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怀家国情怀 脚踏实地做学问 ——追忆恩师周伟民教授

发布日期:2024-06-06 20:51 来源: 分享到:
微信
X
【字体:  

◆ 杨卫平


著名海南历史文化研究专家周伟民教授于2024年5月20日上午8点10分驾鹤西归,以九旬古稀高寿正寝,寿终德望在。

周伟民教授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近日海南大学举办了“周伟民教授治学思想研讨会”,让我追忆半生师生情谊。忆往昔你讲我听言犹在耳,看今日我吟你听可闻声否?

——题记   


我是海南大学文学院八九级中文本科班学生。1988年海南建省之初,周伟民、唐玲玲伉俪教授放弃了他们在武汉华师大优质而稳定的生活,前来海南这个百废待举的热岛,参与筹建海南大学文学院。我们八九级中文班同学很幸运地成为了周伟民、唐玲玲教授在海南的第一批学生。周伟民教授是文学院首任院长,唐玲玲教授是我们的班主任,我是这个班的首任班长。我比同班同学更为幸运的是,周伟民、唐玲玲教授还是我的毕业论文导师。就这样在东坡湖畔,我与两位教授结下了一生无法忘怀的师生情谊。

35年来,周伟民、唐玲玲教授对我是严颜益教,关怀备至。人们常说,师恩如同再生父母。从他们两人的身上我真实地感受到了这份恩情。他们不仅仅教给了我专业知识,教给我治学的方法,还有人生处世之道。我的老师,严厉而亲切,睿智而风趣……与恩师相处的情景还历历在目,恩师的箴言犹然在耳,可是从今以后我再也无法聆听他的教导了。

我终生难忘1999年5月老师到北京看望我的那些日子。1998年12月,我离开了工作6年的单位海口市委办公室,选择北漂。在那些日子里,我与两位老师经常书信往来,汇报我北漂的工作与生活,老师的字里行间满满的关怀与教诲。半年后的某一天,我收到老师的来信,说他们要来北京图书馆查资料,希望我们有机会见面。那时候他们刚刚退休,来京后,他们选择住在最靠近我工作地点的酒店。在北京一周的时间里,阳光青春的我和神采奕奕的两位老师,我们师徒三人穿梭于京城巷陌,时而造访名人故居,时而逛名胜古迹,图书馆、文史馆不一而足。那是一段令人难忘的快乐时光。临别时,周老师对唐老师说,老太婆(老师经常这样称呼师母)你这下放心了吧?唐老师开心地点点头。周老师接着告诉我,你放弃了那么好的公职,唐老师一直不放心你的处境,说都是因我的支持你才离职的,这些天我们看到你的工作,看到你的视野和见识,我们都放心了。

听着这些话,我流泪了。我这才知道,老师是打着查资料的旗号特意来京看我的。当年我放弃公职时,曾经征求两位老师的意见。唐老师是不情愿的,而周教授鼓励我,年轻时是可以出去闯一闯的。见过我老师的同事都对我说,你遇上这么好的老师你真是幸运。

回海南后,我一直从事媒体工作。我经常会给两位老师分享我在采访中遇到的人和事,表达我的一些看法,还有他们了解不到的一些新鲜事。每当此时,周老师总是风趣地对身旁的唐老师说,你看看,以往是“三娘教子”,现在是“子教三娘”了。

每当我取得一些小的成绩跟他们分享,两位老师都非常高兴。2004年,我跟两位老师在马来西亚做田野调查时,偶然在吉隆坡的一家书店看到有我撰写的中国热线旅游丛书在出售。他们特别高兴,竟自掏腰包购买了送给海南华侨乡亲。

周老师对我除了鼓励,更多的是教诲。我和助理陈虹其实没少挨老师的骂,事后他跟我说,我和唐老师把你当成了我们的孩子一样对待,你不要见外。

许多年后,周老师曾对我说,社会是个大染缸,你在外面跑,容易沾染一些不良的习气,不像在学校这个象牙塔中。你已经有了很多社会阅历,最好还是回到学校中来,做一些对国家和社会有现实需要的学问。

他还对我说,人不能只为了三餐,你在社会上闯荡,或许你会赚到些钱,但你还是要到一个更高的平台去,要做一些对国家和民族有益的事情。每次一有机会,老师总是会极力推荐他的学生。他跟我说,你们这一代人与我这一代不同,你在一个更大的平台,才能更好地发挥你的聪明才智,更好地报效国家与社会。

我的老师一生满怀家国情怀,脚踏实地做学问。他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他爱生如子,一直极力提携后学;他一生勤俭节约,从不铺张浪费。

自大学毕业30多年来,我追随周、唐两位老师“上山入海”,踏五指山、入黎母山,探访黎村苗寨,记录黎族文身,重走史图博之路。从海南岛到马来西亚,我们去南海渔村、到三沙做口述,挖掘南海历史文化;我们跑遍马来西亚13个州访华侨,推进中马文化交流。

记得2001年,当时周伟民、唐玲玲两位老师已年逾七旬,我们到南渡江的源头白沙黎族自治县高峰村做田野调查。那时候的高峰村进山无路、过水无桥,两位教授不辞辛苦,竟先后三次徒步走了百余里山路做调查。有一次因路况太差,无法拿出纸笔记录,周教授便边走边捡拾石子、采摘树叶来记数,到村里后一数,竟然有小石子32颗、树叶13片,这一路竟跨越了45道山溪。在这过程中,我们还遇见了一件十分感人的事,一位村书记为了修通进出山内外的路,带领村民自掏腰包买炸药炸山修路。周教授回来后立即写信给相关部门反映此事,又经海南日报报道,最后真正地解决了村民的行路难问题。

像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如最早为疍家博物馆郑有喜、白沙河谷呐喊的也是周伟民教授。

2008年,马来西亚海南会馆联合会总会长林秋雅为周伟民、唐玲玲教授著的《中马文化交流史》举行推介礼,并启动英文版的翻译工作。我们师徒三人再次来到了马来西亚,这是两位教授第六次到马来西亚。现在此书不仅已出版了英文版,还有马来文版,我想,今天中马关系友好应该有两位教授的功劳。借着那次的机会,我们再一次从北马一直奔到东马。有一天,在加里曼丹岛的南海之滨,马来西亚的友人指着波涛汹涌的大海不远处告诉我们,那里就是曾母暗沙。在回来的路上,周教授问我,我们能为南海做些什么呢?

回来后,周教授开始了南海课题的研究。2010年10月,央视策划推介海南的纪录片,导演组推荐两位老师做更路簿纪录片的学术顾问。经过数十年的努力,2015年底,两位老师写出了《南海天书》宏篇大作,开创了南海历史文化研究的新篇章。

周教授走出书斋,脚踏实地做田野,严谨治学。他勉励学生要“大胆设想,小心求证”,他身体力行,树立榜样。在撰写《海南通史》过程中,为了求证哪里才是李德裕诗中的“鬼门关”,我们曾经按照搜集来的资料,翻山越岭,踏访古道。周教授不顾年迈,总是身体力行,甚至舍身涉险。为了确证三沙一座“兄弟公”庙宇门前的对联真实性,他不顾风浪中渔船的颠簸,大家说你年纪大了,我们拍照回来给你看就行,他却毅然拒绝,坚持亲临现场求证。

与此同时,他十分注意史料的搜集,不管是实物资料还是文献资料。多年来,周老师主持编纂了《海南地方志丛书》《海南先贤文丛》等一批基础文献,为后人研究海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周教授他有睿智的眼光,也有兼容并包的胸怀,并敢于开拓新的领域。他曾对我说:“海南这个地方是很有魅力的。以往治古代文学史,整日埋头于书堆中,到了海南之后,我一下子改变了,从书堆中走出来,天地一下子变得很开阔。在海南要研究的东西太多了。

筹建文学院时,我就一直在想,海南大学的中文系不能与内地高校或师范院校的中文系一样,要有开放精神。你们应当有扎实的中文基础,然而还要有更加开放的视野。所以当年我才支持你辞职出去闯一闯。”

正是他的这份胸怀,让我们这一届的学生得益良多。当时的海南大学刚成立不久,规模小,吸引不来许多大学者。他将许多青年学者招到海大来;他让文学院创办了由我们学生管理的电教室,并通过多方关系从深圳购买了1935年到1985年奥斯卡获奖影片录像带,每周六周日面向全海大学生播放;同时设立了英语无线广播电台,组织外语系教师编写节目内容,让全校学生只要带上无线耳机在海大各个宿舍都能收听英语节目。我相信,1989年到1993年进入海大的学生,都从中受益不少,同时还会对周末到教学主楼四楼阶梯教室观看录像的情景记忆犹新。他还号召文学院的老师为学生开放自家图书,以解决海大图书馆藏书太少,中文系学生无书可读的难题。我的同班同学当年读的好多名著都是从老师家借来的,所以我说我们这届中文系的学生是十分幸运的。

周老师平时生活节俭,一套衣服穿了十几年,衣服都磨出了白痕他也不乐意换。我们成立周唐工作室南海调查小组时,为了外出调查方便并且有更好的辨别度,特意为他置了一件新外套。他对我说,退了吧,太新了,穿着不太习惯。可是,在田野调查中,如果遇上难得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他都毫不吝啬地掏腰包买下来。我们在黎苗村寨调查时买的黎锦、苗绣、黎族龙被、树皮布、陶器等,在马来西亚买的树皮帽、海图等等,达上百件实物资料,有些现在已价值不菲,有的已被列为国家重要文物,可他却慷慨地捐献给了海南大学,支撑起了海南大学海南历史文化陈列馆。

周老师经常自嘲自己是个“饭桶”,是个“无齿之徒”,不管在何地,他从来不铺张浪费,点了饭菜一定要吃完。每次去田野调查,他都是让我来点菜,说我点的菜最合他的胃口,恰到好处,不会让他吃得太饱。每次遇上唐老师吃不完的,他也总是会吃完。即使是在家里,有剩饭剩菜他也舍不得扔,要放在冰箱,下一顿再热了吃。我多次跟他说这样不好,他总是说,没关系的,几十年来都是这样过来的。

周老师从不赶时髦,也不当风派。他很重视学术交流,不仅仅重视与国内外学者的交流,就是对师生间的交流也十分认真对待。他经常强调文史哲不分家,注重学科的建设,对学科建设采取了包容开放的态度。只要是对国家、对社会有益的研究方向,他都十分支持。他先后提出了“海南学”“更路簿学”,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响应。

以往多次有报刊跟我约稿写周老师的事迹,他从来不让我写他。他跟我说,你是我身边的学生,你来写我,自然不会写我的不好,这样反而就写不好我。你写我的好,别人看来,也就成了自吹自擂。

多年前,我获得了一笔资助,做闯海人口述史。我对老师说,你也是一个闯海人,海南大学文学院是由你主持筹建的,我给您做口述史吧。那是我们一起去三亚的高铁上,一路上他给我分享了当年来海南的心路历程。后来老师对我说,你记下来可以,就别发表出来了。我的老师就是这样的人,他淡泊名利,从不夺人之功、以尊长自居。

周教授不仅是我学业上的恩师,更是启迪我人生的导师。他亲切和蔼、智慧而风趣。他始终保持着一个共产党人的质朴作风,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积极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他常常对我说,我是一个优秀共产党员,不能做有违原则的事情。

我相信每一位造访过周伟民教授的师友,都会感受到他的亲切。他爱生如子,骨子里有着共产党人的廉洁正直。他对自己的家人要求异常严格,从来不会为自己的儿女求情、谋私利。唐老师说,他对待后辈和学生有时都好过对自己的儿女。他一有机会就推荐后辈和学生,哪怕是有些年轻老师犯了小错误而受到不公对待时,他也会采取宽容、团结而不失原则的态度对待。

我的老师,即便是在生命最后的时光里,他仍然履行着自己作为授业者的职责。

一年前,他不慎摔了一跤,摔裂了三根肋骨,住院治疗一段时间后,医生检查没太大问题了,但他仍然经常感到疼痛,就是这样,他还是坚持到图书馆来工作。他心里还有一些他无法放下的事情。我去看望他时,他对我说,毕竟是90岁的老人,恐怕年限快到了,说不定哪天就走了,你还需要我为你做些什么吗?我听着这些话,心里真的又是感激又是惭愧,一个也是到知天命年龄的学生还要让老师挂心。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心里仍然挂念着学生的去处。

他还经常询问我学习外语的情况。“你一定不要放弃学外语,你把外语学精了,我们就可以获得更丰富的资料,许多研究就可以更深入了。”也是因为老师的这份鞭策,让我能一直坚持学习外语。

今年春节后有一天,他让助理陈虹传纸条给我,让我去见他。老师年迈之后听力一直不好,我们师生之间经常就以传纸条说事情。见面后,他对我说,我们这个团队(指的是南海田野调查小组)恐怕就要散了,前年陈超去世,我跟唐老师年迈也动不了了,你还要继续这个调查吗?你还愿意做下去吗?你老老实实地跟我说心里话。

我很清楚老师给我说的事情。五年前,他为我们的团队规划了三个阶段的南海历史文化田野调查工作,目前我们只完成了第一阶段。我坚定地对老师说,我一定会利用时间坚持做下去的。

他跟我说,我们第一阶段的口述史还有很多不足。要通过口述史,对细节进行完整还原,要走进渔民的内心世界,一方面要好好分享这些渔民的精彩人生,另一方面要守护这些细节,就是守护我们南海共同的历史。

斯人已逝,风范永存。周伟民教授是海南史学的先行者,也是南海历史文化研究的引领者。他以严谨的治学态度,谦容并包的胸怀,提携后学,以高尚的人格力量,为后人点亮前行的明灯。

师恩似海深,学子永难忘。学生仍会继其遗志,继续努力!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琼海市人民政府网 主办单位:琼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技术支持:琼海市政务信息管理中心 开发维护: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62832261 政府咨询投诉电话:0898-12345  联系邮箱:qhszfxx@163.com

琼公网安备 4690020200003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90020004 琼ICP备2021000526号 

电脑版|手机版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琼海市人民政府网

主办单位:琼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技术支持:琼海市政务信息管理中心

开发维护: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62832261

联系邮箱:qhszfxx@163.com

政府咨询投诉电话:0898-12345

琼公网安备 4690020200003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90020004

琼ICP备202100052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