品打动。
第一次拿起雕刻刀,手是会抖的。在实习工作中,冯伟志也用激光等手段来处理椰雕原料,但他还是会坚持练习手工雕刻。
一件椰雕作品通常要经过设计、选材、打磨、开料、雕镂、镶嵌和上漆等工序。椰雕手艺人光是不同刀头的雕刻刀具就能有小20件。
手工雕刻的椰雕有多精美,它的门槛就有多高。
可是那天,冯伟志对零基础的我说,“你也可以试试”。于是,我插班,和几位当地村民一起开始了加工椰雕产品的培训。
我在温泉村的“大喇叭广播共建员”搭档——温泉村驻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李仕义说,通常非遗技艺要勤加练习,又要具备一些审美才能上手,不好在村里落地相关产业项目。而椰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中对它的介绍就包括这样一句: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相关技艺易于普及,很适合作为家庭手工劳动项目进行推广。
在温泉村,因耕地“非粮化”整治,原来从事槟榔加工的一些村民开始从事椰雕加工,对接相关公司订单。
面对成箱的椰雕零件,村民林安娜希望再多来点订单,毕竟在家就能赚钱,有订单时,虽然一天干活儿的时间不算短,但一天下来能有一两百元的收入。
为了椰雕产品能有更大的市场,村里的椰雕加工更有特色,李仕义书记也开始学习为此摸索着学习剪辑短视频。冯伟志所在的实习公司也在尝试和直播平台接洽。对于李仕义来说,还有很多要学,要探索。
人人都能“椰雕一下”
带着像塑料拼插积木一样,人人都能动手制作的椰雕拼贴套装、椰雕制作盲盒等产品,冯伟志有机会到学校去,用非遗椰雕宴请了小时候的自己,更多孩子比他更早了解、熟悉了这项非遗技艺。
除了在校园中,如今,在升级改造后的红色娘子军纪念园的文创区域,可以找到椰雕制作的纪念园文创产品,参观或研学的游客也有机会尝试在这里制作椰雕。
为什么选择椰雕?红色娘子军纪念园管理中心副主任陈曼燕说,红色娘子军当时就背着椰壳水壶。红色文化和非遗文化可以互相助力,人们在接受红色文化教育的同时也能“一站式”感受到海南特色非遗的文化魅力。红色文化、非遗文化、旅游产业在椰雕中相遇了。
(来源:中国之声)
版权所有©琼海市人民政府网 主办单位:琼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技术支持:琼海市政务信息管理中心 开发维护: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62832261 政府咨询投诉电话:0898-12345 联系邮箱:qhszfxx@163.com
琼公网安备 4690020200003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90020004 琼ICP备20210005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