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重扬
幼时曾在父亲的读诵指引下学习过唐代诗人贺知章的诗《回乡偶书》,当时感觉很有趣,总喜欢跟在他身后,学着他背搭手的模样大声读出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父亲呵呵一笑,摇摇头去干活了,任我在院子里闹腾。
谁能料想,时光飞逝,转眼间二十年的光阴已经消弥在行走的步履中,而立之年的我,也渐渐离开故乡,成为“背井离乡”的旅人。离开故乡不是一瞬间发生的,说“渐渐”是因为“离开”并不能做到干脆利落,不留痕迹,有时甚至要大动肝火,狠下决心才能做到。而回乡时,又该怎样去面对呢?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独坐桌前,望着窗外朦胧的星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在俗世的奔波辛苦中,故乡一度是一个模糊而清淡的符号,如同雨后的山,迷蒙空洞,广泛无形。然而,明月高悬,笔尖凝滞时,故乡的棱棱角角却随着思绪渐渐清晰起来:
天空十有八九是湛蓝的,跟着斜晖下落的弧线,我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巍峨而圆润的峰峦下,几十户人家星罗棋布般分布在细细的河流边上,林木点缀着屋舍,也遮掩着村庄单一的色调。狗吠声被炊烟缠绕、牵引、稀释,终于和夜幕接洽消融,灯光七上八下地点亮,日子变得安静,但故事却才慢慢开始。
在这里,发生着许多琐碎平常的故事,产生着无数的奋斗和挣扎,也不可避免地遗留下很多无可奈何的悲剧和悲伤。有些人选择离开,为了更好的重逢,他们或结伴远行,为家庭的明天挥汗如雨;也有人执拗独行,消失在人海中,不知所踪。
但是,故乡还在记挂着他们,一草一木、一石一水都刻着他们在这里成长的印记,等待着他们归来的脚步。可是,每次回乡,都是欣喜三分,情怯七分。那种既期待又窘迫的心理,恐怕很难用语言来形容,只在你登上回乡的列车,或者踏上故乡的热土时,会在心里恍惚闪过,直到熟悉的面容和经久不变的问候迎面而来,才消失无影。
唐代诗人宋之问的《渡汉江》里写道:“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近乡情更怯,真是恰如其分。故乡没有变,是我变了,变得更敏感,更忧虑,更见外。我们这些人长年离家在外,虽然有手机和网络等发达的通讯技术,但是平日里联系却并不多,时光荏苒,世事多变,虽然心系乡亲,却不知几年间故乡具体情形如何?亲戚朋友们是否依旧安好?怀揣着这些问题,看着越来越近的故乡,内心就越发恐慌。即使在路上遇见来自故乡的人,内心虽迫切想知道故乡的情形,却反而犹豫踌躇,不敢发问。
思念时,故乡是明月,可望而不可得;靠近时,故乡是火焰,炽热而灼我心;而离别时,故乡是琴弦,指尖拨弄着游子的黯然。
唐代诗人杜甫颠沛流离躲避战乱,潦倒窘迫之际倍加思乡,他曾流离经过我的故乡,他的思念,我也在近几年略微体谅到了几分。千古相期,文化传承让我们有了对话的可能。而在这种有意无意的思考中,我也愈加敬佩这些名流千古的大文豪们对人生、对家国情怀的深刻理解。读到他们的诗,也更能触动很多以前不曾触碰到的神经末梢。
渐行渐远,才明白故乡对于每个生命意味着什么。两年前,亲房家大伯去世,我请假奔丧,一路上思绪万千。不久前,他还曾和父亲坐在一起笑谈人生,说起年轻时的艰难和快乐,谁能料到,暌违几日后,他便撒手人间。细细算一算,这几年,村里的老人们接二连三过世,年轻人也都外出谋生,留在村里的人越来越少。保持了千百年的乡情因为聚少离多而变淡,曾经形影不离的好友也渐渐人事两疏,成为了不甚见面,见面也无甚可说的关系,令人扼腕叹息,却又无可奈何。
近乡情更怯,不是对故乡的热望少了,而是乡情中最最最浓烈的部分被我们丢了。相对而立,灵魂不再亲密地攀谈,自然,聚聚散散也就成为平淡的简单挥手,变得寡淡无味。
然而,我还是想回去,想多去故地看看走走,待一待,和老公公老婆婆说说话,和长辈亲戚们多聊聊,了解他们现在的生活,再听他们说说以前的时代。他们的笑容和皱纹让人安心,他们的背影和倔强令人回味……不要怕回去的路上风景不再惊艳,也许热忱的归程上,有未曾思量的芬芳。
版权所有©琼海市人民政府网 主办单位:琼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技术支持:琼海市政务信息管理中心 开发维护: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62832261 政府咨询投诉电话:0898-12345 联系邮箱:qhszfxx@163.com
琼公网安备 4690020200003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90020004 琼ICP备20210005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