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道冠
上个世纪70年代初,我下乡已经第三年了,生产队安排我到大队的经济场接受劳动教育。
我背着行囊,跟着场友阿香几个人行走了十几里路,到达万泉河中游的河边,准备到河对面的经济场报到。只见阿香双手拢成喇叭状,朝着对岸拉着甜甜的嗓音大声叫:“过溪咯……”对面椰林里马上有一个男生用高亢的声音回应:“来咯……”声音在河谷回荡。不一会看到一个梳着三七分头,穿着白净文化衫、黑色西装短裤的壮小伙,从对面的椰林里飞奔下来。他利索地解开绑在对岸水柳上的小船,跳上去,站在船尾,用船桨用力一撑。小船离开了河岸,往上游斜着前进了十几米,然后朝我们划来。
帅哥站在船尾上,船头翘了起来,船尾的水面带着长长的涟漪。我看到他轻松划船的样子,羡慕极了,暗暗下决心,我也一定要学会划船。
划船的帅哥叫阿书。阿书是个热心肠的人,当他知道我的想法后,细心地跟我讲解了划船的要领:“划船分为在深水区划船、在浅水区划船、上浅滩划船、下激流险滩划船、用船桨划船、用船篙撑船等几个方面。”是我小看划船了,原来看似简单的划船还有那么多道道。
功夫不负有心人。将近20天我利用午休时间不间断的练习,阿书终于让我“单飞”了。我先在浅水区、深水区反复回忆要领,觉得小船终于听我使唤了,便划到上游一公里处,撑上了一个叫加斩的激流浅滩。从浅滩下来,看着小船在激烈荡动起伏的浪花中飞流直下,一直到靠近场部的岸边才停下来,心里爽快极了。
学会划小船后,我又跟阿书学会了划大船。大木船两头翘起,宽约一米五,长约十一二米,是一个笨重的大家伙。逆水时一般需要两三个人一起配合才能行驶,顺流时一个人在船尾掌舵就勉强可以行进。
次年夏天,大队指令经济场到万泉河上游去砍木料,主要是桁条和做格子板的方木。李哥带领我和阿书等八个人一起,划着那艘大木船出发。红椤木做的大船能载两三吨重的货物,但是将大木船划到万泉河上游的深山老林那边,绝非易事。大船很笨重,我们带了三根包着铁管的船篙,还有在深水区划船的两把船桨。在遇见险滩时,这种船篙很容易扎进卵石的缝隙,很好用。一般要靠三个人一起用力往上撑才能上滩。到了会山上边的加脑田险滩,水流湍急,三支船篙齐发力也难以撑上滩去,我们只好跳下齐腰深的河水中,将大船往上拽,终于把它拉上了险滩。上这个险滩,让我真正感悟到:在激流险滩撑船,不进则退,没有商量的余地。
过了加脑田上面的古灶(地名),我们离开了宽阔的河滩,大船就进入了万泉河上游的河谷。河谷两岸是高高的青山,有一些缓坡被开垦出来种上了橡胶等作物,但大多还是砍伐后生长的次生林木和藤竹。大约进入河谷一个钟头,迎面而来的是一个叫做“砍帆”的险滩,哗啦作响的激流中间有一个露出水面半米的礁石,从上游奔腾而下的河水撞到它,扬起阵阵白色的水花。传说曾经有架起风帆顺风的小船来到这里,因控制不住而撞到了礁石上,船帆的桅杆断了,“砍帆”的名字由此而来。是真是假我无从考究,但是礁石坐落在激流的中间位置,确实很危险的。
当天下午,到达上游的目的地黄土岭下的河湾时,我们已经筋疲力尽。李哥指挥我们安营扎寨、垒灶做饭。萝卜干就着冬瓜汤,还有一小块咸肉,大家美美地吃了上山的工作餐后,在清凉的河里洗了冷水浴,然后看着夕阳下山,迎着河谷的清风,伴着哗啦的清流,枕着松软的黄沙,听着“咕咕”“咕咕”的布谷鸟声,慢慢地进入了梦乡……
紧张的上山砍伐才进行了几天,仅仅完成任务的一半多,可能是上游下了大雨吧,这天傍晚时分,我们看到河水已经上涨了不少。李哥担心河水再上涨,砍下来的木料会被大水冲走,临时决定马上将到手的木料装船,由阿书、我和阿东三个人连夜运回农场。大家紧张劳作,一刻钟的工夫将木料装船完,这时太阳已挂在西山头。
为了赶时间,我们顾不上肚里空空,急忙开船。天空虽有点阴沉,好在没下雨,光线很好。河水涨得超过半米了,我们三个人商定,必须在天黑之前到达古灶。按正常情况,顺流而下是完全可以的。阿书技术高超,在船尾掌舵,阿东驾船时间比我长多了,在船头也是不二的选择,我只能在船的中间帮手了。
木料装了大半船,估计有将近两吨重,虽然是顺流而下,但是也要经常调整方向。沉重的船身不是那么听使唤了,阿书在后面掌舵,有时也要大声叫喊“向左”“靠右”“避开石壁”等等。大约过了半个钟头,我们的大船开到了“砍帆”滩的上面。只见翻滚的河水中,原本露出水面的黑色礁石已被上涨的河水淹没了,快速下泄的湍流载着我们沉重的大船急速而下。“礁石在哪里啦?”阿书紧张地大声呼喊。“看不到礁石了,怎么办呀?”前头的阿东也着急地叫了起来。大船由不得我们思考,也由不得我们调整方向,在湍急的河水中我们感到非常无助。一会的工夫,只听到船底轰隆声响,船体剧烈震动了一下。“坏了,船底触到礁石了,赶快靠边!”阿书指挥我们一起将船靠到险滩下面不远的河岸边。仔细检查一番,没有看到漏水,更没有看到裂缝。厚厚的红椤木板和硬朗的荔枝木骨架做的新船,承受住了礁石的剧烈刮蹭。惊魂未定的我们,吊到嗓子眼的那颗砰砰直跳的心才逐渐安定下来,落到心窝里。好在河水没过礁石的深度刚好能让船体从上面顺利滑过,要是迎面撞上,船体重则破裂、轻则翻滚,无论哪种,我们都得掉进洪水里,木料都得付之东流,后果不堪设想。回想起那时那景,我们慢慢才感到后怕,都庆幸我们的运气实在是太好了。
由于河水上涨,流速很快,半夜时分我们终于回到了经济场。招呼留守的兄弟姐妹们将木料搬上高处安放好,固定好船只,“喔喔——喔——喔——”打鸣的公鸡已经在叫了。伙房的义哥煮了一盆面汤,面汤里除了盐、味精和酱油,还加放了奖励我们的一点油星和葱花。刚刚经过生死劫的我们仨,已经饿得没有味觉了,个个狼吞虎咽,一阵“哧溜”“哧溜”的吞咽声过后,一大盆面汤已经被我们一扫而光……
嘉积水轮泵站建好了,县里征调民工修建往塔洋方向的渡槽和水渠。我们大队的几十名民工住在嘉积中学操场边上的宿舍里。有一天,场里接到大队的紧急指令,要求快速送一船柴火到工地,解决燃眉之急。李哥不敢懈怠,指挥众人当天就将枯枝、干柴、椰子叶把等装了满满一船。第二天一早,李哥、阿福和我三人把船开出,沿河而下,估计傍晚之前可以到达。
为了赶时间,也乘着我们体力尚好,三人分前、中、后向下游用力撑,大船顺流而下,过了万产滩、过了沟门渡口,在清澈的河水中向下游快速前进。两岸腰身细细的槟榔树婀娜多姿,高大的椰子树亭亭玉立,白竹林则是苍翠碧绿,只看到红嘴绿身的翠鸟从岸边的树枝上直直地撞下水面,叼起一只白色的小鱼,洁白的鹭鸟则悠闲地蹲在椰树的叶柄上打盹。八九点钟的阳光斜照在河面上,波光闪闪,头顶上白云飘飘,凉爽的秋风吻着我们的脸庞,大家都感到无比的惬意。李哥用他那公鸭嗓音唱起了琼剧《张文秀》唱段,引起了我们善意的笑声。“你们不要笑我,海南琼剧名角王英蓉还是我们村的呢。”他说。“你又不是王英蓉。”阿福笑嘻嘻地怼他。
在我们嘻嘻哈哈的笑声中,大船开到了船湾村下面的大漩涡。“船湾”是因河水来到这里有一个九十多度的大转弯,产生了涡流,很多船来到这里被漩涡困住而得名。李哥是最有经验的划船师傅,只见他稳稳地把好舵桨,将船沿着旋涡的外沿非常顺利地划了过去。在下朗村附近的河段,河水平稳地向下游缓缓流去,一群鸭子在河边嘎嘎叫着,在浅水下寻找鱼虾和螺蛳。
我们的午餐是在船上完成的,吃的是伙房义哥连夜给我们蒸的“粑贡”。“粑贡”外皮是番薯粉,包在里面的瓤是椰子丝,咸的。几个“粑贡”下肚,感觉好不舒爽。大船在清流中轻松前行,过了石壁,过了龙江。李哥看到时间尚早,让我们休息,他在后面掌舵,让大船慢慢漂流。到达石虎河段时,已是过午时分,天空突然变得昏暗,看来马上要来雷雨了,李哥让我们用篷布遮盖好柴火。李哥掌着舵,我们两个人手脚麻利地刚盖好柴火,突然一声炸雷在前面几百米的河道中响起,在河面上炸起了一团水雾。雷电炸了高高的树木我们见过,直接炸到河面上我们还是第一次见到,虽是一饱眼福却也惊吓不浅。要是我们再前进快几百米,也许炸的就不是水面了。
下午四五点,我们的大船靠在了水轮泵上面的码头上,大队的民工已经在此等候多时。看到我们的到来,他们一个个都露出了喜悦的笑容,纷纷赞扬我们及时送来了工地急需品……
光阴似箭,时光荏苒,在万泉河上划大船的美好光景已经过去了50年。现在,几乎已经没有人将木船作为运载工具了。四通八达的公路,凌云飞架的大桥,让人们出行便捷。河中偶尔出现的一叶扁舟,勾起了我那渐行渐远的记忆——在万泉河上划船,真好!
版权所有©琼海市人民政府网 主办单位:琼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技术支持:琼海市政务信息管理中心 开发维护: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62832261 政府咨询投诉电话:0898-12345 联系邮箱:qhszfxx@163.com
琼公网安备 4690020200003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90020004 琼ICP备2021000526号